赚钱vs陪娃?育儿界的无解难题,我们来对对答案
作者:川妈
前几天,爷爷奶奶要带二宝去公园玩(每天,我唯一的“自由时光”)。
我给她换衣服、穿鞋做准备,看到她的鞋子时,心里一下子好难受。
太脏了!其我早就发现了,一直说要刷,但总也抽不出时间,二宝就这样一直凑合穿着。
晚上,大宝又赖在我们床上不走。他抓我的胳膊时,我感觉有点疼。打开灯一看,原来是他的手指甲太长了,于是我赶紧给他修剪。
心里又是一阵内疚。
11点,川爸回来了。我立马抓住他,吧啦吧啦说了一通,然后斩钉截铁地说:“这次,我真的不干了!再也不做公号狗了。我要更多时间陪两个孩子!”
他听我噼里啪啦吐槽一通,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完舒服一点了吧?真的不想干就别干了。但我猜,你心里很想干,只是太累了,面对孩子又有点小愧疚,需要发泄一下情绪。”
唉,到底是23年的“交情”。他真的太了解我了,一下子说中了我的心思。
相信夹在工作和孩子之间纠结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
最近刷到个小视频,挺让人唏嘘的。
一个爸爸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被老师善意提醒“平时的家校沟通信息要及时回复”时,当场崩溃,嚎啕大哭。
这位爸爸抽抽噎噎地解释,天天加班到凌晨,不是不想接老师的电话,而是没时间接。最后,他蹲在地上低着头说:“怎么可能不关心(孩子)呢!”
还看过一个关于某宝带货女王薇娅的纪录短片,她形容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像是“异地恋”。
因为直播工作的原因,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母女俩,作息时间却几乎没有交集,平时只能靠手机和视频沟通感情。
在某场双十一的高强度直播中,薇娅跟直播间的粉丝们展示了女儿在微信中的控诉:“都怪你天天工作不陪我,每天放学,别的孩子都有妈妈接回家,但就你不接我!”
薇娅带着哭腔,唯一一次在镜头前留下眼泪:“其实我心里很难受。”
这样的纠结和难受,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经历过,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
“赚钱”和“陪伴”,彼此纠缠、对抗,组成了横亘在育儿界最大的难题。
每个面临难题的爸妈,都遇到过以下两种情境:
公司里,老板拍拍你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不好好工作拼事业,怎么能赚钱养家呢?
学校里,老师抱着双臂,环视在座家长:不关心陪伴你孩子,赚再多的钱有用吗?
他们说的对不对?都对。
矛不矛盾?太矛盾了。
这个矛盾,在养娃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发酵、恶化,最终逼着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选择不是问题的终点,更可能是矛盾、更多问题的起点。
选择赚钱的觉得亏欠孩子,选择陪娃的总觉得钱不够用。
赚钱和陪娃,非要二选一吗?
一个你不想听的答案
如果单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成本来说,二选一是难以避免的,除非家里有矿。
有时候,家里有矿都不一定顶事儿。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胡润女富豪榜榜上有名的成功女性,总会被很多人问到:你是怎么做到可以兼顾孩子和事业的?
她却表示,这真是一个很烂的问题,因为,家庭与职场就是无法平衡,“全能女人”是只存在于神话里的角色。
所以,虽然很多妈妈问,我却从来没写过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文章。我觉得自己平衡的不好,平衡的很辛苦。
如果注定不能兼顾,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难受?
因为我们实在太爱孩子了,总“妄想”把所有、最好的都给他们。想给他们最好的生活,想给他们父母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陪伴。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于是,忙于赚钱的父母渴望更多陪伴孩子;天天陪伴孩子的父母渴望更多赚钱。望而不得,则陷入纠结、自责之中。
我们心里难受的时候,孩子又是怎么想呢?
小时候,还不太懂金钱的价值和意义,幼小的他们渴望我们的陪伴,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等他们慢慢长大,在生活和情感的需求上,对我们的依赖会越来越少,不再那么需要我们的陪伴,而是需要更加直接的金钱支持。
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我们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他成长,等他长大了,我们再重出江湖多赚点钱?
理论上,好像是很美好的方案,但实现起来其实很难。
孩子小的时候,正是我们年轻拼事业的时候,回家带孩子,就错过了拼搏的最好年华;等他们大了,我们已人到中年,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就不错了,开创第二春不是不可能,但谈何容易?
听我这样分析完,大家是不是更郁闷了?听起来完全没有一点出路啊。
难道我们只能在选择和“得陇望蜀”之间一直纠结、难受下去吗?
一个你想知道的答案
当然不是。
我先讲讲我的经历。
我的领导(男性)曾经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不要因为孩子耽误了工作,错过一村后面的店可能就没了。困难也就这几年,熬熬就挺过去了。”
开始,我真是按照他说的做的。
一点点把大宝熬大了,工作也做得不错,用很亮眼的成绩评上了副高职称。
但当老二到来后,我还想再拼一遍时,发现自己熬不动了、熬不起了,再熬,人可能就熬没了。
痛定思痛后,我重新调整了脚步,放慢了工作节奏,也做出了一些取舍,家里找来了帮忙的阿姨,二宝的事情也抓大放小。
表面上看,是我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我的心态变了。
我愈加看清了一个事实:孩子是养育的核心,但我们才是养育的主体。
如何养育孩子,给予更多金钱还是更多陪伴,我们才是有主动权、决定权的人。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我们的感受也很重要。
说起来,在这一方面,我和老人一直都存在着分歧。
他们常常感叹:“真没想到,你们(我和川爸)会这么爱孩子,为了他们这么拼。”
我们举双手双脚赞同,对,我们就是这样的父母。
但听到他们跟孩子说:“你爸妈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们)。”我们就不同意了。
我们当然可以为孩子奋不顾身,但我们所有的拼搏和努力并不只是为了他们。
我们愿意100%付出,但不能被要求或裹挟,一切都为了孩子。
我们再爱他们,也不能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一会要陪伴、一会要钱),不顾一切。
即使在这场心甘情愿的奋不顾身中,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
在我们纠结于“陪伴”和“赚钱”,梦想要两全其美时,也别忘了还有自己的需要。
“赚钱”的背后,不仅仅是获得更多的金钱,还有我钟爱的事业,我从社会交往中获得的归属感,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
“陪伴”的沉没成本里,还有我的休息、我的休闲,我的自我疗愈和成长。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决定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反过来说,虽然孩子对我们有要求,要陪伴、要金钱支持,但最根本的,他们想要一对快乐的父母。
好好想想,长大之后的回忆中,很少有“家庭条件不好”的部分,如果有,记住的大多都是父母对待家贫的态度。整天愁眉苦脸、为钱焦虑烦躁的父母,孩子并不期待他们的陪伴。
孩子也不喜欢“为家庭牺牲而郁郁寡欢”的父母,他们害怕看到父母卖惨而内疚。与其如此,他们宁愿要一对虽然很少陪伴自己,但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父母。
所以现在,我给自己定下的基本原则是:全情付出,尽量满足。
既为人母,要有担当:不管生孩子的理由是什么,生下来就是我们的最大责任。养他、教他,全情投入、全力以赴。赚钱养他,花时间陪他,没什么可说的,要做就认真专心,无怨无悔。
掌握主权,从容面对:都说,现在社会对父母的要求很高,要我说,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有了老二之后,精疲力尽之下也认清了一个事实:养育无止境,我们要理性决策我们自己所能达到的边界,然后从容面对,不焦虑,也不纠结。
纠结时,换个角度:即使想得很清楚,有时纠结、难过等负面情绪还是会涌上心头。这时候,换个角度想,就能海阔天空。在“赚钱不多”的家庭里,孩子或许得到了更多的陪伴;“陪伴不够”的家庭里,孩子可能拥有比较高的生活水平。
疲惫时,学会取舍:现在每天做什么,我都会给自己列个计划。有些事情不管自己有多忙,我每天都会坚持做,比如带两个娃阅读;像陪玩、练奥数、上网课等,我会根据当天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安排。一定要做的,就全力做好;可做可不做的,就根据自己的精力适度调整,不会再因为没做而内疚不已。
这个世界,没有谁能拥有所有,孩子也不例外。
不知道,在哪里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留学生正在和他的美国同学聊天。聊的过程中,美国同学像发现了什么似的,用难以置信的口气问:“啊,原来你爸妈平时都不拥抱你啊?”
“对啊”,中国留学生说。
“那他们用什么方式,对你表达爱呢?”
“哦,他们一般都是直接给我钱。”
这下,美国学生脸上的疑问和诧异不见了,变成了赤裸裸的羡慕和“嫉妒”,虽然自己有“爱的抱抱“,但不得不苦哈哈地还助学贷款……
这个小故事分享给纠结于陪伴还是赚钱的爸妈,我相信看完后,你会一下子轻松很多。
当然,即使想得已经很清楚,偶尔还是会纠结,也没关系,甚至还挺好。
因为,正是这些信号在提醒我们,内心的天平不要倾斜得太多。
川妈说说
这个十一,川爸带大宝参加“十大山脉”秦岭站的科考课程,我和二宝继续留守北京。有遗憾也有庆幸。遗憾这个中秋、十一,我们一家人要分隔两地;庆幸自己选择这样的事业,工作的时候还能带着孩子。
川爸想在走之前带二宝出去玩一趟,于是趁着周末一天的假期,我们临时决定去雁栖湖(本来是去慕田峪长城,遇上堵车,马上改变计划)。偶然之下,又走进了雁栖酒店。那里真的好美,绿地、园林、假山、湖泊......安静又闲适。因为临时决定,我们并没有订房间(话说真的不便宜),而是在那玩了一下午、吃了顿晚饭。
好日子碰上好地方,前天刚刚学会走路的二宝,昨天就走的又快又好了。“女汉子”就是不一般。
我虽然就在旁边,她还是奔向了爸爸。陪伴无谓多少,珍惜和孩子相伴的每一刻。他们都知道,都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