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晓红:想当作家,就赶紧动笔吧
文/惠晓红
前几日,在西安市曲江书城,聆听了主题为“女性作家散文书写的独特气象”的座谈会,特邀陕西四著名女嘉宾:周燕芬、张艳茜、舒敏、周瑄璞安坐台上,知识带给她们的笃定、自信、从容、优雅,自放光芒,看来,淡定不是装出来的。
互动环节,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向座谈会特邀的几位女嘉宾老师提问,“老师,没有有关于写作的培训班,使年轻人写作,少走弯路”,台上的几位嘉宾,相继说到,类似于今天这样的读书和写作活动,在大美西安有不少,必须要先关注,热爱读书,读好书,勤于动笔,敢下笔去写,刚开始写的不一定是文章,是日记或心得,必须要真情实感,哪怕只是记录我们的生活一个小片段,读书后的一点小感悟,观事后对事物的看法、立场、态度,出游所见所闻,哪怕啰里啰嗦,一定要随时随地的记录下来,文字数量的积累,是一个循序点进的过程,多了自会精进。
写文的人,必须有驾驭文字的灵性,其次才能说到把握写作技巧。舒敏老师说到,凡从事写作的人,必须有一个量变的过程,才能到质变。我想这个量变的量,涵盖几重意思,读书的数量,观察事物的点量,思考问题的角度,动笔书写文字篇幅的数量,这些能一一做到,持之以恒,相信自己的笔头会花开引蝶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读万破卷书,下笔如有神”,世上哪里有什么天才,只是有人把你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读书写作上。记得有次听著名的儿童作家吴宏博老师讲课,他说过“什么是写作?写作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写到纸上。”将军之身,军旅作家党益民老师,为鼓励我们富平新人写作,利用探亲回家陪伴老父亲之际,在富平怀德讲坛给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笔者,生动的讲了一堂“文学与故乡”的写作课,他告诫我们,文学必须接地气,写你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事、熟悉的人,切不可闭门造车,文字走心,才能有喜爱你的读者。
说到这里,我想就我个人的写作里历程,谈一点感悟,希望能帮到想写作的你。文字是有魅力的,无论多忙,我都会夜读的,这个习惯从我初中毕业延续至今。
我1988年参加工作,写作的事,是2007年8月才开始,能让我滋生写作念头的,得益于当年刚上高一的我的女儿,冬月漫天扬雪,她住校时写的一篇关于雪的小散文,周末带回家与我分享,读着清新优美的文笔,我的眼前勾勒出一幅画卷,瞬间她的小散文触到我心底的梦。
她告诉我QQ有空间日志,可以记录心情、感悟、随笔,挺方便,不像手写文,浪费笔墨,而且修修改改,不用浪费纸张。看过大作家毕淑敏老师的散文,写的都是她身边的故事,战友的,同事的,家里的,病人的,虽是碎语细嚼慢咽,品品挺有味,我想这样的表述,我应该是能做到的。
此后,每日下班回家,忙完家务,我便看看书,在QQ空间写对住校女儿的想念,快到周末,想到她就要放学回家,我便会把急切想见到她的感受,和我如何为她准备喜欢吃的饭食记录下来,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我能成为作者,能在报纸、杂志登稿发文,成为渭南市作家协会的会员,成为富平县作家协会的理事和渤海风杂志的签约作者。
近四十年来,夜读一直坚持,我的家,没有奢侈的家具、衣物和太贵重的首饰,书柜里的书,杂七杂八到是越来越多,我不太喜欢租书看,一点随笔,感悟随笔记录不方便,自己的书,圈圈点点,能触动我的一个词语,一段话,便极速用笔记录下来,不认识的字词,便会查了词典,进行拼音标注,并把查询到的注解写到字旁或留白处。
微信阅文后,能产生共鸣的文章,与文留评,这也是对自己写文获益的一种提升和锻炼。
我常常回头去看自己以前写过的文字,青涩粗砾,但从不灰暗,我们是笔者,也是社会的宣传员,正能量的文字,会给人力量温暖。
我时常想,我写的文字是从何时开始升华的,答案唯一,是从我加入到一个名为自由小岛的QQ群,群主给我戴了顶管理员的帽子,为了能与更多的群友互动,我这个人最初打油诗都写不好,写诗不懂平仄,不知韵脚,利用上班空闲,抄写了上海书局刊印的唐诗三百首注解与赏析和宋词三百首注解与赏析。
说真的,功夫下了,步入中年,家和单位事琐事颇多,两本著名诗词读本的诗句和作者,我没记住多少,可诗句里的词和字,强大的词汇量融入脑海,对我此后的写文帮助很大。
一路坚持,一路努力,阳光总在风雨后,看书写文,不经意我已改变,有句诗语“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读文获益,优雅自己,书者散香,温润他人。
想当作家,就赶紧动笔吧。
著名作家贾平凹为《陕西文谭》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