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章:补阴在线阅读
…………………………………………………………………………………………………………………………
第三类:《补阴》
(14味/黄精、枸杞、麦冬、天冬、百合、银耳、龟甲、鳖甲、南沙参、北沙参、石斛、玉竹、女贞子、凤凰衣)
…………………………………………………………………………………………………………………………
《黄精》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甜黄精、姜形黄精、白及黄精、兔竹、垂珠、太阳草、老虎姜。
药科——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广东、江西、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脾、胃、肺、肾。
功效——补气,养阴,润肺,健脾,益肾。
主治——体倦乏力,精血不足,内热消渴,口干食少,肺虚燥咳,脾胃虚弱。
现治——神经衰弱,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骨膜炎,痛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性皮炎。
参治——风癞,久风入脉,风湿疼痛,筋骨软弱,五劳七伤,间歇热,失眠,须发早白,头痛,眼病,耳鸣,阳痿遗精,赤白带,大便秘结,皮肤痒溃,癣疾,蛔虫,蛲虫病,三尸虫。
药理——平补气阴精血,补虚,生津,止血,安五脏,填精髓,助筋骨,增强免疫,抗衰老,抗菌,抗炎,降血压,调血脂,降血糖,抗病毒,增加冠脉流量,
用法——水煎,热水泡,酒剂,膏剂,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浸酒搽、熬膏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鲜者30~60克),外用(适量)。
禁忌——忌与梅实,花、叶、子同用。胃纳不旺者忌服,中寒泄泻者忌服,气滞者忌服,阳衰阴盛者忌服,湿痰者忌服。
…………………………………………………………………………………………………………………………
《枸杞》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枸杞子、枸杞果、山枸杞、西枸杞、中宁枸杞、杞红实、甜菜子。
药科——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平。
药味——甘。
入经——肝、肾。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主治——虚劳精亏,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眩晕耳鸣,目昏不明,腰膝酸痛。
现治——中风,鹤膝风。
参治——风湿痹证,眼干涩痛痒,眼生花歧视,当风眼泪,目赤生翳,心痛,伤燥咳血,血虚肝风,遗精,赤白浊,脚气。
药理——补益诸精不足,除风,坚筋,润肺,安神,保肝,增强免疫,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抗遗传损伤,抑制心脏,兴奋肠道,促进造血功能,增强耐缺氧能力。
用法——水煎,热水泡,煲汤,膏剂,酒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
禁忌——脾虚泄泻者忌服,外感实热者忌服,元阳气衰者忌服,阴虚精滑者忌服。
…………………………………………………………………………………………………………………………
《麦冬》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麦门冬、不死药、禹余粮、沿阶草。
药科——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微苦、甘。
入经——心、胃、肺。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主治——吐血,热病津伤,虚劳烦热,咽干口燥,消渴,肺痈,肺燥干咳,便秘。
现治——中耳炎,咽白喉,头痛。
参治——血妄行,咳血,衄血,心悸,汗出不止,五劳七伤,面目肢节浮肿,烦燥失眠,热毒,阳明温病,四肢烦热,火逆上气,肺中伏火,小儿肝热,眼黑,咽喉生疮,经枯乳汁不下,肺痿,痰饮,吐脓如粥,呕吐,小便闭淋,脚软。
药理——生脉,强心,保神,安魂,定魄,止咳,除烦,利尿,安五脏,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抗菌,降血糖,抗缺氧,增强耐缺氧,保护心血管系统。
用法——水煎,泡水,膏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煎汤涂、鲜品捣汁搽)。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苦参、青囊、木耳。恶款冬、苦瓠、苦芺。气弱胃寒者忌服,虚寒泄泻者忌服,寒痰咳喘者忌服,湿浊中阻者忌服。
…………………………………………………………………………………………………………………………
《天冬》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天门冬、天冬草、明天冬、小叶青、三百棒、多仔婆、丝冬、虋冬、大当门根。
药科——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块根。
产地——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寒。
药味——微苦、甘。
入经——心、肺、肾。
功效——养阴,生津,润燥,润肺。
主治——咽干口渴,肺热干咳,顿咳痰黏,肠燥便秘。
现治——扁桃体炎,乳房肿瘤,肺痿咳脓血证,吐血,咯血,疝气。
参治——热中风,风痹热毒,游风,血溢妄行,阴虚发热,手足烦热,寒热,冷痹,阴痿,风湿偏痹,心病,心烦,消渴,偏枯不随,面目浮肿,目暗,耳聋,心痛,肺痈,血虚肺燥,吐涎沫,女子白带,热淋,皮肤拆裂,伏尸,三虫,湿疥,肿癞,痈疽,疔毒,恶疮。
药理——宜久服,除热,降火,消痰,催乳,镇心,润五脏,强骨髓,益气力,养肌肤,保肺气,通肾气,利小便,抗菌,抗肿瘤,扩张子宫颈。
用法——水煎,泡水,膏剂,丸剂,散剂,外用(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曾青。虚寒假热者忌服,虚寒泄泻者忌服,风寒咳嗽者忌服。
…………………………………………………………………………………………………………………………
《百合》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百合、野百合、山百合、药百合、家百合、百合蒜、重迈、喇叭筒、蒜脑薯。
药科——百合科植物麝香百合的肉质鳞叶。
产地——全国各地有栽培。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心、肺。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主治——精神恍惚,惊悸虚烦,失眠多梦,阴虚久咳,痰中带血。
现治——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咯血,肺气肿,肝炎。
参治——百合病。惊悸狂叫,癫邪啼泣,寒热,恶寒,气短乏力,通身疼痛,耳痛,耳聋,喉痹,心痛,肺痿,肺痈,乳难,胃痛,肠风下血,产后血晕,大便溏稀,脚气病,浮肿,风疹流走,天疱湿疮,发背,诸疮肿,杀蛊毒气。
药理——平喘,祛痰,镇咳,镇静,催眠,定胆,益志,养五脏,补中益气,利大小便,增强免疫。
用法——水煎,蒸食,煮粥,外用(捣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大剂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中寒便滑者忌服,风寒痰嗽者忌服。
…………………………………………………………………………………………………………………………
《银耳》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白耳、白木耳、白耳子。
药科——银耳科真菌银耳的子实体。
产地——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江苏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平。
药味——甘、淡。
入经——胃、肺、肾。
功效——滋阴,生津,润肺,养胃。
主治——肺痈,肺痿,咳痰带血,肺热肺燥,久咳喉痒,咳伤肋痛,胃炎,月经不调,下血,大便秘结。
现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癌症病放疗与化疗期。
参治——肺阴虚,久病虚弱,气短乏力,热病伤津,口渴引饮。
药理——提高免疫,延缓衰老,抗炎,抗凝,抗栓,降血脂,降血糖,抗溃疡,抗突变,抗放射,抗肿瘤,抑制实体瘤,抗肿瘤多糖ABC,促进造血功能,升高白细胞。
用法——水煎,炖冰塘。
用量——水煎(常量3~9克)。
禁忌——风寒咳嗽者忌服,湿热酿痰咳者忌服。
…………………………………………………………………………………………………………………………
《龟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龟板、龟壳、龟版、龟筒、神屋、败龟、乌龟壳、乌龟甲、龟腹甲、龟下甲。
药科——来源于龟科动物乌龟的背、腹甲。
产地——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甘、咸。
入经——肝、心、脾、肾。
功效——滋阴,潜阳,养血,补心,强骨,益肾。
主治——虚风内动,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筋骨痿软,头晕目眩,心虚健忘。
现治——吐血,瘀血,难产,目视不明。
参治——气血俱虚,阴虚血热,肌体寒热,骨中寒热,湿痹,痿厥,衄血,崩漏,血痢,肠风痔血,症瘕,气结硬块,小儿囟门不合,头疮难燥,心腹时痛,带下,梦泄遗精,痢泄,痎疟,五痔,女子阴疮,风脚弱,痈肿。
药理——益气,益大肠,续筋骨,提高细胞免疫,延缓衰老,提高血液免疫,抗结核杆菌,增加骨密度。
用法——水煎(先煎),膏剂,丸剂,散剂,外用(烧灰存性,研末掺或调油敷)。
用量——水煎(常量9~24克),外用(适量)。
禁忌——孕妇禁服,脾胃虚寒者忌服,内有寒湿者忌服。
…………………………………………………………………………………………………………………………
《鳖甲》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鳖壳、甲鱼、甲鱼壳、鳖盖子、团鱼甲、团鱼壳、团鱼盖、脚鱼壳、上甲。
药科——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产地——分布于我国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外的各地。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咸。
入经——肝、脾、肾。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主治——虚风内动,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经闭,癥瘕。
现治——慢性肝炎,肝脾肿大,转氨酶偏高,软骨病,牙痛,妇人难产,堕胎。
参治——惊痫,痉厥,吐血,咯血,经漏,瘀血,恶血,血瘕,冷瘕,症块,症结,寒热,骨节烦热,骨节间痛,气壅疼痛,息肉,背膊烦疼,发背,上气喘急,咳嗽有血,腰痛,腹胁有积气,痃癖,肠痈内痛,产后阴脱,漏下五色,泄痢带下,小儿痢疾,石淋,温疟,老疟,疟母,阴蚀,丈夫阴头痈肿,丈夫阴疮,痔核,肛边生鼠乳,一切疮,痈疽不敛,疮肿,溃痈,斑疽,恶肉。
药理——补气,补血,下气,去痞,平肝,熄风,增强免疫力,抗癌,抗肝纤维化。
用法——水煎(捣碎先煎),膏剂,丸剂,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9~24克),外用(适量)。
禁忌——恶矾石。孕妇禁服,呕吐者忌服,便溏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脾胃阳衰者忌服,症瘕者忌服,血燥者忌服。
…………………………………………………………………………………………………………………………
《南沙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沙参、泡参、白参、虎须、桔参、白沙参、泡沙参、土人参、保牙参、稳牙参。
药科——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
产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胃、肺。
功效——益气,养阴,生津,清肺,化痰,益胃。
主治——气阴不足,阴虚劳嗽,烦热口干,肺热燥咳,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
现治——慢性支气管炎,头痛,虚火牙痛。
参治——惊烦,寒热,手足厥冷,鼻疮,喉痹,瘰疬,咽干喉痛(阴伤),肺瘘,痰难吐出,产后无乳,疝气下坠,睾丸肿痛,膀胱癃闭,溲便红涩,赤白带下,身痒,斑疹,疥癣,恶疮。
药理——补虚,补中,止咳,强心,安五脏,益心肺,养肝气,生肾水,调节免疫平衡,抗真菌。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反藜芦。恶防己。风寒咳嗽者禁服,脏腑无实热者忌服。
…………………………………………………………………………………………………………………………
《北沙参》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真北沙参、海沙参、银条参、莱阳参、辽沙参、野香菜根。
药科——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
产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苦、甘。
入经——胃、肺。
功效——养阴,生津,清肺、益胃。
主治——热病津伤口渴,劳嗽痰血,肺热燥咳。
现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
参治——逆气不降,清气不升,咯血,衄血,一切阴虚火炎,骨蒸劳热,肌肤枯燥,虚火牙痛,阴伤咽干,久咳音哑,哮喘,肺痿,肺脓疡,肺膨胀。
药理——祛痰,止咳,解热,养肺阴,止痛。
用法——水煎,熬膏,丸剂。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
禁忌——反藜芦。恶防己。肺胃虚寒者忌服,风寒作嗽者忌服。
…………………………………………………………………………………………………………………………
《石斛》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鼓槌石斛、金钗石斛、流苏石斛、吊兰、千年润、杜兰、金钗花、千年竹。
药科——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
产地——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脾、胃、心、肺、肾。
功效——滋阴,生津,清热,益胃。
主治——阴伤津亏,病后虚热,目暗不明,口干烦渴,食少干呕。
现治——白内障,中消,发热,自汗,盗汗。
参治——怔忡惊悸,心中烦闷,热病伤津,皮肌风痹,骨中久冷,雀目,舌苔变黑,涎痰,胃火上冲,脚膝疼冷痹弱,温疟,梦遗滑精,小便余沥,痈疽排脓内塞。
药理——解暑,除痹,益精,益力,益智,安神,定惊,定志,下气,疗风,补五脏,壮筋骨,长肌肉,暖水脏,助消化,增强免疫,延缓衰老,止痛,降血压(大剂量),升高血糖,抑制呼吸(大剂量),抑制心脏,降低心肌收缩力(大剂量),促进胃液分泌,延缓白内障。
用法——水煎(入复方宜先煎,单用可久煎),膏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鲜品15~30克)。
禁忌——畏僵蚕、雷丸。恶凝水石、巴豆。脾胃虚寒者忌服,虚而无火者忌服。
…………………………………………………………………………………………………………………………
《玉竹》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玉术、山玉竹、玉竹参、玉竹面、玉术、连竹、连州竹。
药科——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产地——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苏、安徽、东北地区。
药类——补阴。
药性——微寒。
药味——甘。
入经——胃、肺。
功效——养阴,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内热消渴,咽干口渴,肺胃阴伤,燥热咳嗽。
现治——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参治——心力衰竭,自汗,盗汗,感冒风温,一切虚损,五劳七伤,头痛,眼赤痛昏暗,眼见黑花,肺痿,腰脚疼痛,便秘,小便疼痛,茎中寒。
药理——补中,益气,除热,除烦,润肝,健脾,清肺,调血气,补气血,润心肺,增强免疫,抑制高血糖。
用法——水煎,熬膏,浸酒,丸剂,散剂,外用(鲜品捣敷,或熬膏涂)。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畏咸卤。脾虚便溏者慎服,痰湿气滞者禁服,阴病内寒者忌服。
…………………………………………………………………………………………………………………………
《女贞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女贞实、冬青子、白蜡树子、鼠梓子、爆格蚤。
药科——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
药类——补阴。
药性——凉。
药味——苦、甘。
入经——肝、肺、肾。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主治——须发早白,头晕,耳鸣,耳聋,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现治——神经衰弱,白细胞减少症,视神经炎。
参治——潮热,消渴,下消,一切眼疾,口舌生疮,舌肿胀出,瘰疬,肝火,便血,尿血,崩漏,淋浊溺痛,痔漏,阴疮。
药理——补气,补血,和血,凉血,养阴,强阴,强筋,强力,去风,通经,止泪,止咳,缓泻,利尿,强心,舒肝,保肝,安五脏,养精神,强腰膝,促进免疫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抗菌,抗炎,抗癌,降血糖,抗诱变,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变态反应,升高化疗或放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水煎,丸剂,外用(捣汁敷膏点眼)。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寒者忌服,肾阳不足者禁服。
…………………………………………………………………………………………………………………………
《凤凰衣》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鸡蛋衣、凤凰退、鸡蛋膜衣,鸡子白皮,鸡卵中白皮。
药科——雉科雉属动物家鸡卵孵鸡后蛋壳内的卵膜。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药类——补阴。
药性——平。
药味——甘、淡。
入经——脾、胃、肺。
功效——养阴,清肺,敛疮,接骨,消翳。
主治——头目眩晕,目生翳障,淋巴结核,咽痛失音,久咳气喘,创伤骨折,溃疡不敛。
现治——慢性气管炎,淋巴结核。
参治——盗汗,眼风肿,角膜溃疡,鼻粘膜溃疡,口疮,白喉,喉疳,乳蛾喉癣,瘰疬结核,下疳疮,肉芽创,小儿头身诸疮(烧灰猪脂调敷)。
药理——补肺,止咳,开声音,生皮,愈合伤口(愈合后创面光滑平整)。
用法——水煎,研粉,散剂,外用(敷贴或研末撒)。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弱者忌服,湿滞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