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边缘的西尔维娅·普拉斯

就像西尔维娅的众多诗歌一样,在《边缘》一诗中,她的爱与恨、拒绝与牵挂依然纠缠在一起,无法决然取舍,就像她的一生始终站在边缘,向不同的方向敞开。

《边缘》被认为是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自杀前的最后一首诗作。她在其中对自己的死亡做了生动的想象。奇怪的是,这首诗初看既无自杀者应有的痛苦或愤怒,也无临死者的恐惧或留恋,因此,常被认为传递了一种解脱和认命的情绪。全诗语气既宁静,又有异样的美,令人不禁联想起温克尔曼描绘古希腊雕塑时所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西尔维娅在诗中确实也把自己的遗体描绘得如同古希腊雕塑,“一种希腊式宿命的幻影/流淌在她的托加的涡卷中”。

西尔维娅似乎犯了一个时代和性别错误,因为希腊的服装有众多名称,但没有一种叫托加。托加是古罗马男性公民的着装,有身份的女性则穿斯托拉(公元前2世纪之前,有些地方女性可以穿托加)。有些女性也被要求穿托加,但那是妓女或通奸者的标记。西尔维娅在此刺目地放入托加,实际上是在表面的高贵和单纯中加入了尖锐的冲突和挑衅,这才是这首被认为描写了通过死亡走向永恒的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情绪。

1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思想观念的错位

Edge一词,既指边缘,也指棱角、刀刃和悬崖,远比其他表示边缘的词如border、margin、brim等更加果断、决然,也更显得冰冷。当时的美国社会虽给了女性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的机会,却没有形成一种更加宽容的现代女性观念。正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思想观念的错位,将西尔维娅推上生与死的边界。美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一大批女子学院创立,扩大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西尔维娅就读的史密斯学院就是1875年创立的最大规模的女子学院。西尔维娅年轻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并把诗歌创作视为自己的使命,但受美国中产阶级社会浓厚的传统道德的影响,她同时也希望成为被社会认可的贤妻良母。她甚至在其诗作中将不孕的女性比喻为没有雕像的博物馆,除了死亡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她渴望在两个价值体系内都得到认可,但这两种冲突的价值观念多数时候难以兼容。

西尔维娅刚生下女儿16天时,她的丈夫特德·修斯与默文夫人去参加游行,留下她一人在家照料孩子,事先并未征求她的意见。当他们游行回来,只看到西尔维娅留下的纸条,说她抱着孩子去看游行了。默文夫人因此在回忆录中暗示西尔维娅性格乖戾、报复心重,竟让婴儿冒着被推挤的危险,并让丈夫无法知道母女的行踪。这一指责典型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一位母亲的要求。在当时多数人看来,一旦西尔维娅成了母亲,她的其他身份和要求都应退居其次甚至放弃。没有人想过西尔维娅作为一位积极参与的诗人,也想去见证这场社会活动。一个想着自己需要的母亲会遭到社会的指责,哪怕它关系到她的自我认可和自我实现。

《边缘》所传达出的可悲之处在于,直到死亡前期,西尔维娅依然惦记着她作为诗人和母亲的双重形象。这首由十个诗节组成的诗歌可分为三部分:前四节写的是作为诗人的自己,让其微笑的是“成就”;中间四节写的是作为母亲的自己,其存在由怀中的两个孩子来显示;最后两节写的是作为旁观者的月亮,或者说由萨特所说的“他人的目光”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因为对女性的挣扎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了同情心。即便到了生命的尽头,西尔维娅仍无法忘记他人的注视,而正是这个注视给全诗乃至西尔维娅的人生画上了冰冷的句号。

2形式中深藏难以直言的矛盾

西尔维娅表面上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但诗中处处暗藏的像“托加”那样不协调的词语透露了她内心的不满和痛苦。在现实中,她尽己所能地保护孩子,维持了慈母形象;在诗中,她却像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一样要杀死自己的孩子。这并非因为她相信死亡就是新生,而是因为她在潜意识里拒绝扮演母亲的角色,因此,在诗中,她的乳房在她刚刚死亡时就已干瘪,而她胸前孩子的尸体被比喻为蛇,在《圣经》中是蛇带来了女人永远的痛苦。

就像西尔维娅的众多诗歌一样,在《边缘》中她的爱与恨、拒绝与牵挂依然纠缠在一起,无法决然取舍,就像她的一生始终站在边缘,向不同的方向敞开。对于孩子,她在放弃的同时又饱含着不舍,因此在诗中,很快他们就不再只是蛇,也是她的花瓣,是她自身的一部分。对于他们,她既是花也是花园,是他们的生命和世界。虽然她自己的意象是变硬的尸体,是滴血的气味,是喉咙的深处,选词上也用/i/、/i:/这样接近闭口的元音来制造摩擦感,而对孩子她却用“拥抱”、“花瓣”这样温柔的词语和开口度较大的双元音/?藜u/来传递她的爱。同时,/?藜u/作为逐渐闭口的圆唇音,又像爱的拥抱在慢慢收拢,就像玫瑰把花瓣收回。

由此,西尔维娅死亡前的复杂思绪更隐蔽地进入诗的形式之中。表面看来,这首诗是自由体,但谋篇布局非常严谨。全诗采用不押韵的双行体,暗示了边界两边生与死的两个世界。前两部分描写作为诗人的自我和作为母亲的自我时,每部分各四节,诗节与诗节之间都用一句跨节的句子连接,欲断不断,牵牵扯扯;而第三部分描写作为局外人的月亮时,诗节之间界限分明,最后一节甚至一句一行,突出了互不相关的冷漠。在诗行的长短上,前两部分的前三节都是第二行比第一行短,好像生命走向结束,但到了第四节又突然第二行长于第一行,生命的欲望再次增强。长短短长,既是思绪的起伏澎湃,也是生命的不甘。与前两部分相对,第三部分只有两节来象征生与死,没有留下回转的空间,而且每节越说越短,似乎生命的道路在社会的注视下越来越逼仄,没有出路。

由此可见,《边缘》表面上描绘死亡的超脱和平静,字里行间却透露出痛苦和挣扎。西尔维娅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界,被社会的目光截断了退路。或许略可安慰的是,在这个注视的过程中,社会并非不受影响:月亮的黑衣破裂了,脚步迟缓了。月亮和黑衣是其诗中常见的意象,黑衣往往与父亲、丈夫这些男权形象相连。不过在《月亮与紫杉树》、《蜡烛》等诗歌中,月亮常常是女性身份的投射。因此,《边缘》中的月亮并不仅仅是给她造成痛苦的男性社会,也是包括西尔维娅在内的女性自己的传统目光。在诗歌的结尾,西尔维娅开始与这个传统的自己拉开距离,在反思社会的同时也反思过去的自己。而她的死亡则有如刀刃,最终在传统价值上划出了裂痕。正是这决然一划使传统观念开始变得步履维艰,也使新观念的契入成为可能。

原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0)

相关推荐

  • 格丽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忧郁女诗人的痛苦深渊

    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这位美国女诗人,曾摘获过美国桂冠诗人.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荣誉. 从196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后,到现在50余年间她已经有11本诗集面世.在成长经历中,格 ...

  • 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选

    偶尔 读首诗 西尔维娅·普拉斯 (Sylvia Plath,1932-1963) 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美国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 ...

  • 每天一首早安诗 | Day295:西尔维娅·普拉斯《边缘》

    每天读首诗 Day295 边  缘 [美]西尔维娅·普拉斯 这个女人完成了自我. 她死亡的 身躯露出功成业就的微笑, 古希腊一种必然性的幻觉 在她宽松衣袍的卷褶里流淌, 她赤裸的 双脚像是在说: 我们 ...

  • 谁会买下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结婚戒指?

    据英国<独立报>等媒体报道,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生前遗物将于7月9日现身苏富比拍卖行.此次拍卖的物品被称为普拉斯"最为私人的物品",包括其私人信件.家族圣经.塔罗 ...

  • 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再也无法将你拼凑完整了

    惜缘文学 xiyuanwenxue 因诗 因缘 因情 西尔维娅·普拉斯 作为自白派诗人的典型人物,普拉斯在近年来的热度令人惊讶.自白派凡事皆可对人言,个人的现实生活细节和隐秘的内心世界,经由艺术化的自 ...

  • 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

    昨天看到25号北京青年报的,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逝世50周年的文章,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位在我出生前几个月,自杀于英国并葬在了约克郡的神秘的女作家.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 ...

  • 【西尔维娅·普拉斯】(忧郁而又热烈的美国女诗人普拉斯)

    美丽的罂粟花, 血红的地狱之火, 绚丽夺目,缤纷斑斓, 一种非同凡响的品质,却 无法补缀丰盈的自我, 粘贴青春期的烦恼. 星星在浮莲之间开放. 适度的接合, 热烈而莫名的向往, 跃跃欲试的冲动, 躁动 ...

  •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西尔维娅·普拉斯是怎样一个人

    生前,普拉斯只出版过两本著作,一是诗集<巨人及其他诗歌>(The Colossus and Other Poems),另外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钟形罩>(The Bell Ja ...

  • 女性主义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

    什么更容易成为传奇?正如宝嘉美老式的黑白皮衣广告一样,它将莉娜·霍恩.黛安娜·佛里兰.雪儿作为人群中的焦点,凸显了这些明星身上的「传奇性」.那些成为传奇的人是那些超越了普通的声名,已然进入了大众不可触 ...

  • 西尔维娅·​普拉斯诗选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Plath,1932.10.27-1963.02.11),出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地区,她8岁时父亲去世,她和弟弟由母亲抚养大.1955年,普拉斯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