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家庭与复仇—日本电影《告白》

日本电影《告白》是2010年上映的,可谓是轰动一时,在豆瓣的评分也有8.7分之高。作为同是东方文化下熏陶的中国人,比西方标杆评分网站IMDB多给了0.8分。

不得不说,想理解东方人的思维,还是得东方人。电影当中所表现出的压抑、沉默与克制都是东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松隆子主演,左边那句话是“杀死我的女儿到底是为什么?”其实一种反思,就是大人为什么不明白孩子杀人的理由?这部电影就解析一下。

日本人做事谨小慎微,在人际交往时也是小心翼翼,不愿太张扬,大家都彬彬有礼,除了地震之外整个国家似乎安定、安稳得不可思议。

形成这样的氛围,和日本人对内心的压抑有着无法脱离的关系,他们把东方人的克制做到了极致,甚至在地铁公交上你给老人让座,老人都不愿意坐,有的老头甚至会对你怒目而视,原因有二,一是老头会觉得自己还可以站着,为什么非要坐着?你瞧不起我么?二是你这么做,显得他在给别人添麻烦。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压抑中的重要一环,而孩子,这些还没有能力去解决所有问题的群体则是这种氛围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看日本电视剧与电影,或许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其中那些打不还口骂不还口的学生是怎么回事?这恰恰是日本文化中最压抑的部分,而如果一个孩子在面对欺负、歧视与痛苦时,永远都选择默默承受,还没有人理解没有大人或者老师知道,这恐怕最终会酿成大祸。

人类在孩童时比成年时更具攻击性,更偏向原始的野性,只是能力有限。

电影《告白》的剧情不复杂,简单而言,学生杀死了老师的孩子,老师选择复仇。

两个杀了人的学生都是初中生,他们平时看起来沉默不语,也不合群,实际内心是暗流涌动,因为家庭背景和校园歧视的原因,而倍感焦虑。

其中较为聪明的那个学生是因为母亲的离去与离去前的过度期望,导致内心变态,最终踏上了杀人之路。

两个杀人的学生。

另一个则比较笨,相貌普通,在家是妈妈的宝宝,但在学校却是无人问津、被人排挤的学生,内心因为这种排挤而拼命想要获得尊重,最终以杀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老师则是比较无辜的,女儿在学校等着老师下课时,被两个学生杀死。

如果以大人的眼光来看,老师和这两个学生并没有什么仇恨,这俩学生怎么会挑选这名女老师的孩子下手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看着觉得没有什么的事情,在当事人看来或许会被无限放大。

小女孩最无辜。

我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大不了”这句话尽量少对朋友说,原因就在此,每个人的角度和承受能力不同,那看到的整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笨笨的学生只是因为一件简单的事而怀恨在心。

因为曾经有女学生陷害男老师,所以女主角委托一个男老师去警察局接闯祸的学生回来。结果这样一件事,成了这名学生心底无可磨灭的创伤。

那到底为什么呢?这样一件根本平白无奇的事儿,怎么就成了杀人的导火索。

因为这名笨笨的学生,不受其他人的待见,甚至连自己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来接自己,平时受到的漠视与歧视不断地累积,终于在老师这次无意的行为上爆炸了,对其他人的恨意全部集中在了班主任的身上,一切的恶行就顺理成章了。

莫名的仇恨加上想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和失败品,杀人的动机几乎没人能提前预料到。

而那名聪明的学生就更简单了,他甚至不恨班主任,他只是需要挑一个实验对象,班主任的孩子恰巧出现在学校,就成了他的实验对象,他所有的恶行其实都基于爱,因为得不到母亲的爱,而母亲在离去前所说的话,所表现出的渴望,则成了他内心的救命稻草,成了他生命的唯一目标,所以他发了疯一样地去寻找,不惜运用所有的手段想要引起母亲的注意,发明、杀人、最终制造炸弹来自杀,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

把理解转化为攻击是最强效的伤人手段,这是唯一能理解聪明学生的女生,最终也因为把这份理解化为攻击性而被杀死。

而故事的主人公,女儿被杀死的班主任,她的内心也最终因为这两个学生而变得扭曲,用尽了一切手段,将两个孩子最终逼得走投无路,各自杀死了他们的母亲。


三个孩子,死了一个,疯了两个。

三个母亲,疯了一个,死了两个。

这其实是一种对比与因果关系,甚至还有佛家中的因果轮回,两个被家庭与环境逼疯的学生用女儿的死逼疯了女老师,可最终也被女老师逼疯,最终导致两个母亲的死。

这是笨学生的母亲,台词说的是自己的儿子,不愿也不能承认自己孩子是个杀人犯。

上图这样的母亲在中国也有不少,之前那个有名的杀妻藏进冰箱的男的,他妈就一直强调自己的儿子还是个孩子,而中国现今有个理论就是 ,“他还是孩子,做什么都没错,做什么都可以......”

这其实是个悲伤的电影,但观看途中那畅快淋漓的复仇又不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感,为什么这样黑暗甚至价值观崩塌的电影却不会引起过度的反感呢?

因为人类的伪装始终只是一件皮囊,内在的我们依旧是一头野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