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毒不排!

《黄帝内经》讲:“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正所谓:气不足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毒不排。

中医养生,尤其注重调理气血。

1

气护卫人体

气者,人之根本。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肌表,抵御外邪,调节体温。

《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正气护卫于体表,人体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

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时,机体的抵御邪气的能力就要下降。

不但易染疾病,而且患病后也难以痊愈。

故《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此外,气还具有温煦人体、维持体温的作用。

《黄帝内经》说:“气虚者,寒也。”

气不足时,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会随之减退。

血液的运行也会迟缓,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症状。

2

血供养人体

《黄帝内经》讲:“以奉生身,莫贵于血。”

血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

对于供养人体而言,没有比血更重要的了。

血液不仅营养全身各脏腑器官,还能运载体内的各种物质:

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气,消化后代谢的毒素杂质;

以及口鼻吸入的清新空气,呼出人体产生的浊气等。

《黄帝内经》讲:“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气能生血,正气促使津液分泌,一同化生为血液。

人体肢体的活动、面色、以及皮肤的感觉等,都要依靠血的供应。

若血液亏虚,或运行不畅,可见头晕眼花、面色萎黄、肌肤干燥、毛发干枯等表现。

3

气血不足百病侵

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运动不息。

气的运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便告终结。

而气的运动失常,中医则称为“气机失调”。

因此,《黄帝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

若气不足、气不下,脉中之血就会“凝而留止”,因为气滞血瘀而产生疾病。

倘若再因恼怒导致情绪激动,就会使气机上逆。

《黄帝内经》里描述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脑血管等疾病。

4

气血充足在饮食

食物的滋养可使人体气血充足,阴阳平衡。

《寿亲养老新书》里讲:“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

人体缺乏必需的营养供应,气血的生发就失去了源头。

气机不畅,抗病能力减弱,导致病邪入侵而继发多种病症。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调理饮食显得尤其重要:

《养老奉亲书》:“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

人体的正气充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关键。

清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

同时,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

《黄帝内经》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

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