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公遇造像塑于何时

真是不可思议。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五台山,现存寺院塑像竟达14万余身,自唐宋至明清,传承有序,绵延不绝。崔元和先生的《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三晋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对此进行了专门考据。
五台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故这些造像中,最为重要者当属文殊菩萨造像,数量之多、规制之高、造型之丰富,自不必多言。崔先生将其归纳为五类,即骑狮文殊、护国文殊、新样文殊、文殊五尊、文殊五顶。伴随佛教中土化,文殊信仰更多参入民间意愿,经过一场一场的自渡,造像为之渐变。审美变作品自变,虽如此,不离神佛造像基调,即与世俗中人保持相当的距离。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其身体比例、五官位置皆与真人有别,否则猥琐不堪,崇高顿失,滑天下之大稽。作为俗界供养人,其塑则以本人为模特。
何其幸哉,佛光寺东大殿中的供养人宁公遇造像,因当年来此考察的林徽因与之合影,知名度陡高。可谓千载一时之机,续前世缘分,至今仍为佳话,为此海内名士,莫不造访。宁公遇造像为等身肖像,盘腿端坐于台座之上,盘腿袖手,博带大衫,面如满月,心怀隐忧,生具异相,贵比诰命,颇具唐时雍容丰足、殷实绰绰气质。唐制规定,只有皇帝赐额的寺院方可称寺,私人建寺不得名之。可见佛光寺的兴建为诏令修建,手续规范,敦煌莫高窟《五台山图》壁画图绘中有此寺,其规模之大,可容纳五百僧人。供养如此规模者,其资金之雄厚,非一般人可济。惟有苦难从不说谎,为逆境中的众生以精神支撑,这女子当年定是许过大愿的。勉力为之,竣期未定,然自助者得天助,此殿一经建成,历经沧桑,千岁安然,被梁思成称作“中国第一国宝”。
宁公遇为谁家女子,哪门贵妇,崔先生书中辟有专门章节予以考据。大殿北次梁上所题“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应有主次关系。殿外经幢上同样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字样,其为修寺金主无疑。此“王”何人?梁思成推测是位王姓宦官,或为王守澄,此时已去世三十余年,也不排除宦官王元宥的可能。并推想宁公遇可能是王守澄的亲戚,甚至妻妾,以之身后遗留巨资,投资修庙。崔先生推测其为王元宥之妻,“在大殿建成后,她可能不再返回长安,而是继续长期或较长期留在佛光寺,担任起东大殿'佛殿主’的职责义务,掌管负责此殿众多佛事后勤服务事宜。这种决定,似乎与其夫王元宥去世不久有关”,并推测王元宥去世于大中九年(855)至十一年(857)间。
宁公遇造像坐落于大殿南尽间南侧内测佛坛边、众多胁侍像身后不显眼处,年龄在四十至五十岁间。上身衣盘领大袖襕衫,覆如意状云肩,腰间系丝绸软带。崔先生断言,此非唐塑。其论推翻了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佛殿建筑物,本身已经是一座唐构,乃更在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之说,不落窠臼,而成一家之言。
尚证不尚言,老吏断狱不离证据,其由如下:云肩样式及名称,金代始现;衣衫盘领及“吐鹘”式腰带,也为金代上层人士常式;引据张荣《佛光寺东大殿历史沿革研究进展》一文云,经碳14测定,此殿佛坛两侧及背面扇面墙体修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至金正隆五年(1160)间,碑刻资料也记载,此殿金代时曾有过较大规模修葺。此间还对坛上之佛、菩萨及宁公遇像进行了重塑,并改变了衣裙状态。知识解释现象,由此断定,宁公遇造像塑于金代。
有道是刊正谬伪,发潜阐幽,证据说话无需以雄辩伸张。作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学人追寻,当不出一域。此书因其扎实的学术功底,作为“五台山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种,2012年7月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之提名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