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且观心海波澜(一)

阅读第1160天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当时看这部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好玩。没错,就是好玩。可以自己捕鱼,养羊,做栅栏,烤面包……
这些不就是我们那些待着教室里面的孩子,最期待的事情吗?等到长大后,偶然的机会再次重读这部小说,我才发现,它主要表述的不是那些好玩的事,而是那颗勇敢的心。
01
我和人事小姐姐聊天曾说过,我这个人是悲观主义者。并不是说我像林黛玉,而是考虑事情我会先考虑到很不好的地方,然后想办法加以完善。这样一来,也许结果还能给我惊喜。
人事岗位需要的就是乐观主义偏多。她曾告诉我,某某新人特别棒,我和某某领导觉得他是一颗新星。我笑着说:一切都是未知。
等他进来之后,不到几个月就离职了。其原因,更是让人事小姐姐非常伤感,觉得好像被这个人给骗了一样。我笑着说:招聘时,不就是信三分看七分吗?
没错,我确实这么认为的。有没有可能招进来的人有很不错的?肯定有,我们运气也不至于那么衰嘛!但,他们刚进来时,我们都是心中有一份慎重。
这份慎重,对谁都好。而在现实社会,有一种人是没有调整好这样的心态,会有一种自己永远都在被别人欺骗的感觉。
是他太容易被骗吗?不一定。这类人,也许被骗过,但是由于自己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敌视,没有从外部汲取正面的能量。他看周围的环境,就是灰色的。
这种人呢,虽然他看外界如此,但是更多的表现是内在。另一种有趣的人,就时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那就是极度搞笑了。
原来有员工问我:老闵,这个事情出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弄啊?我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弄?他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啊。
我说:要不这样弄?他说:不得行,这样会出这样的问题。我说:那你想怎么弄?他说:我就是不清楚嘛,你说嘛。
没错,这种就是很想很想掐死他的。这里反映出几点:
第一,就是我对于小伙伴的引导不够。所以,这半年以来,经常和员工进行解决问题的对话,就是让他们给我处理办法。
不要觉得如果没有怎么办。他既然过来问,肯定会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之所以不愿意说,其实涉及到第二个点。
第二点是啥?员工不想担责任。这个责任很大吗?不是,但就是不愿意担。有的员工始终想的就是,担责任就是管理者的事,我就是一个打工的。
现在就是让他们说问题,说解决办法,自己来适当承担。并不是错了,把他们一定如何,而是必须开始改变这样的意识。
第三点,也透露出群体中的某种意识,那就是受害者意识。这类意识的人很有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容易受伤的位置,从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去年看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与人交流时的三大误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忌讳,就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可以回忆下,你碰到一个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最后一类,就是装病的人。这个我记得曾在台湾的狗血言情偶像剧中经常出现。当然,这类情况肯定是容易出现在心机女二身上。
这类人装病,其实为了干嘛?获得关注。换种说法,就是刷一拨存在感。这类人和前面的受害者意识类似,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负面的位置,去享受别人带来的阳光。
02
前面的这些,其实并不算完全把自己完全放逐,也许还是会有抢救的可能。那么,哪些人是属于基本上不太容易抢救呢?不相信自己能好起来的人。
我们看电视,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人受了重伤,陷入昏迷状态。家属问医生怎么办?医生经常会说,那就看他内心的求生意志有多大了。
如果是那些本来对自己就不认可的人,基本上就是和马克思去聊天了;平时一副永不信命,奋力拼搏的,也许还有一丝可能。
不想自己好起来的人,首先让我想到了见过的学生和家长。我发现,教师这个职业,是你不用出去走,就可以看遍社会万象的。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也不是很爱学习,或者说想学习,但是没法认真。这其实还算是比较好处理。毕竟,对于自卑的学生,老师也会有一套可以引导的方案。
最怕最怕的,就是家长。好吧,我承认,有时候恨铁不成钢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有的家长直接在孩子面前说:我觉得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了,看他现在的状态,也是好不起来了。
有的家长是气话,你给个台阶也就下了。有的家长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有包,或者不愿意回转,一直这么认为。对于他们的孩子,我真的只能随缘了。
也许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但,当你把这些进步展示给家长看,他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还是恶语相向,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垃圾。好吧,拜拜了您嘞!
第二让我想到的,就是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今年,我国要消除贫困人口。没有什么能不能实现,老大下了这个目标,那就必须会实现。
有一些朋友参与了扶贫工作,和他们偶尔谈到过扶贫这件事。对于现在很多人,尤其95后的孩子,也许对于贫困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
哪怕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不富裕的生活,其实还不能算作贫困。朋友给我形容的那些贫困地区,真的让我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是21世纪吗?
那些贫苦地区的扶贫手段不一。曾经有过给钱给粮的,但是发现这种很难解决。为何?我们看下那些需要补助的企业,有哪一家是能发展起来的?
请相信,世上想着不劳而获的人还是多。只是发现没办法做到不劳而获,才去工作。有些贫困地区,还有那些需要补贴的企业,通过直接给予,是很难变化的。
这里延伸到个人。有的人习惯了依赖,也会出现停滞的情况。不管是那种小时候被家里所有事操办的人,还是工作后只知道找别人帮忙的,再往前走都太难。
所以扶贫政策就出现了改变。有的是进行农作物的扶持,专门种某些能够生长的经济作物,给予适当补贴的形式。
也有的是工作补助。每户招人进厂子,而厂子享受政府补助,发放工资。这个过程中,至少要让他们能够动手,学会自己挣钱。
这好比那些只会依赖的人,适当地开始让他们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做了,也许出错;不做,那就终为所祸。
03
第三种,有点特殊,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可怜吗?可怜!可悲吗?可悲!可恨吗?额,那就不一定了。
不过,身边的群体,也会有“祥林嫂”,这类人你去帮助,也很难。他们向你倾诉悲惨经历:老婆跑了,孩子不要他,父母嫌弃,工作丢了,路上还碰到骗子弄得身无分文……
好吧,这样的经历确实值得同情。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有点点情商,还会表示下慰问。不过,最怕的,是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们很享受自己被同情。倾诉了一堆悲惨经历之后,你一脸严肃地说:真是太不幸了!他们马上得到了一种“心理的快感”。
为何这么说?因为与此对应还有一种人。我们听到负能量的话舒服吗?也许不太舒服,毕竟没有多少人喜欢负能量的事物,但就是有人会喜欢。
有人喜欢听这个。听到这些悲惨经历的时候,表示沉重;同时,心理闪过一丝快感。为何?因为有人过得比他们不好。
我不知道这种心态到底好不好?只是知道那些去倾诉,并且享受这种道德快感的人,要去帮助很不易。难在哪里?能够发现,并且改变其心理思考方式。
最后一类,以前提到,近期看一篇文章再次看到了。就是相信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为绝对真理的人。而且,最怕的,还是因为知识不够的那种。
有的人是因为认知出现偏差,我觉得也许可以调整。但是知识内容过少,但是又相信自己是对的,那就非常麻烦了。
为何如此?因为知道的少,他们无知的也少,看到的面也就更狭窄在,怎么办?只有凉拌。想象一个场景:你的长辈拿着网上的谣言来说教你,怎么办?
《奇葩说第六季》决赛出现了这样的辩题,现实生活我更偏向于不争辩。为何?家不是说理的地方。那些想和长辈去辩论,说服他们的人,也许身份迷失了。
如果身边认识的人有这种怎么办?随缘。给他们一些比较权威的内容,信则有,不信则无。
其实,这类人你看到,会有种无计可施的感觉,甚至会有一种念头:也许,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眼前看到的,就值得完全相信!
【结语】
内心沟壑万千,无人看清。诸多复杂,且冷眼旁观,适当查看。心理的误区,能够帮的,总是少数。而且,不是你想着无愧于心去做,就是好事!
(0)

相关推荐

  • 李迪:班主任且莫有“拯救者”心态

    李老师您好! 我带的汽修19C9班属于两后生班,这些学生都来自国家贫困县的农村地区,都是精准扶贫家庭的孩子,学生有部分是正常初中毕业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高中.小学辍学的,年龄在15-24岁不等. ...

  • N号房距离孩子有多远

    李红霞 N号房事件:从2018年底开始,以godgod .Watchman .博士为首的三个韩国男子,相继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开设多个秘密聊天室.因聊天室以数字命名,被称为"N号房& ...

  • 心理疾病:孩子周围究竟潜伏着多少恋童癖?如何更好的保护儿童?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每天普及实用的心理知识,关注各类心理疾病,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心理疾病是恋童癖. 在2003年,美国一部名为抓住<弗里德曼一家>的电影纪录片儿,反映了美国历史上对于婚姻的 ...

  • 扶贫路上,我与学生同成长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爱心的世界里.花开,有绿叶扶持:月缺,有群星做伴:日出,有湖水梳妆:天地万物都懂得关爱,更何况我们呢?生活中处处需要爱! ...

  • 8月扶贫宣传材料

    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扶贫先扶智"是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之一,让贫困地区的孩 ...

  • 【扶贫故事】余洁:用爱盛放每一朵花

    倘若世界是一间小屋,那么爱心就是温暖小屋的火炉:倘若世界是一棵大树,那么爱心就是滋润大树的养料:倘若世界是一根蜡烛,那么爱心就是点亮蜡烛的火柴. 我来自西安,2019年,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荔 ...

  • 我在九2班(48)

    48.危机意识 这次县调考成绩,已经下发. 在全县7300多名考生中,九2班学生毫无竞争优势.虽然比起第一次月考,班级有了进步,在三个普通班中,总评第一名.但是在全县146个班中,倒数第五名. 这让我 ...

  • 【扶贫故事】张晓娟:用爱心点燃梦想

    张晓娟现任大荔县义井小学教师,自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她以满腔热忱,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宣传党的政策,了解学生所需,积极为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关爱.教育帮扶学生. 最令她感动 ...

  • 【扶贫故事】张翠:帮扶路上,你我同行

    常言说得好:撒播一个行为,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教书育人,乐此不疲也应该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应该坚守的职业初衷.想到这里,过去这近一年的帮扶 ...

  •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大荔县西寨小学  董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精准扶贫的宏大工程中,教育具有"授人以渔"的重要作用.教育扶贫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去上大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适龄 ...

  • 扶贫宣传材料

    一.全体教师观看脱贫攻坚特别节目<决战时刻> 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扶贫日".在学校的组织下全校教师收看了由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录制的"决战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