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北乡的唐氏家族

封面图片可上下滑动

章达鼎

微信版第794期

忠 义 之 后

居住在宣城北乡金宝圩和狸桥地区的唐氏族人,其共祖系南宋末年的唐泰岳,查阅其宗谱,与《宣城县志》中的记载相一致。

北宋时,唐介(字子方)登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神宗时为参知政事,熙宁二年(1069)卒,葬荆州,谥质肃。介生五子,其长子淑问之孙承昈任京兆判官,扈从高宗南渡,擢知歙州,因占籍,泰岳系介公十一世孙。

清光绪《宣城县志》卷十七《忠义》中记述了唐泰岳的生平:“唐泰岳,字赓方,宋相介之后,庐州太守濬之子也。宋度宗时,京朝官毕领外职,岳遂出节制宁国军。”其时在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正逢元兵大举南侵,丞相贾似道统三万兵马坐镇芜湖。

泰岳率军参与了抗元的长江防御战,“尝出师采石,力战不利,退守宁国”。终因奸相贾似道误国,元兵于德祐元年乙亥(1275)围困宣城,并传檄投降。泰岳誓死不从,鉴于时事日非,兵威渐逼,便告夫人,“元令围久者,下之日尽屠其城,吾何惜一身不存数万民也,尔宜去新安里居”(指歙州故居)。夫人李氏不从,“死义与死兵,等死耳,妾何之于是?夫死国,妻死夫,相与同日就义。时诸子无左右膝下者”。领军中官冯铨恐元军掘冢露尸,“遂相舁藁葬于城北昆山。

唐泰岳墓残存的石碑

诸子闻讣来宣,以墓在宣不忍去,遂居此土,土人称其里为唐家巷”。元延祐年间(1314—1320),宣城人贡师纲为唐泰岳作传,县志中的记载取自《贡师纲传略》,时距泰岳离世仅四十年,这是泰岳后裔迁居宣城的最早记录。

清光绪《宣城县志》载,“唐泰岳墓,在小昆山北,德祐间官于宣,元兵至死焉,遂葬此,明郡丞曾化龙撰墓碑。”

四 支 蕃 衍

县志载,泰岳“苗裔之在宣者,石坟、金山、星斗、雁翅凡四支,析为四祠,族称蕃衍”。据《唐氏宗谱》载,泰岳生二子,伯二、伯三,伯二长子禄一迁居石坟(今狸桥镇宝塔村),为石坟始祖;次子禄三迁居长岭(今狸桥镇山湖村),为金山始祖;伯三迁居化城圩(今金宝圩)之胡村垛,生四子,长子明一居星斗门,为星斗始祖,次子庆一居雁翅陡门,为雁翅始祖。

金山唐氏祖居地——更楼巷村

明代以后,社会相对安定,唐氏一族人丁兴旺,金宝圩唐氏人口增至万人以上,成为圩内望族。雁翅支族人分迁当涂博望镇,亦成为当地大族。石坟支三世祖文命,率子孙迁居昝家嘴,改村名唐家嘴,还有一支迁居当涂官圩方家潭。金山唐氏散居乡间数十个村落,曾有四十八唐村之说,元末明初曾有徙居孝丰、泾川及贵州广南者,为狸桥地区的名门望族。

明代嘉靖年间的国子监学正、宣城人贡安国曾撰文道:“吾宣南湖以北、水阳以东称著姓者首唐氏,逶迤数十里,比栉而居,连烟而薪,雁翅、星斗其分派,石坟一支其后迁焉,猗欤盛哉。”

清末章倬先生在《金山唐氏宗谱序》文中写道:“金山唐氏巨族也,总计四十八村,跨三团……东西二十里,村落相望,烟火相连,户灶不下一千数百计,丁口不下一万数千人。休哉!何其繁盛欤!”

人 文 荟 萃

泰岳后裔定居宛北乡间,得山水之利,恪遵家训,以耕读并重,以忠厚传家,以勤俭为本,自元代起丁财并茂,人文鹊起,科第蝉联,成为乡间望族。

明万历时南京礼部右侍郎朱之蕃撰文称道:“今所为金宝圩唐者,自河南方伯惠庵公【1】以来,科第绳绳,而迁金子山者子姓更盛,可以万计,富甲于南湖之北、北湖之南,文学上舍更仆未易数也;且代出英伟士,而奇仕侠节、孝友姻睦之人若星联棋布,贲相望于后先,按其传,令人生高山仰止之思焉。”清代乾隆间宣城人、翰林院侍讲张焘称:“屈指宣城,若干巨族跂望,联蹁雀起,共振宗邦,追迈前烈,而宛北著姓,夙推唐氏。”

元时,泰岳公三世、伯二长子禄一为泰定丁卯(1327)进士,官至江西廉访使,子初一,任职教谕。五世、禄三公之长孙子常英明勇决,于元末四方鼎沸之时招募流亡,镇抚一方,顺帝朝拜为万户,开府立局,钦赐旗鼓。“训练有方,威声大振,红巾等寇卒惮公而不敢犯……盖东南之保障也。”【2】至正丙申年(1356)子常卒,其弟子昭复拜万户。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子昭将籍田三百余顷上归朝廷。子常长子德诚经荐辟至明朝廷为官,授从事郎,掌内府金局事。“公小心谨慎,数年如一日,上怜其单苦,出宫人贾氏持巾栉,仍赐织锦《中庸序》并玉虬呵水砚。”

明永乐庚子年(1420),朝廷于科举外诏选贤良,金山唐氏一门叔侄四人皆应诏入选,分授官职,时人荣之,传为佳话。泰岳公七世孙、子昭之孙唐庸,字汝中,授山东都司知事,服官年久,卒任所。子常之孙唐景,字汝彬,授承务郎贵州龙里卫经历,履任九载,清廉如一日,晋文林郎、云南都司都事,后辞官归隐。子常曾孙唐安,字宗远,授从事郎,判肇庆府德庆州事,后晋奉政大夫,同知苏州府事,然因疾未仕,卒于广南官舍。子常另一曾孙唐参,字宗鲁,选授光禄寺署正。

明嘉靖年间,雁翅唐氏继宗一门后裔巍科甲第,声名远扬。继宗为泰岳十一世孙、太学生,次子汝迪,字吉甫、号惠庵,嘉靖丙午(1546)科举人,丙辰(1556)进士,初任真定府推官,主收巨猾,一郡震慑,补吏部司勋郎,以忤严世蕃,谪判禹州,迁雷州,平倭寇,擢河东治河副使,以广西按察司卒于官。著有《嘉议集》十五卷。

唐汝迪长子一澄,字之范、号金颖,万历乙卯(1615)举人,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泉州司理,擢刑部主事。汝迪次子一灏,字愚士、号昆阳,工诗文,万历己酉科(1609)举人,生七子皆能。唐稷为一灏第三子,字田卿、号仍庵,顺治乙酉科(1645)举人,丁亥(1647)进士,初任山西平阳府推官,升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典榷芜湖关,终户部主事。唐一相,字君平,明万历庚戌(1610)进士,其子允甲为举人。

清代时,金山唐氏族人唐逢佑,字天仁、号宁斋,臬司典吏。唐初晹,字惟一、号九乡,习武略,授淮安府把总。

据清宣城《光绪县志》载,明清两朝宛北唐氏家族的贡士还有唐玉官、唐滪、唐丙、唐允甲、唐英、唐三杰、唐继功、唐益等近二十人。

唐氏裔孙除功名显宦者外,尚有诸多文士活跃在乡间,他们青灯课读,继晷焚膏,耕读并重,学风浓厚,且奖励后学,兴办文会,遍立学馆,游学拜师,广交文士,吟诗作画,誉满乡间,声震郡邑,致使唐氏家族声望远扬。

明清两朝唐氏族人中还涌现出多位急公好义之士,家谱中有大量记载。他们慷慨赈济,扶贫济困,捐资兴利,积德行善,其懿行十分感人,今天仍散发出光芒。

文 化 遗 存

唐泰岳后裔定居宛北近八百年,朝代更迭,岁月沧桑,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奋斗的足迹,有着诸多的文化遗存,这其中有的有文字记载,有的深藏于遗址、古迹中。

家谱是一个家族生命延续的历史记录,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文化遗产,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宛北唐氏四支历史上曾多次纂修家谱,然因历年战乱,尤经清末太平天国战争、日寇入侵,加之文革浩劫,家谱大都损毁,目前唐氏各支所存之谱均修于清末,且残缺不全。

唐氏宗谱是宛北唐氏族人一部无声的奋斗史,其中的皇帝诰勅、家族源流、先祖迁徙、序文像赞、寿序碑铭、记文诗歌、科第功名等一应俱全,世系、世派一脉相承,尤为可贵的是用来教化子孙的多条家训、家规,崇雅饬奢、贬恶劝善,言言肯綮、句句通俗,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孝友睦族任恤之义,婚姻丧祭勤俭之式,族所易行,人所难犯;严而不竣,恕而不驰;良知不泯,恒性俱存,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唐氏宗谱中文章的撰写者有多位系当时的社会名士,如明代的汤宾尹、贡璧、贡安国、贡珊、贡钦、贡彧、朱之藩、徐元太、王义问、王三元、徐腾芳、唐一澄、唐一灏、唐一相、唐稷等。清代的施闰章、黄淑琪、戴名世、梅鋗、梅立本、孙襄、孙喆、杨昌祚、张焘、冯廷玙、王一楷等。他们的文章为唐氏家族增辉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可贵的文字史料。

宛北唐氏一族还保存了多处的古迹、遗址,蕴藏了许多人文故事,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一是宣城始祖唐泰岳墓;二是水阳河东石坟;三是驻跸冈;四是獾墩头古战场;五是狸桥下街头唐门徐氏贞节坊。

金山唐氏宗祠遗存石构件

唐泰岳墓位于狸桥镇金凤村小刘村之南的石山上,现只存墓碑底座。此座宋代古墓历经三百二十年后至明嘉靖、万历年间,“桑海变徙,芳草埋没,子孙莫辨故处”【3】。雁翅唐氏族人唐汝迪与宗人“松楸在念,徧址山麓”。汝迪子一澄“亦时怆于怀,谓吾弟君淳及宗人曰,我赓方公之有功德于宁也,宁之人以世远而忘其泽固也。为之子若孙,遗其骸穴,岁时阙焉,讵独无木本之思!”于是与族中诸贤士集资重修祖墓,其石碑立于石赑屃之上。

明天启丙寅(1626)农历四月,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宁国府同知、晋江曾化龙撰写了“节度公暨夫人李氏墓表”碑文,由国子监司业、宣城人汤宾尹书丹。曾化龙在碑文中写道:“予故追公之芳躅,嘉进士之不忘其祖,表于墓隧,以告后之为人臣、为人子者,但务尽心尽孝,不蕲人知乃为忠孝之大云。”

清康熙年间,唐氏家族曾为泰岳墓地石山之归属与亳里许氏家族发生争议,后对簿公堂,唐族胜诉。康熙十六年(1677),由宣城县正堂邓性批文确认。至清末,唐、许两族又为墓地归属发生冲突,案经宣城县衙审理,唐族再次胜诉,由宣城知县范葆廉据昆山乡生员章绶等十数人之请,于光绪十四年(1888)下颁“昆山节度公禁碑记”告示,重申保护古墓,除唐泰岳墓外,还开列了魏良臣墓、施闰章先世墓、吴柔胜祖墓。

石坟位于水阳河东,唐泰岳之孙、伯二长子禄一迁居此地后,为祭祀先祖唐介,建其坟称石坟。至明代万历时唐氏族人重修,“剪荆棘,植松柏,去浮瘀,通神道,平土尺余”。虽字画泯灭、仅存十二,然墓志犹存,文为北宋书法家蔡襄所撰。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五月,隆庆辛末进士、左副都御史、宣城人詹沂过龙溪,“登公之陇,见其封树岿然,令人景仰不已”。“公之裔舜三者来请记于石,爰书是以立之墓侧”【4】。该墓于2014年水阳江开卡工程加高河埂而被掩埋,今地表无存,实属憾事。幸存一篇詹沂文,使我们得知其一二。

驻跸冈即今长岭冈

驻跸冈为明宣德皇帝所赐名,这段尘封的史实记载在《金山唐氏宗谱》中。明宣宗朱瞻基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朱棣之孙。在其为皇太孙时,喜爱习武打猎,永乐十八年(1420)左右,一日由溧水出发往南而来,至狸桥境内的金山唐氏祖村时,村民闻之惊讶,尽室鼠避.唐氏族人唐旗,人称陶庄公,系泰岳七世孙,时为万石长,请出父亲德亨伏迎道路左,尽臣子礼,“遂命家僮宰烹冶具,设步帐于青墩,供张甚盛”。皇孙甚喜,幸临唐旗家。唐旗平素亦喜狩猎,并将所熟悉之打猎技巧上奏,且一同到郊外“较猎驰驱,舍矢多奇中。宣宗缘是悦之,赐金镶、朱碗二枚,以旌其武,又亲洒宸翰为赠。”

明仁宗即位一年便驾崩,朱瞻基继皇帝位,年号宣德。宣德初年(1426),皇帝下旨让唐旗赴朝为官,公力以疾辞,宣宗高其志,不强以职,赐其里名“驻跸冈”。

宣宗皇帝幸长岭御制诗
仲冬广武出田遊,驻驾长岭景界幽。
千顷田为家世业,五车书作子孙谋。
池塘广阔游鱼跃,树木槎牙宿鸟投。

寄语唐门多积善,后昆衮衮位公侯。

獾墩头古战场位于狸桥镇山湖村北部,系清末民团与太平军激战之地。太平天国于清咸丰三年(1853)建都南京后,即向皖南进军,于1854年、1856年、1860年三次占领高淳,并于1856年、1860年两次占领宣城,清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曾在南漪湖、固城湖发生激战,宛北唐氏住地的金宝圩、狸桥一带处双方争夺的重点,金宝圩团练自1856年起即与太平军对峙,终于同治壬戌(1862)遭十数万太平军水陆并进而被攻破,烧杀惨重,百姓死伤大半。

清咸丰十年(1860)农历三月,太平军自东坝大举进攻狸桥地区,与当地各家族组织的民团激战于獾墩头,团练人虽多,怎敌能征善战的太平军,结果大败,民众惨遭屠杀,金山唐氏族人损失尤为惨重。

山湖村獾墩头

唐氏宗谱中存有儒生唐选甲的一篇《吊咸丰庚申阵亡殉难者》文,写道:太平军“一路横攻,山川震动,四围伏起,草木凄悲,折翅莫能高飞,无计可以全脱,遂致我族六百七十余人身临绝境,暴骨于高山头村左”。随即“皤皤衰老之夫,呱呱抱泣之子,贞节中馈之妇,窈窕深闺之女,或投环而自溢,或赴水以自全,或从容服毒以伤其身,或厉身骂贼而殒其命,死义如归,生还无几”。族人唐杰撰文道:“奈贼乱四载,刀伤之后,继以疫瘟,我唐族死者不计其数,向之四十八村,千百余户,万千余丁,所余者仅四百余人而已,民房之存无几。悲夫!”【5】

清末的兵燹之难使宛北唐氏家族惨遭重创,人口锐减,房舍祠宇大都被毁,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被付之一炬。

鲁桥分支残存的宗祠

在狸桥老街的北部曾建有一座石质的贞节坊,此坊由朝廷下旨,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系表彰唐门徐氏女茹苦守志三十年的贞操,谱中载有多名文士为此而写的文章,尤有清代桐城派大文士戴名世所写的记文。古代的贞节坊是封建礼教压在妇女头上的一座大山,他所宣扬的女子从一以终大义、苦守清操不渝的礼义,使多少善良的女子声声血泪,竹欲成斑,每一座贞节牌坊都深藏着一个凄婉悲惨的故事,此坊于1968年拆除,今天我们面对遗址,只能发出深深的感叹。

不 忘 祖 根

斗转星移,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年间,宛北唐氏族人从历经劫难中逐渐复兴,特别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唐氏四支一派兴盛,美丽乡村生机勃勃,人们安居乐业,全族人口虽未达史上最盛期,亦近二万人。族人中贤能辈出,一批俊彦之士勇立潮头,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活跃在各条战线。更有一批姣姣者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唐氏子孙无论身处何地,总不忘根在宣城北乡,对故乡怀着浓厚的眷恋之情,寻根问祖意识十分强烈。雁翅唐氏支的当涂博望人唐功楷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国民政府任秘书、处长等职,1948年赴台转入银行从事金融管理,任至总行首席副总经理、代总经理,1982年退休,移居美国旧金山,受聘为美国国会高级顾问,享誉海内外。其一生热爱传统文化,书法刚劲有力,在美国与同仁创立中华艺文学会,任副会长兼监事主席,其传略收入《世界华人艺术界名人录》。其夫人王守义女士,江苏江都人,著名国画家,1982年回国在北京举办书画展,好评如潮,其传略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唐先生夫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家乡寻根问祖,并到雁翅唐氏宗祠祭拜先祖,捐资维修宗祠。雁翅唐氏的后生在美国经营企业,还念念不忘唐氏先祖,搜集家族历史资料、祭拜唐泰岳墓。

近年以来,宛北唐氏族人中的一批有识之士热心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千方百计挖掘整理历史资料,续修家谱,对祖先留下的优秀的家规、家训予以发扬光大。唐氏四支还在每年清明节举行合祭宣城始祖泰岳公墓的活动,使这项中断了六十年的祭祀得以延续。各地还对家族的源流世系加以整理,参加了中华唐氏安徽卷的编纂,并开展了各项联谊活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注释:

【1】惠庵公:指雁翅唐氏十一世孙唐汝迪,字吉甫、行扬五、号惠庵。
【2】摘自《金山唐氏宗谱》之《世德传·万户公传》。
【3】摘自《节度公暨夫人李氏墓表》,由明天启宁国府同知曾化龙撰。
【4】摘自明詹沂《重修唐公质肃墓志》。
【5】摘自《金山唐氏宗谱》。
(作者系宣州区狸桥镇退休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拓展阅读

明清两代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上)

明清两代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下)

新四军狸桥战斗亲历记

华侨的第二故乡——宣城慈溪镇侨乐村

(0)

相关推荐

  • 【宗谱祭文】《万松唐氏族谱》告成祭谱文

     <万松唐氏族谱>告成祭谱文 维  公元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岁次癸巳年十一月十六日,万松源唐氏子孙,谨以洁牲柔毛.香楮云马,清酌庶羞.金钱雅乐之仪,敬祭于列祖列宗之神位前,告之以文曰: ...

  • 唐氏家族简介

    唐姓源出有 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姓氏迁徙 分布地区 姓氏郡望 姓氏堂号 姓氏名人 请各位宗亲在右下角留言 留言格式 填写姓名--填写姓名--填写姓名 填写字辈--填写字辈--填写字辈 来自哪里--来自 ...

  • 明清宣城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下)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 作者:鄢静 明清文峰梅氏乃诗礼簪缨之大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们或因个人学识修养不同或因创作理念不同,所涉猎的领域亦多有不同 .文峰梅氏则以极大的包 ...

  • 明清宣城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上)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文峰梅氏家族诗歌浅探 作者:鄢静 明清文峰梅氏乃诗礼簪缨之大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成员们或因个人学识修养不同或因创作理念不同,所涉猎的领域亦多有不同 .文峰梅氏则以极大的包 ...

  • 唐氏家族

    唐氏家族 [唐氏家族在娱乐圈是名声最大的艺术世家,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有他们家族的人,特别是他们家族的三少爷,年级不大,就已经有影帝的称谓了] 大小姐[唐xx] 二小姐[唐xx] 三少爷[唐xx] 四少爷 ...

  • 华州北乡的名门望族——毕氏家族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北乡的名门望族--毕氏家族 此文根据邵拉雄老师手稿整理 毕家村位于华州区柳枝镇王宿街端东二里,北靠渭河大坝,包括毕家村.中巷.西毕家.新店村.付家.东焦. ...

  • 宣城梅氏家族谱系的建构与认同——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下)

    --家族.名人.官府及话语权的共同影响 石    巍 摘要:宣城梅氏是江南文化昌盛的世家大族,有宛陵梅氏和文峰梅氏两大支系.两大支系直至明初方有比较完善的谱牒,谱牒中关于族源和先贤人物的记载与宋代诗文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六 宣城桓氏第六代桓振.桓亮考 宣城桓氏第六代史载男十一人.女一人,分别是:平南将军.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湘州刺史桓亮,义兴郡王.辅国将军桓濬,西昌县王桓邈,豫 ...

  • 宣城桓氏家族续考(上)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续 考 陆再奇 五   宣城桓氏第五代考 宣城桓氏第五代有桓温六子四女,桓云一子,桓豁六子一女,桓秘一子,桓冲七子,男二十一人,女五人,总计二十六人.桓温幼子桓玄代晋称帝,建& ...

  • 宣城桓氏家族考(下)

    宣 城 桓 氏 家 族 考 陆再奇 四 宣城桓氏第四代人物考 宣城桓氏第四代有桓彝之子桓温.桓云.桓豁.桓秘.桓冲等兄弟五人.桓温和他的四个弟弟均居军镇要职,在灭成汉政权中立下赫赫战功,其中:桓温与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