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自我认同”到底有多重要? | “有时感觉自己就像只自闭的丑小鸭”
“夏老师”学员小伊问我。
“可以详细说说自己的情况吗?”我耐心的看着他。
“我本来在一个小县城读书,后来去市里念高中,非常不适应,和别人没有共同语言和话题,什么都不懂,因为胆小还老被欺负,就变得自我封闭,很内向。后来总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朋友很少。
现在我大一开学了,很害怕这种生活继续下去,很急切地渴望改变。以前还算不错的,后来才这样,就是不会说话,总怕说错,而且现在懂的东西太少,和同学没话题。
我就是太敏感,总是想得太多,感觉自己缺点很多,自卑。可是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开始,很郁闷,总是在逃避现实。
举个例子吧,现在同学都在打扑克,玩dota,听流行音乐,可是我都不会啊,我一般只听轻音乐和古典音乐,心理波动很大,有时候会很有信心,感觉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有时候会突然灰心丧气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
其实也可能有其他几个原因,因为在学校很郁闷很烦,就在家里玩网游,感觉自己整天无精打采,有时候突然会感到空虚无奈,很压抑,感觉每天很累,又不知道能干什么,我感觉想融入大家,又觉得格格不入,人际关系太不顺利了。”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定位人生的12-20岁为青春期,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所谓的自我同一性,就是指个体充分了解自我,统合自己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稳定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是不同于他人,而又自我认同的;他人眼中的自己跟自己眼中的自己也基本是一致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对自身关注特别敏感,而“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也是最吸引这个时期青少年深思的议题。
我能感觉到小伊这种无人理解、无法言说的苦闷、挫败以及无力。尤其是在周围环境和自己特别不一致时,对自身产生的质疑和混乱。
这让我想起了丑小鸭的故事,像极了我们的青春期。由角色混乱(小天鹅生在鸭堆中,自己也认为自己丑)到建立自我同一性(找到天鹅群,发现自己就是天鹅)的过程。这其中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心理挣扎,也是我们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所要去面对和经历的。
“人家都玩dota、打扑克,听流行音乐;但我听的却是纯音乐和古典音乐。”“人家都懂,我却什么都不懂”“人家都有共同话题,我却没有…”“人家都…我…”
似乎其他所有人是一边,而我是另一边。当我跟世界不一样时,我是否还是我呢?我又在哪儿呢?我是否要去适应这个世界?如果要适应,该怎么做;如果不适应,又要做好哪些准备?这些是我们要去深思、去探索的问题。
这样的探索,可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对自己人生的探索也不是青春期结束就完结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人一生都要去探讨的命题。
我们尽可以带着这种对自己的觉察去生活,就像那只决定离开女主人家的丑小鸭一样,带着“创伤”,也带着懵懂的勇气,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相对中学来说,大学就是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将更有可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告诉他多经历,多了解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早已不是中学时那个“什么都不懂的自己”,会一步比一步更有力量,也越来越会接纳自己,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自我。而现阶段,因为听起来状态有点儿自我封闭,长期不与外界交流会比较容易让自己陷入抑郁的状态。
我建议先让自己动起来,每天做点体育运动,散步、跑步、打球…情绪和身体上都会更加放松。如果感觉走出来确实有困难,还要坚持做系统的心理咨询,会对自我探索和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一个人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写在最后:
12-20岁的青春期阶段,正常人都会经历同一与混乱的冲突,如果无法最终整合,那么就会发生角色混乱,会影响我们今后乃至往后余生。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获得自尊感和价值感,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保持性的环境,让孩子顺利的实现自我认同。
作者 | 暮 夏
编辑 | 王俊楠
策划 | 吴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