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了冬天就真的来了,立冬后一定要“藏”好,怎么藏古人有讲究
今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仿佛是最漫长的一年,但即使再漫长,一看时间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又到了立冬时节。2020年仿佛刚刚到来,又将马上结束。立冬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单纯地反映气候变化的日子,在这一天,民间还有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
一、迎冬
当肃杀的寒风裹挟着落叶一同袭来,一个冷颤就能让我们发觉,冬天真的来了。在我们祖辈世代生活的农业社会,立冬的到来也就意味着祭祀时节的到来。
立冬标志着冬日的开始,因此古人会在立冬举行“迎冬”活动,即迎接冬天的到来。相较于普通民众,皇室对立冬的关注程度要更高,具体来说,在立冬到来的前三天,负责观测天文气象的太史,便要和天子奏明立冬的具体时间,随后天子要斋戒三天。在立冬当天,天子还要携文武百官前往郊外,进行“迎冬”活动,在汉朝,皇帝还会赠送给亲近大臣“袄子”,作为对他们的奖赏。
迎冬
二、吃饺子得福运
饺子其实是“交子”的谐音,“交”意为“交替”,代表着时节或节气的交替。人们吃饺子则是希望能够在时节、气候的变化当中,获得上天的祝福与保佑。比如在除夕夜,即新旧年交替的时节,北方人是一定要吃饺子的。而立冬时节,即秋冬季节更替的时候,吃饺子依旧是人们所必须进行的一项饮食习俗。中国人是十分讲究“彩头”的,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里,有许多习俗便是为了取一种彩头而产生的,例如过年发的红包,亦或是立冬时节吃的饺子。在物资短缺的古代社会,能够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对百姓来说无疑是漫漫寒冬里的小确幸了!
立冬日要吃饺子
三、立冬养生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劳作的主要时节集中在春、夏、秋三季,而漫漫寒冬则是“藏”的最佳时节,即所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什么是“藏”呢?藏,不仅指人们将一年里收获的粮食藏于家中,用于度过漫漫寒冬,还意味着这是人们休养生息、进补养生的时节。
人们都知道在冬天会有许多动物冬眠,尽管人类并没有此种举动,但在冬天通过食物进补身体,依旧可以为来年春天焕发出活力生机做好准备。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会选择吃牛羊肉,在北京人们则喜欢吃著名的“涮羊肉”火锅。
北京的涮羊肉
在气候湿冷的南方,人们则更喜欢吃一些能够保暖除湿的东西,以驱逐浸骨侵髓的湿冷空气。例如在南京,过去人们往往会选择“生葱”作为立冬乃至整个冬日的重要食物,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湿气,这个养生方法对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当地更是有着“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的谚语。在苏州,人们则会选择吃膏滋作为进补的主要食品,膏滋的原料非常多变,但多用阿胶、蜂蜜、鹿茸与药液等混合熬制而成,是一种十分滋补且可以治病的食物,既可以用作老年人的滋补食品,也可以用作大病初愈后的休养食物。
进补食物“膏滋”
四、立冬时节的冬泳大比拼
许多人都知道冬季要养生,但冬季的到来还意味着有些地区可以开始冬泳了。在许多有河流的城市或沿海城市,你会发现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依旧会有许许多多光着膀子游泳的人,甚至其中还有不少老年人,酷冷的寒风也挡不住他们对冬泳的热爱。
冬泳
冬泳在某些城市有着悠久的传统,例如在黑龙江哈尔滨、天津、湖北武汉等,人们会选择在立冬这一天结伴而行,以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这个时间节点很关键,因为立冬之后他们的游泳才能被称之为“冬泳”。冬泳是养生健身的好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冬泳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合适的。立冬在时间上是划分秋冬两季的节点,但游泳却不能从这一天开始,因为人的身体对外界的感应总是要有适应期的,最好还是从秋季便开始游泳,随后让身体对外界温度的变化产生一步步感知,循序渐进,这样到立冬时节再进行冬泳,才能更好地适应水中温度。
隔着屏幕都感觉瑟瑟发抖
总而言之,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人们进补身体与锻炼身体的好时节,无论是食补还是冬泳,都要在合适的“度”里进行,既不能懒散度日,更不能过度消耗体力,在合适的范围内让身体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文史君说
立冬对于国人来说或许早已超越了时间上的意义,甚至说在今日的天文观测技术之下,其准确性其实并没有那么高。但这并不能消弭包括立冬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的意义,其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已经逐渐演化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如果说数不胜数的文物、遗址是有形的中国形象,那么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习俗便是无形的中国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守护和传承的。
参考文献
黄海菱:《立冬话冬泳》,《家庭医生》2015年第22期。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