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盐庄
小盐庄
□戴官宝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任何美味佳肴都少不了盐,佳肴中有了盐,才能五味调和。
为了取盐,古蜀国人在很遥远的古代就开凿深井,汲取地下深层的卤水,用地下天然气煮盐,称为井盐。上古华夏先民掌握了从海水中,利用日晒方法制取食盐,称为海盐(又称淮盐)。还有山西汾河的解州(今运城)有用盐池水制盐,称为解盐。青海高原岩湖中,自然析出盐晶,称为岩盐。
在淮安市淮阴区西坝的小盐庄,因为长期往来运盐,盐散落地面,形成盐碱地,刮盐碱土制盐,称为小盐或苦盐。“小盐庄,家家都有盐卤缸,白天晒,晚上装,畅销四面和八方……”这首民谣在淮阴县周边广大的土地上流传了上百年,小盐庄是个家家淋卤制盐的专业村庄,早年又叫“坛子庄”。传说古时有善人,见此地到处白骨裸露,顿生恻隐之心,出资购坛装骨深埋于地下,故后人也称为“坛子庄”。小盐庄具体位置,位于西坝和王家营镇中间,现在淮州中学老校区至富豪花园,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遥堤上和向阳南坡下,当时约有几十户人家。另有前庄,从五条路(现富豪花园)向东,沿荷花汪中间小路东头小石桥向北(现在市一院门诊楼西南角),有前后两排七八户人家,人们习惯称其为前小盐庄。前小盐庄是一片白茫茫盐碱地,前小盐庄人,祖祖辈辈就在这片盐碱地上,刮盐碱土晒盐。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以后,纲盐改票,西坝盐务开始兴起,西坝繁荣昌盛起来。早先在遥堤上居住的几户逃荒难民,他们发现道路和码头上,到处散落着盐粒,便用扫帚铁铣收集起来,拿回家把干净的大盐粒(过去盐都是颗粒状,如黄豆大小)挑选出来直接拿上街卖。不干净的放到水里溶化淘洗、熬晒后制成小盐。后来聪明的小盐庄人,发现运盐船舱里有不少散落的盐,时间长了化成水。他们用瓢把盐水舀到大桶里抬回家,用传统方法,放在铁锅里熬或晒,这比路上和码头扫的散落盐,熬晒更方便,产量也更高。一家一天少则十来斤,多则二三十斤,能收入二三百钱,不但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还可以有结余。有的改善了住房条件,有的添置衣物、家具。小盐庄因此繁盛起来,从原来的几户,发展到几十户。遥堤上下住满了人家,每家都留有大片地面好晒盐。小盐庄从此有了名气,百二十里人,为了省点钱,都奔向小盐庄买小盐。特别是春秋两季腌菜季节,小盐庄生产的小盐供不应求。
小盐庄群众生产的盐,都是自产自销。但盐历来都是政府控制的,个人贩卖私盐是违法的。1931年国民政府颁发了新盐法,西坝盐务稽查局,便借此机会进行检查,发布告不准小盐庄人私自淋卤晒盐。由于小盐庄人多数是逃荒避难之人家,他们没有田地,没有职业,不生产小盐就没有生活来源。再加上国民政府在人民心中没有任何威信,没人听他那一套,禁盐布告成了废纸一张。盐务稽查局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第二年,他们组织地痞流氓作打手,浩浩荡荡开进小盐庄。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捣毁盐灶,敲坏盐缸,砸烂熬盐锅灶,把大片晒盐的盐池填平。可怜小盐庄人,一家一户又怎能阻挡这些如狼似虎的狼狗队伍?稍有反抗便遭毒打,锅碗瓢盆都被砸烂了。小盐庄遭受了极大的伤害,妇女老人痛哭流涕,人们痛不欲生,多少天家家户户没有了欢笑,没有了炊烟。
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起,西坝就是盐业重镇,成为淮北食盐最大集散地。经过近百年发展,西坝己有两万多产业工人,他们团结一心,经常罢工罢市,集会游行。比如1919年6月,为声援“六三”运动,两万盐工罢工;1922年4月12日,几百名车杠工人,为反对盐业停运,去淮扬道尹公署申诉,请愿;1925年3月29日,万余盐工罢工要求增加工资。以上都是盐工自发组织的运动。到1925年6月,共产党早期活动家恽代英先生,受组织委派来到西坝。后中共江苏省委派何孟雄与赵步坤到西坝,在盐工中开展革命活动。共产党人宋振鼎受组织委派到西坝,就是在小盐庄一带开展活动。小盐庄的遭遇,早已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经过动员、组织和发动,于1933年9月,小盐庄200多名妇女,手执小旗上街游行,向国民党淮阴县政府和县党部请愿。在万名盐工、市民配合下,造成码头不好下货,道路不能正常通行,盐栈大门被堵塞,盐商不能正常进出货。最后迫使盐商出面干预,与政府协商。直到1934年国民党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于是小盐庄人继续干起淋卤晒盐的行当,盐务稽查局不再干涉。
1931年国民党颁布新盐法,实行就场征税,食盐改由各地盐场就近运销。经西坝转运的食盐越来越少,逐渐的盐栈倒闭,盐商一个个转移到外地经营,西坝日渐萧条,小盐庄也逐渐失去了生产原料,生产远不如鼎盛时期。据原居住西坝靠近小盐庄的74岁刘玉林回忆:小盐庄人后来太苦太穷了,盐业历来都是政府控制的,私盐都要受到打压。国民政府公开的检查,取缔,已经民不聊生,地痞流氓又常去搔扰,更是雪上加霜。生活上连正常饮用水都没有,遥堤外运盐河道已经渐渐不走船了。从盐河到西坝的运盐河道都逐渐淤塞,停泊盐船的港池也种上庄稼。吃水就到庄子南头的南大井取水,每逢干旱年份,还要在井底再向下挖坑才有水,打上来的水质很差,口感苦涩难喝。有民谣为证:“有女不嫁小盐庄,头顶露水脚踩霜。”
解放后年轻力壮的,大多去工会拉平板车谋生。遇到荒年,一个月挣的钱,还不够买两篮子山芋。于是有些人家就落户星光大队务农,再后来土地被征用,年轻人分配进了工厂。多年前因城镇改造逐步拆迁,直到鞠通路通了,荷花公园建成了,前小盐庄还有几户没拆呢。全部拆完也就前几年的事,因为这几户低矮茅草房,不夠开发条件,没有开发商看中。在现代化城市里,这几户看上去又很不协调,最后被政府征收了,从此整个小盐庄连同西坝古镇一同消失了。
小盐庄人淋卤制盐,吃苦抗暴虽然过去近百年了,但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戴官宝,58年工作,当过兵,打过仗,干过公安,管理过公路。退休后,写点东西,乐一乐,留住记忆,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