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的爱,错得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女儿黄点蓝、儿子黄点兵)
中国父母的爱,错得可圈可点可歌可泣
文摄·罗西
我不从容,养育两个孩子总是手忙脚乱,他们更小的时候,一发现哪里不对劲,病了,我就惊慌失措,情绪失控,茶饭不思。
后来,这情绪影响到孩子了,孩子们都学乖了,不敢生病,生病了也不敢说,特别是儿子黄点兵,几次发烧,都昏睡过去了,也不报告;还是因为我敏感,发现从不午睡的儿子居然午睡,推他卧室的门,一摸他额头,烫,“完了”,再弯腰,俯身、低头,用眼皮紧贴他的额头,确认发烧,“完了完了”……
然后,问儿子还有什么症状?还有哪里不舒服?他懵懵的,眼神躲闪着,站在一边的女儿黄点蓝提醒我:“你那么凶,谁敢说。”其实不是我凶,是急,是慌。
(女儿黄点蓝、儿子黄点兵)
当年,我刚到福州工作,先把女儿黄点蓝从老家仙游实小转学到福州实小,上二年级,那时候,她娘与她弟黄点兵还在老家,一人带一个孩子。
忘了有多少次,女儿起床后,我听到她在卫生间揩鼻涕的声音,说话有鼻音,我想当然以为她鼻塞了,有感冒的初期症状,就慌不择路赶紧给她吃一粒阿莫西林,真是无知,以为阿莫西林是仙丹,动不动就让她吃阿莫西林。
多年后,女儿才敢笑着承认,她没有感冒,是想妈妈,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在卫生间里偷哭,擦了眼泪,可是还有鼻涕、鼻音……含冤吃错了那么多药,想想我就心痛、后悔。
我真傻。不可原谅。
(照片说明:蹲下来为儿子整理一下行囊,7点的动车,他正低头约车,听说前面还有二十几个在候车。匆匆忙忙请假回家,上午十点到家,吃个午饭、晚饭又要起程,明天一早他上班的酒店有“外场”任务,所以又匆匆忙忙赶回去。也没什么,孩子长大就是离家。)
做父母的,往往只单方面、从自己出发一股脑儿地输送爱、情绪,而没有在意孩子的感受,或者没有仔细聆听理解孩子的声音、需求与情绪,这不是我一个人在检讨,应该很多过来人都犯过这些错。
同时,父母太操心、太在意、太罗嗦,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也蛮大的。
父母过分的爱与“过度教育”,其副作用应该被重视。
特别孩子10岁之后,就要慢慢“放养”。换言之,十岁之前,要对孩子多关心,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强烈的爱,以强化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的爱也有“有效期”的,在孩子最依赖的头十年里要用心教养,同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提供依靠、安全感,一旦孩子长到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影响。
作家龙应台也认为,如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忽略了教养,等孩子叛逆了,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了。
(女儿黄点蓝留学英国、澳大利亚,本科学的是金融数学,研究生读的专业是精算。她有了男朋友后,每次出国,我都懒得送她去机场了,只在楼下与孩子们云淡风轻地挥挥手,有一次,我演砸了,没有掩饰好表情与心情,居然眼睛湿了……)
养育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在成长。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知道自己曾经初为父母的对与错,认真与糊涂,爱与错爱。
开始认识到自己爱太情绪化,不科学,太自我,太家长制……
所以,我常常找机会请教孩子一些问题,示弱地让他们帮我,不要等老了再向孩子要“反哺”,而是在青春期就要向孩子寻求帮助,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强化孩子的责任感,这是孩子成长里重要的一课,很多家长替孩子背书包都上瘾了,都忘记了还有这一课。
我有个家教经验,就是全家一起看电视,做“同学”,没大没小,然后分享各自观点,民主,有爱,开发智力,增进感情,共同进步。
前几年,两个孩子假期都在家,午饭时间,我们会一起看“今日说法”,有个周日版“撒贝宁时间”,编导常会制造一些智商很低的破案假设来凑时间。有一天,那个案子叫“泯灭的人性”,一开始就列出几个凶嫌,其中包括受害者的女儿。
这时,我开始询问大家,你认为哪个嫌疑最大?
黄点兵断言:真正凶手肯定是受害者女儿,要不为啥叫“泯灭的人性”;黄点蓝表示赞同:标题就剧透了。结果他们猜对了。最后,只有孩子他们妈猜错了,我们就一起心疼又开心地取笑她,其乐融融。
(儿子黄点兵)
孩子进入青春期,除了向孩子寻求帮助外,还要开始慢慢放手,慢慢克服啰嗦与瞎操心。
遗憾的是,我太太至今还是整天见风就是雨,在微信群里各种瞎操心,婆婆妈妈。
我的两个孩子都处于青春期、找工作、自谋出路的阶段,青春最彷徨的就是这个时候,人生独立上路的最初,是很难,很烦的,亲近的人过度期待、关注与担心,其实于事无补。
将心比心。记得我大学毕业后,最烦父母问“对象找到了吗”“为什么读完大学不是当官而是当老师”……
记得女儿黄点蓝读大学一年级时,放假回家,吃饭时候,我说到一个苦恼:微博里有亲近的人关注就显得碍手碍脚了……
黄点蓝附议说,她与其他同学上了大学后也“不再忧伤”了,因为他们QQ签名偶尔会引用一两句悲伤的歌词,结果总引起在外地父母们的过度解读与关心,从此不敢随便忧伤。
几乎大部分孩子,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是不对父母开放的,我女儿也是这样,儿子黄点兵神经大条一点,对我们开放,不过,他妈常常督促他:这个头像不好看,肌肉露太多了,像没穿裤子……然后儿子就乖乖改了。
(女儿黄点蓝)
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标题:家长啰嗦是导致产生“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吓我一跳。报道说,成都某中学一份《“问题学生”调查报告》得出让人吃惊的结果:“家长啰嗦”取代“父母离异”,成为“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学生称早恋、考试、饮食、服饰是家长最啰嗦的话题,但越啰嗦自己却越叛逆。啰嗦是家长的爱,为何到孩子那里却成了恨,这是值得天下做父母反省的。
家庭成员互动,也是一种社交。亲子关系里,也要有这么几个客气的礼貌用语,有人称之为“9字箴言”:谢谢你、对不起、我爱你。
这几个社交用语,有些人会觉得不习惯,说不出口,太客气了,有疏离感……
我想说的是,你可以不说这几个词,但是,亲子关系里要有这三个内容:长辈也要学会感谢孩子、父母做错了也要致歉、爱要说出口。
对很多孩子来说,父母放不下的爱也是羁绊与掌控,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一代代继承下来,一代比一代累。
其实,父母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是给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间、自我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太爱,意味太控制,也会让人产生窒息感的。所以,最舒服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有爱,有亲密,也有尊重、隐私,最后走向平等。
真正无私的父母之爱,应该是给孩子良好的教育,又给他自主、独立。
(这是体面的知识付费年代,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与鼓励。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