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评析: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有什么区别?
白细胞计数(WBC)9.5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0.6%血小板计数(PLT)311×109/L总蛋白61.5g/L白蛋白39.2g/L谷丙转氨酶(ALT)29U/L谷草转氨酶(AST)15U/L血红蛋白(Hb)154g/L凝血酶原时间(PT)12.2s肌酐44μmol/L钾3.50mmol/L颅脑CT显示左侧小脑半球低密度影,考虑脑脓肿收治入院。既往中耳炎、高血压病史,无规律服用药物,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其他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家族相关病史。入院后即以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0.6g q12h抗感染治疗。1月21日WBC 12.68×109/L,N% 90.00%,加用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12h。2月4日患者行脑脓肿切除术,手术当日WBC 6.54×109/L,N% 81.6%,PT 12.9s,PLT 73×109/L。治疗期间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但全身无出血点及瘀斑等情况,经会诊后考虑药物不良反应。2月8日予停用利奈唑胺,并使用万古霉素1.0g q8h,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详见表1)。2月15日患者颅脑MRI结果满意,一般情况可,表明抗感染治疗有效。表1 患者入院后部分检验指标变化
在这个案例中,医师考虑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直接将利奈唑胺更换成了万古霉素。那么这两种药物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特点万古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细菌RNA的合成,对绝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有很好的体外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原型经肾脏排泄,体内几乎不代谢,血清蛋白结合率55%,半衰期短,吸收后能迅速分布到各个组织,但在胆汁中含量低,不易穿透血脑屏障,但在有脑炎时容易渗入炎性部位。利奈唑胺与细菌50S亚基上核糖体RNA的23S位点结合,阻止形成70S始动复合物,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是抑菌药。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1%,且呈非浓度依赖性,口服吸收快速、完全,服药后约1-2小时达血浆峰浓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静滴/口服序贯给药无需调整剂量,口服给药时无须考虑进食时间。给药后药物快速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组织穿透力强,能穿过血脑屏障。表2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比较
抗菌谱和适应症万古霉素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是作为导管相关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口服仅用于难辨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利奈唑胺的优点是分子量小,组织浓度高,意味着短期使用在组织内能发挥更好的疗效,其肺部组织浓度,以及脏器血药浓度均高于万古霉素,疗效也就更好些,只是价格稍高。表3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的适应症名称抗菌谱利奈唑胺在肺泡中浓度较高,一般用于肺部和皮肤软组织感染。对耐万古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有效。万古霉素适用于MRSA及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系统感染和肠道感染,如心内膜炎、败血症、伪膜性肠炎等。肝肾功能影响万古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纯度更高的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发生率越低。对于利奈唑胺,老年患者≥65岁,肾功能不全患者,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须调整剂量。所以对于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利奈唑胺要优于万古霉素。表4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名称对肝肾功能影响肝功减退时肾功减退时利奈唑胺小原剂量原剂量万古霉素较大原剂量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利奈唑胺与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目前利奈唑胺引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利奈唑胺相关血细胞减少主要有两种解释:骨髓抑制和免疫介导机制。刘晓慧等研究表明,用药前白蛋白水平、用药疗程、用药前血小板基值均与利奈唑胺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对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病人,应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进行血常规监测,密切关注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对发生骨髓抑制的病人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