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预测老是失准?因为人类行为根本不理性!2017年诺贝尔奖得主著作的序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新鲜出炉,理查德·塞勒成为赢家,他最出名的作品要属《不当行为》,不如我们先睹为快,《不当行为》的一篇序。

图片说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被誉为「行为经济学」之父、全球唯一的临床经济学家

▍你想要在100分中拿72分,还是在137分中拿96分?

刚开始担任教职时,我的一番苦心,不经意地惹毛了个体经济学班上的大多数学生,这与我在课堂上说过的话无关,和期中考有关。

我设计了一份测验,目的是将学生,依程度区分成三群:十分熟悉学习内容的明星队、已经掌握基本概念的中等生,以及根本没读懂课本的垫底族。为了达成这次鉴别的任务,测验内容必须包括一些,只有明星队学生才答得出来的题目,换句话说,这次考试并不容易。测验结果显示,我确实成功达到目标了,所有人的成绩均匀分布,但是,学生拿到成绩时,却一片哗然,他们投诉,试卷满分100分,但班上的平均分仅有72分,试卷出得过于难。

让我纳闷的是,平均分数对于成绩分布,根本毫无影响。校方的给分标准是,在平均分数段的学生,得到B或B+等级,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才会得到C以下的评分。我以为学生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他们还搞不清楚,平均分数代表的意义,所以我向他们解释:这次得分高于80分的,等级为A或A-;高于65分的,或许只能得B;只有分数低于50分的人,才可能得到C以下的评分。既然校方是依照考试分数的分布,来为个人评分的,那么,全班平均分数的高低,其实并不影响评分标准。

不过,这番解释,没能安抚学生的情绪,他们依旧讨厌我的考试,而且也不怎么喜欢我。当时还年轻的我担心教职不保,决定设法改善这样的情况,可是我并不想因此,让测验变得简单,我该如何应对呢?

最后,我想到一个主意:下次考试时,将满分从100分,提高至137分。这回的测验题目,比第一次稍难些,学生只答对7成答案,但是全班平均分数,则是皆大欢喜的96分。学生们高兴极了!虽然校方的评分制度,并不会因为班上平均成绩的提高而改变,可是每个学生都很开心。

从那时起,只要我教个体经济学,就会把试卷的满分定为137分。我选择这个数字是因为:首先,这会将平均分提高至90分以上,有些学生甚至能拿到100分以上,这让他们乐不可支;其次,由于137这个数字不方便换算,多数学生似乎懒得将自己的分数,换算成等级。

为了避免自己欺骗学生的嫌疑,接下来的几年,我还会在课程大纲里印着这几行粗体字:「考试的满分为137分,不是常见的100分。这套给分方式,对学生个人的等级评分并无影响,不过这似乎能让大家都开心。」确实,我做了这项调整之后,就再也没有学生,来向我抱怨考试太难了。

图片说明:学生拿到成绩时,却一片哗然,他们投诉,试卷满分100分,但班上的平均分仅有72分

▍我们并非理性经济人

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我的学生们可以算作「行为不当」,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经济理论核心中的理想行为模式。对经济学家而言,在满分137分的试卷中得96分(占70%),并不比满分100分得72分,好到哪里,可是,学生却对此区别看待。在了解了他们的心态之后,我就可以设计自己想要的考题,同时,又能避免学生们大发牢骚。

从研究所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类案例。人类做出种种不符合经济模型中理性生物行为,这并不是说,人类有什么毛病,我想要质疑的,其实是经济学家所用的模型,竟然用虚构的「经济人」,来取代真实存在的智人。

迥异于虚构的理性经济人世界,真实人类经常做出,所谓的不当行为,这意味着,经济模型的预测能力很差,而且其造成的后果,会比惹毛一群学生,要严重得多。事实上,没有任何经济学家预见,2007年~2008年会爆发金融危机(确实有位经济学家曾提出警告,指出房价增幅过快,将造成危机,那位仁兄就是我的行为经济学同修罗伯.席勒,也就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甚至当时,还有许多人认为,那次危机以及造成的后果,根本不可能发生。

图片说明: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席勒

经济理论的核心前提,就是人会根据最大利益,来做选择。在一个家庭所能购买的种种商品、服务中,他们会从负担得起的项目中,挑选最好的。这套理性经济人信念,甚至假设我们的选择,公正客观,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会根据经济学家所谓的「理性预期」,来做出选择。

学者们将「受限制的最佳化」(即从有限预算中选择最佳商品)这个前提,与另一个经济理论的重要概念——均衡,结合在了一起。在价格自由浮动的竞争市场中,供需均衡,决定了价格的波动。简单来说,就是最佳化+均衡=经济学,这是其他社会科学,都望尘莫及的强大组合。

图片说明:需要质疑的,其实是经济学家所用的模型,他们竟然用虚构的「经济人」,来取代真实存在的智人

▍一般人真能做出公正客观的「最佳化」选择?

不过,这其中存在问题,以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理论是错的。

首先,一般人遇到的最佳化问题,往往难以自行解决,甚至完全处理不来。随便走进一间,有一定规模的超市,里面往往就有数百万种符合一般家庭预算的商品组合,人们真的会选中经济效益最佳的组合?当然,生活中还有许多,比超市采购更棘手的问题,比如职业选择、房屋贷款方案,又或者是结婚对象的挑选。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些领域的选择里,人们的失败率并不算低,因此,很难坚持主张,人们做的选择都能顾及到最佳的效益。

其次,常人并不像经济学家所相信的那样,会做出公正客观的选择。经济学家的字典里,或许没有「过度自信」一词,但是,它却深植于人类的天性中。更何况,人类还有许多其他心理误判与偏见。

第三,最佳化模式,还忽略了许多重要因素。对理性经济人来说,他们不会期待在每年的结婚纪念日、生日收到礼物,他们不觉得这些日子,跟其他日子究竟有何差别。事实上,理性经济人可能根本搞不懂,送礼物到底有何意义,说不定他们觉得,现金就是最好的礼物,可让受赠者自行选择效益最佳的商品。不过,除非你的配偶是经济学家,否则,我不建议你在下次结婚纪念日里,给对方现金当作礼物,事实上,就算你的配偶是经济学家,送现金大概也不是个好主意,万一你的配偶突然变回普通人类该怎么办?

图片说明:对理性经济人来说,他们不会期待在每年的结婚纪念日、生日收到礼物,他们不觉得这些日子,跟其他日子究竟有何差别

▍更重视人性的经济学

我们并非生活在绝对理性的世界,运转这个世界的,是普通人类。其实,绝大多都心知肚明,世界并非由理性经济人所构成。

然而,所谓理性的经济行为模式,不但发展得枝繁叶茂,还将经济学抬升至如今的地位。传统经济理论,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也许考试成绩的例子,很容易被一笑置之,但是有些问题,就无法被等闲看待了,比如我们为何总在储蓄退休金、选择房贷方案,或投资股市等高风险范畴的事情上,做出糟糕的选择。

所以,我们不该再继续找借口了,我们需要一套更全面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一个将人性的存在与关联性,纳入考量的研究方法。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需要,把已知的经济与市场运作原理,砍掉重练,也不需要直接扬弃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为前提而发展的理论,对于更贴近真实情况的经济模型来说,它们仍然是有用的出发点。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例如,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或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拥有相对专业的特殊技能时,理性经济人模型,或许就能提供贴近真实的描述。不过,这类情况纯属特例,绝非通则。

我们不必全然放弃,以描述理性经济人行为为核心的抽象模型,该放弃的,是假设这些模型对行为的描述皆为正确的想法,以及根据这些错误分析,来做决定的政策。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开始注意那些,「原本认为与经济无关的因素」。

图片说明: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组授予塞勒的荣誉证书

好书推荐:

书名:不当行为:行为经济学之父,教你更聪明地思考、理财、看世界

编辑:Joy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