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山|中石老师走了,留下了唯美的艺术人生
就在昨天(11月5日),得悉我们敬重的欧阳老师离我们远去了,93年的艺术人生,从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后辈,我一直敬仰先生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格,虽然我仅仅是他未曾谋面的学生,但是他一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宽厚的长者风范一直影响这我将来的艺术道路。
先生是泰安人,就在年前,我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访了他的家乡。所到之处,听闻的谈论莫不与先生有关。谈到尽兴处,有一位肥城的老者竟然引着我去参观先生生前回乡时所赠的墨宝。虽然字数不多,仅有“石根”两字,但足以让我们悟出其中的深意。“根”者,家乡也;“石”者,显然是先生自谓也。两个字合起来,意思当然很明显,就是说先生不管此生做出多大的贡献,取得多辉煌的成就,获得的社会赞誉和深灰地位有多高多大,他始终不会忘记是从哪儿来,他的根在哪里。这幅字,因为是在一个同乡的发小玩伴手里,也没有装裱,只是简单的贴在墙上。但我看得出,中石先生和家乡人名的朴素情谊是根本用不着华丽的装饰的。
先生身躯不算伟岸,晚年更是多病缠身,就连他赖以审视和创造美的眼睛也似乎有意给他带来磨难。但是,一切的灾厄都没有磨灭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一生不辍的耕耘,换来的是社会应有的评价。2006年,他获得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书法工作者。
先生之于书法,是一种大师对美的独特理解。也许,来自社会媒体人的点评处于各种各样的非专业观点,对其赞扬有加。什么高山流水,什么奔腾恣肆,什么气势磅礴,什么金石之气。溢美固然溢美矣,然而对先生的敬重确实是真实的流露。
作为后学,我们除了研学先生的遗墨之外,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老人家比艺术更深厚的人生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