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平|如何既做好痕迹管理又避免“留痕主义”?
伴随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出现的“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正在消解信息技术给治理带来的正面效应。对此,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会平教授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指出,破除“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需要从技术治理本身着手,围绕平台和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全面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
当前,我们国家正全面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信息技术,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伴随治理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普及和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了新变种,即“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主要表现为:
政务APP数量泛滥且质量堪忧;基层公务员要操作很多平台,不断重复录入数据;什么都“建群”,基层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工作“台账”一个比一个“漂亮”,以“厚度”论成效;工作首先想的是怎么摆拍,征求意见竟然请“水军”,线上学习甚至找“枪手”;回应公众诉求,不停催“评满意”,就是不切实解决问题;等等。
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正在消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破除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需要从技术治理本身着手,围绕平台和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全面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
健全平台简约观,切实克制建设冲动
平台类型繁多、数量巨大是催生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平台等方面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有力控制了平台建设数量,尤其是县级、市级平台数量在缩减;同时,对于其它平台的建设,加强了集中管理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新兴技术的出现,各个部门需要操作的平台数量依然较多;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工作人员,面临的平台压力仍然很大。因此,需要从平台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着手,切实为部门减负,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精力不够、无奈应付而导致的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
首先,应健全平台简约观。认识到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想让大家用好就需要平台简便,尽可能地减少认知和操作压力。其次,应明确平台使用中也需要投入甚至更多投入。在规划建设平台或者启用第三方平台时,一定要考虑使用时的场景和成本,例如不能随随便便就开通一个视频直播号,而不考虑之后的运行维护,没有能力运行维护就不要盲目建设。最后,应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拟建设平台的边界和连通问题。基本原则应是“能不建就不建”“能一起建就不单独建”“上面能统一建下面就不分别建”“上面建了下面就不能再建”。
建立数据集约观,着力推进有序流动
处于运行中的各类电子政务平台正在不停产生各式各样的政务数据,海量动态的政务数据通过交换共享和开放利用,开始在政府管理、决策、服务、监管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大部分部门数据集约观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相同数据还需要从多个平台重复录入、还会在很多平台中存储,并且在多个平台还不一致;相关联的数据还不能在多个平台之间动态更新,以及还不能应用于同一场景;等等。数据集约观的缺失,造成一线工作人员重复处理相同数据和后台程序,分析人员无法掌握全面数据,进而催生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
建立数据集约观,应从推进政务数据在平台之间、用户之间的有序流动方面着手。首先,应进一步理清各部门、各层级、各平台的政务数据“家底”。由于政务数据绝大部分已经以电子化的形式在平台中呈现,在理“家底”过程中,应把平台这一关键因素加进去,从而为推进政务数据的有序流动奠定基础。其次,尽快为数据“确权”。由于政务数据具有价值,特别是一些领域、行业的政务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不进行确权,就难以打破部门利益藩篱,严重影响政务数据的有序流动。最后,应借助新兴技术确保政务数据安全。政务数据如果面临严峻安全挑战,会使得各类泄露事件层出不穷,给政务数据的有序流动造成巨大压力。
练好操作真本领,充分挖掘治理价值
数据只有在使用中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但是,目前对政务数据的使用还存在不少误区:一是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能力有限,无法承担政务数据分析和利用的任务;二是认为政务数据分析和应用应全部交给专门大数据公司来做,因为大数据公司具有相应实力;三是政务数据真实性有待商榷,无法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或模式;四是即使从政务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有价值的模式,也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领导不重视,“干了也是白干”。这些误区的存在造成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数据思维和数据能力受限,进而让海量动态政务数据的价值“静待闺中”,这也给信息形式主义、智能官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要让政务数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治理价值,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自身要实际操作。首先,应明白数据分析和运用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通过专门培训是可以胜任的,尤其是对于年轻公务员来说,其自身受过规范的专业训练,是完全可以开展政务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其次,应认识到现阶段大数据公司拥有更多的是技术人员,真正懂政务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希望充分挖掘本部门的政务数据价值,本部门人员一定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政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最后,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政策宣讲、专题培训,让各类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清晰认识到数据驱动的政务管理、决策、服务和监管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趋势,越早掌握、越早使用,就会越早具备主动性。
厘清痕迹正效用,精准开展监督考评
信息形式主义、智能官僚主义本质上是由于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因为上级政府、领导关注是否开通视频直播号,所以开通一个;因为上级政府、领导关注是否到现场,所以到现场先摆拍;因为上级政府、领导关注有没有人提建议,所以就找“水军”提;因为上级政府、领导关注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回应了公众诉求并让公众满意,就不停催“评满意”。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很多行为可以被记录,为痕迹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痕迹管理不能流于形式,为了“痕迹”而留“痕迹”,甚至恶劣地制造“痕迹”。这样不仅会加剧下级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形式主义,也会加重上级政府和领导的信息形式主义和智能官僚主义,忘了“真抓实干”,忘了“真正的政绩”。
因此,应厘清痕迹的正效用,精准开展监督考评。首先,应明确痕迹仅仅是为了记录过程,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责任是否落实到位、政策是否执行到位、工作是否落实到位,监督考核的首要重点应该是有没有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其次,痕迹是为监督考核服务的,通过科学的痕迹管理可以为监督考核提供有用的信息,关键要把各种痕迹指标与结果治理有效地关联对应起来。最后,要将监督考评和严厉问责联动起来,对存在信息形式主义、智能官僚主义问题严重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绝不手软”,让其真正认识到信息形式主义、智能官僚主义也是大问题。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2020年7月第1期
原文标题 | 全面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破除信息形式主义、智能官僚主义的关键
作者 |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张会平
新媒体编辑 | 司文君
作图 | 石玉
声明:《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