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轶事》之泜、泲、槐三水考辩(二)

槐 河

《山海经·北山经》:“泜水出其阴,而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注于泜泽。”

小小的槐河,名字与泜水一样古老。都是出自山海经。两水有着很亲近的关系。(注意:这里的彭水不是后文中的彭水)。

《隋唐地理志》(又名五代志) 赵郡五县十州 元氏:“治在槐河之北,故名槐阳。”

流经元氏县城南南边的河叫槐河。这是《隋唐地理志》的记载。是槐河在地志史上最早出现的。

《元和郡县志》 平棘(赵州):“槐水一名白沟河,南去县二十五里。”隋唐时期,已把赵县南沙河店镇村南的河冠名为槐河了。

《太平寰宇记》:“槐水《隋图经》云:槐水出赞皇山,一曰渡水,亦曰济水。去县十里,此别是一济,即诗云:'出宿于济’非是一渎也--------泜水在其西南四十五里。”

宋朝的《太平寰宇记》延续了隋唐的说法,已把“南泜”定性为泜水,“北泜”为槐河。《太平》首次把槐河等同了济河,把济河、槐河说成了一条河。是后世混乱的开端。同时,它又把济河说成了诗经中所指的那个泲。难怪高邑有人把境内的泲河说是诗经中的泲河,原来是受《太平寰宇记》的误导。

《畿辅志》 :“槐河曰魏河,出赞皇黄沙岭。”(近考为临城棋盘山)。《清史稿》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正史 史部:“其北泜河,南源二,出可兰,回望二山。槐河二源:一黄沙岭,一纸糊套。今并涸王家坪镇。”

《清史稿》认为“北泜”有两个发源地;槐河也有两个发源地。“北泜”与槐河不是同一条河。

《清史稿》 真定府 元氏:“府南稍西九十里,西北封龙山,北泜水所出。下流入葫芦河,--------至纸屯村与槐河汇。”

封龙山在元氏城西北约三十余公里,发源于封龙山西南,经过封龙山南边,流到封照村;向东从南吴村、北吴村之间流入栾城县境内;再流至赵县大石桥下,名为洨河。纸屯村在元氏城西南约三公里,是“北泜”流经的地方。隋唐以来“北泜”已名为槐河。山区的河流一般不会改道,封龙山之水是不会向南流到纸屯村同今槐河汇合的。《清史稿》显然是按段玉裁的说法记录下来的。

《赞皇县志》 河流:“槐水,发源于纸糊套山。旧志发源于黄石山,误。黄石山即黄沙岭,其水至堵户村始入槐。”

纸湖套再向南即嶂石岩,是“北泜”(今槐河)发源的地方。堵户村(今都护村)在赞皇城西约八公里,由正西偏北而来的又一小水系,流到堵户村汇入槐河。

《柏乡县志》康熙版 川泽:“新沟河,县北二十里固城店南。槐河,畿北五里,源于赞皇黄沙岭。午河 0 0 0 0,源于临城诸山下合槐水。彭水、野水-----------。”

《柏乡县志》民国版 河流:“槐河在县北二里,宽九尺深八尺,源自正定府赞皇县黄沙岭,经元氏县入高邑,士人讹曰淮河、黑水,又东至州境(今赵县)曰白沟河。其自高邑西北迤逦而入境者曰野河,一名淮水,即槐水也-------。”(这段文前两句可能有误)。“午河,源出于太行山之麓,绕县正南,故以午名。”“新沟河在县北二十五里固城镇北。源自高邑王村”。“野河、泲水、彭水、千金渠等名目。其实千金渠系午河支流,彭水即午河之上游,今昔异称也。野河、泲水与槐河实为一河,发源本同,不过流域少差耳!以上诸河自宜通于槐午二河之内。”

《柏乡县志》 民国版 桥梁:“通济桥在南关外--------,通国桥在北门外-----。槐泲二河之在治北者,槐自高邑来,入邑之内步、马村,经北廓外槐水桥东去,其支流入通国桥下。泲水亦自高邑来,由本县之白楼、上京等村,经槐河桥东去,其支流亦入城渠通国桥下,是通国桥乃槐、泲二河之合会---------。”

按《大清一统国志》记载,槐水桥有两个,一个在县北二里,另一个在内步村后(明嘉靖五年建)。

来自高邑的泲河,到柏乡有人称之为槐河,康熙版柏乡县志是最早记载的。看来明朝时期柏乡人就有这种叫法了。康熙版县志说:“槐河在畿北五里。”民国版县志说:“槐水自高邑来,入内步、马村,经北廓外槐水桥东去。”北廓外槐水桥应指凌家桥村的槐水桥。有一支流入护城河到北门外通国桥下,沿护城河向东到东门外向东流去。

从康熙版柏乡县志到民国版柏乡县志,都言槐河从柏乡县城北边向东流去。

《邢台通史》宋代地图页码

赵福寿编写的《邢台通史》载有北宋时期的《襄国郡地图》上面,泲水从高邑流入柏乡后分为两支,柏乡城标在二者之间。图很小,也不规矩,具体位置不好确定。如果泲河南支确从柏乡城南流过,那么柏乡称:“槐阳福镇”就名副其实了。

以上是关于泜、泲、槐三水名称由来及历史演变。从我所掌握的资料看,晋汉以前泜水指的是目前的槐河。晋后,隋唐受《山海经注》的影响,就认为目前的汦水为泜水了。因为《山海经》中泜水紧连槐水,所以泜水确定后,人们就把与泜水相近的河流命名为槐水了。这也是泲水、槐水名称混乱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简介

张宝聚,1944年生,柏乡县马庄村人。酷爱文史、诗词,幼习中医。曾为村赤脚医生,被国家招录为中医师,分配到固城店地段医院工作,退休后致力于地方史的探讨,积极弘扬县域历史文化。

(0)

相关推荐

  • 柏乡县村落文化

    柏乡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古槐河.泜水河流域,位于邢台市最北部,历史上东侧为古大陆泽西部边缘,南临尧山为屏障,素有槐阳福镇之称.东面与宁晋县交界,西与临城县毗邻,南与隆尧县接壤,北与赵县.高邑 ...

  • 王朴生 王运国:被历史遗忘的眭邑

    柏乡县是个千年古县,所辖古村众多.这些古村有的至今仍在,有的人去村亡(如沙窝.沙里),有的改变了村名,还有最稀奇的莫过于以村(邑)名定姓氏者.柏乡县龙华镇的营儿村就是一个承载着众多历史信息,且被历史遗 ...

  • 甲骨文中“高”“鄗”地望与柏乡

    导语 鄗,是历史上柏乡县与高邑县共享的一个地名,<说文解字>说:"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囗,与仓舍同义.凡高之属皆从高."又说:"鄗,常山县.世祖所即位 ...

  • 大汉复兴古鄗城――柏乡县

    西汉线刻几何纹铜绘 柏乡县位于邢台市最北部,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70公里,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上,古槐河.泜水河流域.历史上东侧为古大陆泽西部边缘,南临尧山为屏障,素有槐阳福镇之称.今日的县境东与 ...

  • 王运国:柏乡境内南北朝时期四望族

    柏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建县前北部属高邑县(治固城店),南部属柏人县(西南部340-445.497-596为南峦县,治南峦城①).南北朝时期在今柏乡县境内有四个望族,他们是: 1.眭氏家族 ...

  • 王运国、马玉川 ‖ 记柏乡“槐阳美术照相馆”的创始人李震风先生

    每当翻阅民国版的<柏乡县志>,看到柏乡古城南门.玉皇阁.孔子庙.魁星楼等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不禁让我惊叹思考,在近百年以前,这照片出自哪里,是谁拍摄的呢?近读<柏乡轶事>才知道 ...

  • 《柏乡轶事》之泜、泲、槐三水考辩(一)

    泜.泲.槐三水考辩 作者:张保聚 泜河.泲河.槐河是柏乡县 域及其附近的三条河流.虽然流量不大,近年来近于干涸,但多部史书对其有记载.只是名称不一,相互交织错乱.邻近有关各县县志记载及引证多有舛误,让 ...

  • 《柏乡轶事》之千年古村落(三)

    市中·侍中·李元忠 --市中村名的来历 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市中村是个古老的村庄.要了解它的历史,还要从市中村的村名说起.<柏乡县志>最早记载市中村村名的是乾隆版的县志.该志记载:市中村等9个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三)

    神应寺 神应寺位于柏乡县城西门里路北,民间称"西大寺".清乾隆<柏乡县志>记载:"神应寺,在西街.元至元间,僧真义建.成化初,住持宗玉重修.正德八年,宗玉弟子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二)

    里村东岳庙史记 作者:刘玉栓 俗语广传,南京到北京柏乡里村大庙有名声,此语足见柏乡里村大庙历史悠久和建筑规模的宏大. 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坐落在柏乡东南5公里处里村村中.据乾隆 <柏乡县志>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一)

    崇光寺 崇光寺,坐落在柏乡县城北十里的牡丹小镇花王路,原址在柏乡县城东街.该寺是柏乡县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寺. 一.历史最悠久. 崇光寺原名宗圣寺,建寺之初就是一家佛教寺院,宗圣寺的"宗&qu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五)

    白楼村 '' 法云寺 '' 史话 柏乡县城北6公里处,有个美丽的村落叫白楼村,此村是个古老的大村庄,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该村始建于唐朝开元八年 ( 公元720年 ),距今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四)

    宏光寺 柏乡县城西北5里处,"高邑道"旁有个古老的村落,唐.宋时期叫"北上耕村".村中有座寺,名字叫"宏光寺",民间俗称"上耕寺&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七)

    路村崔府君庙 --高庙的故事 柏乡县城西南2.5公里处,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路村 (古时圣德村 ),该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庄.明代修建的南北大通道九省御路,从该村中间穿过.被誉为 " 天下文 ...

  • 《柏乡轶事》之古寺庙(六)

    开 通 寺 柏乡县马庄村西北角,有一座古寺,民间口传叫"仓米寺",正式名字叫"开通寺"."文革"以前,寺址有一明代嘉靖二十九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