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滋补”与“滋腻”
随着我国百姓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当“衣能蔽体,食可果腹”不再是大家最迫切需求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与健康的生活。中医中药作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中华民族瑰宝,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肩负起满足人们新需求,提高人们健康和生活水平的重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传统中医药的智慧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比如用中药饮片泡水、煲药粥药膳和练习八段锦或五禽戏等等。但是,由于大众的中医知识参差不齐,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局限再加上商家的蓄意炒作,不少补品被滥用误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所谓补品一般指中药中的“补虚药”。补虚类中药一般从功能上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四大类。而从补虚药某些性质而论,这其中又有温补、清补、滋补等不同。滋补药是人们经常提起的一类,比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天门冬、阿胶、龟胶、鳖甲胶、鹿角胶、鱼鳔胶,以及银耳、海参等。它们大多能滋阴补肾,填精补髓,补益精血,有明显的滋养补益作用。
滋补药除有上述“滋补”的性能外,还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滋腻”的药性。服用这类药物不当,可出现以下表现:脾胃不健,消化力薄弱;内生湿热、痰湿,苔腻,多痰,或口中多津,舌润苔白;还有,多次服用过量时可能产生副作用,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或腹泻,或口中涎腻不爽,舌苔厚腻等。这些表现也印证了中医“滋腻碍胃”的说法。
那为什么会“虚不受补”呢?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差,加之补品又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在吃补品之前先调理脾胃,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如果能顺遂和谐,对身体的益处不亚于任何珍贵的补品。其次,“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一定的病症。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症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症,因人、因时、因病、因地制宜,通补百病的补品是不存在的。大家进补与饮食都要讲求多样性、复合性,不能“偏食”。在进补之前最好先咨询权威的中医医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养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