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代方子到底能不能用?从寒水石这味药就能看出来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丹药本草》,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张觉人
张觉人(1890—1981),字梦禅,自号觉因老人。少年迭遭不幸,却勤勉好学。自13岁先后师从伯父张义泰、道人倪静庵及廖复阳等学习中医内外诸科及丹道之学。张觉人先生一生光明磊落,道德高尚,治学谨严,矢志国术,潜心著述。临证教学70余年,以丹医济世,活人无数。在中医外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列丹药的研究尤具心得。著有《外科十三方考》《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丹药本草》《五禽气功》《外科学讲义》《方剂学讲义》《本草学讲义》《红蓼山馆医集》等著作。
寒 水 石
别名:凝水石,白水石,盐精石,凌水石,盐枕,盐根。
来源:属单斜晶系,为硫酸盐类矿物的一种,多产于盐湖卤地下,乃盐液渗入土中,年久结成者,凡卤地积盐之下常有产生。
成分:为硫酸镁、硫酸钾的复盐,或含碳酸钙。
性味:味辛咸,性寒,无毒。
功能:清热降火,除烦止渴,利小便,压丹石毒风。
主治:热性病发热烦渴,溲赤、便秘,及胃炎,水肿,目赤,齿痛,丹毒,烫伤等症。
著名方剂
著名方剂
寒水石散:治心气因惊,郁而生涎,涎结为饮,遂成惊悸,遇惊即发者:寒水石(煅,飞),飞滑石各30克,生甘草7.5克,研为末。每服6克,热用新汲水调下,寒用生姜,大枣煎汤调下,加龙脑少许尤佳。中寒者不可服。(三固方)
牙龈出血:寒水石粉90克,朱砂6克,甘草、脑子(即冰片)各一字为末,干掺。(普济方)
文献探索
李时珍说:“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又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石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
《别录》说:“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折,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县及邯郸。”
陶弘景说:“常山即恒山,属并州,中水属河间,邯郸属赵郡,此处地皆碱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李时珍又说:“《别录》言凝水,盐之精也,陶氏亦云卤地所生,碎之似朴消,范子计然云,出河东。河东,卤地也。”
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盐精出盐池,状如水精,据此诸说,则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精,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
《本草纲目》说:“苏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又注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此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
按:古方“寒水石”到底是啥呢?
寒水石即凝水石,就是现在矿物学上所说的芒硝。《石雅》认为是石膏是有问题的,盐根的名字现在还是沿用着,出盐的地方都知道盐根,但是矿物学上却不用了。
《丹房镜源》说:“盐精出盐池,状如水精。”按矿物学上的记载,芒硝是单斜系,形状和辉石相近,也就是六方短柱状,和水晶体大致相似,有完全的解理,也有清楚的解理。陶弘景认为“盐池泥中有凝盐如石片,打破皆方而色有青黑者”,也都是性质和芒硝相近的地方, 至于“暑月易润, 入水久亦化”是表示容易潮解,也溶于水,这就和石膏大不相同了。阎孝忠说“石膏洁白坚硬而有墙壁,寒水石软烂可以手碎”,又表示出硬度不同,此处所说的石膏可能是硬石膏,硬度是3~3.5,石膏硬度是2,而所谓寒水石的硬度是1.5~2,这正是李时珍所叹惜的“唐、宋以来,相承其误……此千载之误也……非时珍深测,恐终于绝响矣”。味苦亦与芒硝同,本来生产盐的地区也有好多共生矿物,如石膏、硬石膏、无水芒硝等,都常常生在一起,因此记述矿物的种属不同,自然就有很大的出入了,加之已经错用了千载有余,直到李时珍,这千古疑案才得到大白。
刘有梁谓寒水石的来源、成分,国内有关文献记载很不一致。①认为属方解石或霰石类的一种,成分为碳酸钙(CaCO3);②认为就是现在矿物学上所说的芒硝;③认为是硫酸盐类的一种,成分为硫酸镁、硫酸钾的复盐;④认为北方的为石膏的一种,成分为硫酸钙,南方为方解石的一种,主成分为碳酸钙,含少量的镁、铁、锰、锌、铝等杂质。究竟古今所用的凝水石属于哪一种,则尚无定论,考之历代本草方书所记载的凝水石的性质、形态和产处,如《丹房镜源》云“盐精出盐池,状如水晶”,陶弘景《名医别录》云“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析者,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县及邯郸”,又谓“常山即恒山属并州,中水属河间,邯郸属赵郡,此处地皆成咸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消,此石末置水中,夏能为冰者佳”,这说明了凝水石系生于卤地下,状如水晶的透明结晶体,质脆,易于解析,其末置水中,夏日能为冰的特性,肯定了它是一种盐类结晶物体。至于它与有关矿物的鉴别,据阎孝忠谓“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软烂可以手碎”,李时珍《本草纲目》又谓“凝水石,禀积阴之气而成、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是长石,方解石”,这表示了古代所用的真正的凝水石,与石膏是有不同的。但是由于相承误用,才有以石膏,方解石或长石充当为寒水石,然古代的寒水石究为现代矿物学上的何种矿物,目前尚有争论。根据我们看法,对于李时珍所谓“凝水石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也”,这些与矿物学中有一种产于盐矿内、常与钾矾、镁盐相伴而生,形状作白色、无色板状结晶体,光泽呈玻璃状,有潮解性,能溶于水的钾镁矾是一致的,其成分为硫酸镁、硫酸钾的复盐,特提出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草纲目》的寒水石条中也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大可提供参考。
结语:寒水石,存在古今药物不一的情况,中药历史中这种情况很多,这也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的原因之一。中医古方是中医的精华,但是因为古今实际药物、剂量等差别的存在,我们在应用古方时应该谨慎,特别是一些应用较少的偏方或者药物,应用之前应该做到充分的了解。
丹药本草
张觉人 著
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