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金兰君主持的“入门·经典·临床”栏目。今天的内容偏于临床。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1
大师出招:
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国医大师程莘农“改良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指出,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针刺临床获效的关键因素,包括持针、进针、运针手法等。程氏“三才针法”包括三才配穴、动手探穴、指实腕虚持针法、三才进针法、振颤补泻法和飞旋行气法,几个动作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快速有效。

一、三才配穴

程莘农根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思维模式,通过天、地、人三才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提出针灸临床以“天、人、地”三部选穴,称为“三才配穴”。

三才对应天、人、地,即人体上、中、下三部。

人体整体划分:

头颈以上为天(上),

胸腹背为人(中),

四肢为地(下);

人体局部划分:

胸腹部:横膈以上为天(上),

横膈至脐中水平为人(中),

脐至耻骨联合水平为地(下);

腰背部:

至阳以上为天(上),

至阳到命门为人(中),

命门以下为地(下);

四肢部:

肩膀、胯臀部至肘、膝部为天(上),

肘、膝部至腕、踝为人(中),

腕、踝至指、趾部为地(下)。

三才取穴举例:以人体整体划分,如失眠,天才取百会,人才取中脘,地才取神门、三阴交;胸部划分,如气虚,天才取膻中,人才取中脘,地才取气海;背部划分,如咳嗽,天才取肺俞,人才取脾俞,地才取肾俞;四肢划分,如四肢活动不利,上肢天才取肩三针,人才取曲池,地才取合谷;下肢天才取环跳、髀关,人才取足三里、阳陵泉,地才取太冲。

程莘农认为,“三才配穴”的临床运用不能机械死板,应根据病情、病性、病位,并结合中医辨证思维灵活变通,可整体运用,可局部运用,也可整体与局部结合运用。

二、动手探穴

程莘农指出,腧穴定位既是针刺操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古代虽给出了骨度折量、指寸定位、简便取穴等腧穴定位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只是一种粗略的经验定位,并不能完全定准穴位。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云:“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斟量,准而折之,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乃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此外,腧穴体表定位会因体位改变而改变。例如,取足三里,虽均定位为膝下3寸,胫骨外缘,然下肢伸直和屈膝取之时不能合一。其他诸多穴位也会如此。

程莘农还强调腧穴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必须经过“经验取穴”和“动手探穴”两个步骤,即先据常规取穴法定出穴位的大概所在,然后施以循、摸、按、压等手法以精确定位。现代穴位解剖学特征研究发现穴位多在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隙或隧道,那么探摸时手下感觉也会有相应变化,如程莘农针刺百会穴时,虽然标准定位为两耳尖连线中点处,临床中通过手下探摸,多定位为中点偏后的孔隙处。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灵枢·背腧》亦曰:“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三、指实腕虚持针法

程莘农强调,持针、进针、运针的指力是针刺手法的基本功,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中,包括持针方法、进针时的用力方向、针刺角度、行针力度和频率等,与疗效直接相关。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持针之手要指力实而腕力虚,以右手拇、食二指持针,中指指端靠近穴位,单手进针,为三才针法的动作基础。进针时指力和腕力必须配合好,悬指,悬腕,悬肘,切循经络,针随手入。运针时要具有《黄帝内经》所说的“手如握虎”之力,运神于指,针刺病所,方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之所以有时同样的处方用穴,别人未能治愈的疾病,在程莘农手下能够取得疗效,可能与指力有很大关系。他指出,指力是在理法方穴术基础上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持针、进针、运针的指力练就好,才能力贯针尖,丝丝入扣,恰中病机;能否顺利进针并不取决于手指力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手指力量是否作用在针尖上,用力方向是否与进针方向一致,即是否能够做到力贯针尖,如果不能,力度越大,反而越容易弯针。

四、三才进针法

程莘农指出,临床要以病人为本,不仅重视疾病,更要关心病人。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方面,既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被针灸的人,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他在长期的医疗教学实践中,在借鉴传统三才刺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进针法,取名为“三才进针法”。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进针分浅、中、深三个层次操作,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2~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

“三才法”首见于《针灸大全·金针赋》,曰:“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可以看出把人体穴位分为天、人、地三部,以皮内为“天”,肉内为“人”,筋肉之间为“地”,即浅层、中层和深层三层,分层针刺。

这种按穴位分层进行针刺的方法,是在《灵枢》“三刺法”基础上提出的。《灵枢·官针》载:“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灵枢·终始》载:“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说明在针刺过程中应分三部操作,“一刺”通过皮肤,为腧穴浅层;“再刺”到达肌肉,为腧穴中层;“三刺”进针至分肉之间,分肉即肌肉间隙的深层组织,为腧穴深层。如此分层操作,则可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和阴阳营卫,使针刺取得应有的感应,即“谷气至”。

程莘农指出,三才进针法之“快”主要体现在第一阶段,即快速刺透皮肤,因皮肤层神经末梢十分丰富,进针太慢则容易造成较长时间的疼痛,患者不易接受,所以进针透过皮肤时要用较快的动作。之后轻徐而入,进入肌层,体会针感,稍有阻碍,为针至血管或肌腿,提针至皮下,改变针尖方向或角度进针至有针感。这样病人就少有痛苦及血肿形成,惟酸、胀、麻、困之得气的舒适感。三才进针法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可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为实施其他各种补泻手法打好基础。

五、振颤补泻法

程莘农认为,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亦是针刺取效的重中之重;针刺补泻的效果是客观存在的,手法作为实现方式也是客观存在的。然从《黄帝内经》到《针灸大成》,各种补泻手法层出不穷,如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这些补泻手法虽丰富了针灸学,但因理论晦涩,在一定程度上给针刺手法理论造成疑惑;且不易操作和体验,使后学在临床操作中也难以把握,实不利针灸之传扬。

程莘农指出,手法作为实现目的的方法是多样的,而其指导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师其原则而不拘泥于其具体方法。他在古代传统补泻手法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将高频率的提插与捻转相结合的手法——振颤催气法,即手持针,做小幅度快速的提插捻转略加振颤,使一次得气率达到了80%以上。得气后还加用“飞旋行气法”,即用拇、食两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1次,手指离针柄1次,结合一捻一放两指展开,状如飞鸟展翅,反复数次,以促进针感扩散走动。

(本文选自王红伟等 主编《国医大师程莘农临证指针》学苑出版社出版. 2015.12)
医道传承丛书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0)

相关推荐

  • 探秘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二)

    什么是中医针灸的"不传之秘"?分享继续,精炼医术,共同学习.  9:透天凉 概述: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成.<素问·针 ...

  • 留针时间争议探讨

    留针法,又称停针法,置针术.<灵枢>八十一篇中,其间言及留针之文,有29条.如<本输>篇:"春取中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 ...

  • 国医大师程莘农三才针法详解

    国医大师程莘农三才针法详解

  • 治疗中风,国医大师程莘农有独家选穴经验

    小编导读 首届国医大师程莘农10岁涉足杏林,16岁拜师研习中医,19岁挂牌悬壶济世,临证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临证选穴组方经验.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一位半身不遂9年的72岁老翁是如何在程 ...

  • 国医大师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程莘农(1921-2015),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中国针灸 ...

  • 关于召开“不忘初心,传扬针灸——纪念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暨学术交流大

    今年是我国针灸学泰斗,全国政协第7.8届委员,原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的百年寿诞.为尊崇.缅怀和纪念程莘农院士对中医针灸医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

  • 国医大师程莘农针灸处方集萃

    窍闭不开选百会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一窍开百窍开",百会刺法宜轻浅.大凡风症取风池风池系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迎风流泪 ...

  • 国医大师程莘农针灸心得,学针灸的多看看

    国医大师程莘农,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 ...

  • 国医大师程莘农辨治痛症经验

    程莘农 国医大师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 ...

  •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治疗痛证,要点全在这了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专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 ...

  •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针灸临床我强调归经辨证

    华医世界 图*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 即将为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在程老7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救人无数, 更是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无私的传承给后来人,让我们共同缅怀为中医做出卓越贡献的程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