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注十人书》诞生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赐福给中国人并丰富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正确认识与了解中医药学的真谛,致力于中医药图书的出版,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是我们出版人责无旁贷的义务与使命。
《伤寒论注十人书》诞生记
一、选题确定的缘由
2007年9月,太原傅山纪念会会议钱超尘先生论述《傅山《霜红龛集》医事录》中介绍有傅山在深入研究仲景《伤寒论》原文的同时,参阅《伤寒类证活人书》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朱肱对仲景原文发挥解析最为深刻,“最得长沙奥旨”。可见《伤寒类证活人书》对仲景《伤寒论》的传承与理解以及对傅山的影响。后在通读《辅行诀传承集》时读到了张大昌先生评介伤寒注家的文字,随有意做一套“注解伤寒四大家”以张大昌的论述为引子。
“注解伤寒诸家,大约可分四派。宋代朱肱以经络讲,清代柯琴以部位讲,张志聪以运气讲,近世日人丹波氏以证候讲,实宗徐大椿之类方。”四部书所指为南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清柯琴《伤寒论注论翼》,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丹波元坚《伤寒广要》(徐大春《伤寒类方》)。
“张氏所论者,伤寒之理而论也;朱氏所言者,乃伤寒之事也;柯氏所记者,乃伤寒之体也;徐氏及丹波氏所论者,乃伤寒之用也。夫理以明事,事以显综,体以定局,用以施治,读《伤寒论》者通达此四者,庶乎登堂入室矣” 。张大昌《医哲心法。序》
2008 年3月,在通读《张仲景特辑》时,读到了近代名家对历代诸家对《伤寒论》注解注释的评介,认为注解得较为妥帖的有。。。。。。,并指出其各自的长短,很有助于今人在学习《伤寒论》时相互参读,取长补短,即生出做《伤寒论注N人书》等系列选题的念头。后将《张仲景特辑》中所列选本一一列出竟有十多部:
金·成无己《伤寒论注》
南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伤寒论百问)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清·喻嘉言《尚论篇··尚论后篇》
清··张隐庵《伤寒论集注》
清··柯韵伯《伤寒论注论翼》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清··徐大春《伤寒类方》
清··钱潢《伤寒溯源集》
清··沈金鳌《伤寒论纲目》
清··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清··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清··周扬俊 刘宏璧《伤寒论三注》
清··舒驰远《伤寒集注》
清··张含韶《伤寒论直解》
清··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
二、出版价值与选本
随与编辑付国英反复切磋,最后由付国英编辑查阅文献分别从理论和临床两个角度整理出十种,并根据著述的特点划分出八类。虽然所选书目早年大多出版过,但从不同角度根据著作者著述的思路推介给读者还尚未有人做过。《伤寒论》是一部不朽之作,它同《内经》《本草》,并列为中医学的三大支柱,是每一位中医从业者必读之书,也是成为中医临床家终生必须研读之书。我们把历代注释注解论著中的一部分挑选出来,分门别类推介给读者,可以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伤寒论》的必读书目与登堂入室的捷径之阶梯。而且医学院校的学生不断更新,我们的读者也是一批一批不断的。
侧重从临床角度著述的有:
1.以方类证 柯琴《伤寒来苏集》①
徐大椿《伤寒类方》②
2.以法类证 尢在径《伤寒贯珠集》③
3.按因类证 钱潢《伤寒溯源集》④
4.按证类证 沈金鳌《伤寒论纲目》⑤
5.分经审证 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⑥
侧重从理论角度著述的有:
6、三阴三阳实质-气化派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⑦
7、三阴三阳实质-经络派 朱肱《活人书》⑧
8、三阴三阳实质-三纲鼎立 喻昌《尚论》⑨ (以后者为依据而著)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⑩
共计十部,每部字数都不很多,200页左右。
三、推介宣传工作设计
一部伤寒医天下,十人论注佐经传
已安排做《伤寒贯珠集》《伤寒类方·伤寒论方论》《注解伤寒论》《伤寒来苏集》《伤寒论集注》《尚论·尚论后篇》《伤寒论百问·伤寒论百》,其他书将陆续整理,作为2009年的项目推出;要求做点校,一、找底本核校 ,二、做标点,三、做简要注音注释。写出前言。本套书的宣传策划应有自己的特点,从分类的角度阐述该书的著述的他点引导读者。将根据历代医家对上述十部著作的评介,按类别特点由编辑写出相应的文章,在网络、杂志进行系列化的宣传,突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寻根溯源与传承发展理念,同时我们还配合出版《仲景全书》,内容包括所有钩沉辑复的张仲景伤寒金匮版本。既推给读者一套最好的仲景著作原本,又推介给读者一套较好的不同方位的解经之作。特别是邀请伤寒论及经方实践大家黄煌教授为本套丛书作序。这样对读者学习与应用《伤寒论》一定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四、选本简介
一、注解《伤寒论》第一书
1.《注解伤寒论》
伤寒著作。十卷。汉·张仲景著,金·成元己注,是金朝—成无已对东汉—张仲景撰著《伤寒论》的注解。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 遵照王叔和旧制对《伤寒论》之编次不作任何改动。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偶有随文训释、自相矛盾之处。不仅是全注《伤寒论》的开端,而且作为《伤寒论》的主要传本,自其成书以来,一直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对于原书的流传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成注本有明·汪济川校刊本及《医统正脉》本等。1949年以后有排印本。
二、以方类证
2.《伤寒来苏集》
柯琴 清代医家。字韵伯,号似峰。读《内经》、《伤寒论》颇具心得。著医书及整理注释之典籍颇丰。撰《内经合譬》,已佚。另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尝谓:“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因而采用六经分篇,以证分类,以类分方之方法,对伤寒及杂证,据六经加以分类注释,使辨证论治之法更切实用,且说理明晰,条理清楚,是继元·王好古之后采用六经分类归纳某些杂证有独特见解之医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伤寒著作。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1949年后有排印本。
仲景《伤寒论》以条文形式著成,经过后世众多医家之手予以重新编次整理,其原貌已不得而知;又因其成书于汉代,后世多目其为精奥古籍。有朱肱、庞安时、成无己注解于前,陶节庵、方有执、喻昌等阐晰于后,或引经疏注,或附意发挥,各具匠心,均有功于仲景。而柯琴《伤寒来苏集》,则一改研究仲景《伤寒论》的成法,以六经病证为纲目,“分篇汇论,挈其大纲,详其细目,证因类聚,方随附之”,将《伤寒论》原书397条、112方分门別类,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因经以聚方,因方以论证,因证以议药,使《伤寒论》全书体现了一种新的条理性、系统性,更贴近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也因这一创新,开辟了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使仲景之术更易为习医者所接受,理解和运用更趋容易,成为后世推崇的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典籍。
1.《伤寒论注》,对《伤寒论》全书重新条理。起首先主总纲一篇,令人开卷便知伤寒家脉证得失之大局矣。每经各立总纲一篇,读此便知本经之脉证大略矣。每篇各标一证为题,看题便知此方之脉证治法矣。是编以证为主,故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其证。是某经所重者,分别某经。在以方证为目的体系中,有关该证的各种不同证型,病情的不同变化,失治、误治后的辨证等,实际上都反映在“方”的变化运用中,这一体系规范整合了仲景的辨治思路,更有利于临床对病证的辨证论治。这种重编体系,使伤寒病证的概念更趋清楚明晰。于仲景原文的注疏,柯氏行文亦以简捷畅晓、清晰明了为特点。
2.《伤寒论注》,注疏诠释仲景原文;《伤寒论翼》则阐释发掘,引仲景之文立论。《伤寒论翼》推重仲景《伤寒论》,強调六经辨证的重要性,谓“仲景之六经原为百病立法,非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等重要学术心得,是柯氏毕生研究仲景《伤寒论》的学术结晶,故章太炎认为其学术成就尚在《论注》之上。
历代不少医家以伤寒六经为足之六条经脉,以之立论诠释仲景《伤寒论》,曾招不少诘难。柯氏的重要成就之一,即是认为六经不专在经络上立说,而是以六经赅全体,犹如地面,创“六经地面说”,将六经辨证引入辨证论治的新境地。这一论点得到后世众多医家的赞誉,其比喻论述,见其“六经正义”篇。 其余诸篇,均有其独到的发人深省之论,研读《伤寒论》,柯氏之学确有诸多过人之处,是为不可不读之书。
3.《伤寒论附翼》一书,专为解读仲景方而设。立方本旨,运用范围,药效特点,加减变通,多证比较,方证要点,孰可用而孰当忌,无不条分缕析,明白暢晓。后世选论仲景方者,无不视柯氏为仲景方论述大家,几有舍其不成方论的趋势。当然,其论述各方的全面而详细,本也足以让后人称道。
3.《伤寒类方·伤寒论方论》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1757)、《医贯砭》(1767)、《兰台轨范》(1764)《慎疾刍言》(1767)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伤寒类方》(1759)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虽曰遵经诠释之作,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板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伤寒著作。不分卷。徐大椿编释。书成于1759年。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次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再次附注文并方药加减。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1949年后有影印本。
附:《伤寒论方论》无名氏
不分卷。撰者不详,扉页题“汪午桥秘藏方书”,为清雍正年间之精抄本。此书为研究《伤寒论》方之专著。书中将《伤寒论》113方(实缺1方)分为5类,即和剂(53方)、温剂(19方)、汗剂(13方)、吐剂(5方)、下剂(22方)。每方均从主证、主脉、功用、禁忌、配伍特点、随证加减以及相似方剂比较得失等方面予以简要阐述。列方次序大致与清王子接《伤寒古方通》相同。此书之精抄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1984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影印本,并列为《中医珍本丛书》之一。?即《伤寒百十三方发明》(清徐彬撰)之又名。?伤寒著作。又名《伤寒原方发明》、《伤寒百一三方发明》。清徐彬(忠可)撰,刊于康熙六年(1667年)。作者以为喻昌《尚论篇》于仲景之旨论述甚详,但于方药阐发意犹未尽,故撰本书补其未备。徐氏以为仲景之书重在方,而方治及药物用量至关紧要,故予详论。谓113方总为汗、吐、下、温、和解5法,但又须灵活掌握,不必拘于一方一法,伤寒方一方非止一方,《伤寒论》亦非止113方。其论多宗喻昌《尚论篇》。此书现存初刻本,《伤寒尚论篇全书》本及日本皮纸刊本等。
三、以法类证
4.《伤寒贯珠集》
伤寒著作。八卷。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只取六经证治原文,不录前三篇和后八篇。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卷一-二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三-四论阳明证,分正治法、明辨法、杂治法;卷五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六论太阴诸法、脏病、经病、经脏俱病等;卷七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八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本书为有影响的伤寒注本。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四、按因类证
5.《伤寒溯源集》钱潢
钱潢 ,清代医家。字天来。虞山(今江苏常熟)人。中年时曾患伤寒,痛痹几殒,得治而愈。遂立志习医。精研《内经》、《伤寒论》,认为仲景之方,无能愈越其矩度者,而王叔和之编次,成无己之注释,皆附己意而有失仲景原意。主张仲景之学当上溯《素问》、《灵枢》,故撰《重编张仲景伤寒证治发明溯源集》(简称《伤寒溯源集》)十卷(1707年)。该书对《伤寒论》传世之条文,重新编订,详加诠释,在论述、析义、辨误、主治等方面,颇见创见,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分经审证
6. 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陈修园(1753~1823),中国清代医学家。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长乐(今福建长乐)人。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道光三年(1823)。陈修园自幼一边攻读儒经,一边学医,曾拜泉州名医蔡茗庄为师学医。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曾任直隶省威县知县等职,在任上曾自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归,在长乐嵩山井山草堂讲学,培养医学生,一时学医弟子极多。陈修园一生著作极多,多为开蒙普及读物。在学术观点上陈修园是典型的尊经崇古派。
六、 三阴三阳实质-气化派
7.《伤寒论集注》
张志聪,字隐庵,师事名医张卿子,穷研医理,于《内经》、《伤寒论》颇有心得。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等行于世,《针灸秘传》今佚。晚年又著《伤寒论纲目》九卷(1673)、复集《伤寒论》各家注而为《伤寒论集注》,书未成而卒,由门人续篆为六卷。
《伤寒论集注》注解《伤寒论》,虽然维护伤寒旧论,但运用汇节汇章的方法句栉字比,以六气解释六经,为经典著作的研究提供了范例。
七、三阴三阳实质-经络派
8.《伤寒百问》(后更名为《伤寒论南阳活人书》)
朱肱 北宋医学家。字翼中。曾著《伤寒百问》(后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从经络病因传变方面加以分析,并附诸方治法,为分类论述《伤寒论》的重要著作。
附 钱闻礼《伤寒百问歌》
钱闻礼 ,南宋医家。绍兴(1131-1162)年间任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通判。通晓医术,尤精伤寒。撰《伤寒百问歌》四卷,共九十三首。全书对《伤寒论》提出九十三个与临床辨证关系较为密切的问题(包括六经证侯、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进行阐述,并采用歌诀形式以便记诵。对歌诀中比较难解之处还引用了前人的注解加以论述。
八、三阴三阳实质-三纲鼎立
9《尚论· 尚论后篇》(以后者为依据而著)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也是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之一,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尚论篇》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主要论述伤寒六经证治大法,以“法”作为划分《伤寒论》条文的重要标准之一,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热为四季主病大纲。四季之中,又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则以太阳为纲,太阳经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称之“三纲鼎立”。此学说颇有一定学术价值,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尚论后篇》4卷,系喻嘉言《尚论篇》之续刻。《尚论篇》主要阐述伤寒六经病证传变与治则,《尚论后篇》则对《伤寒论》中有关温病内容,结合《内经》温病条文进行探讨与阐发,并将"冬伤于寒之温病、冬不藏精之温病、冬伤于寒冬不藏精之温病"的温病"三纲鼎立"学说予以探讨研析,详述其要。为研究伤寒,并通过伤寒认识温病的重要著作。
10.《伤寒论条辨》方有执
明代伤寒学家。字中行,号九山山人。安徽歙县人。自谓其天性鲁钝,“愚于儒且惮不能”,初亦未学医,后中年以两番因中伤风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而发愤学医,于伤寒证治尤有心得。他认为《伤寒杂病论》集医道之大成,擅百世之宗师。而西晋王叔和重为编次时,已有所改移;及金代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改,致使习医者或以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习二家之误弥失其真。故以20余年的时间,遍历于齐、鲁、川、陕等地,以访师求友,探究伤寒真谛。老而返家,“归田闭阁,考众李之殊同,返离异而订正。”八经寒暑,七易其稿,著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他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是为此后伤寒错简派之始。全书条辨《伤寒论》六经篇文比较详明,在《伤寒论》注本中卓有影响。
四、《伤寒论注十人书》点校要求
一. 错字直接更正:例如:括楼(栝蒌)、泡(炮)等等。
二. 古今字不同、通假字,改为今通用者:如四支(肢)、 黄蘖 (柏)、欬(咳)、舌胎(苔)、讝(谵)语、鞕(硬)、内(纳)诸药等等。
三. 因排版(竖排该横排)原因所致的:“右”改为“上”,“左”改为“下”。
四. 对影响理解原文的校勘须加以说明。并 写明选择校勘的原因。
例如:《注解伤寒论》“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成氏有注“……气冲[1]、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
[1] 气冲:熊校记:各本相同,按《素问》做“气街”。( 如能阐明考据原因,则更好)
五. 必要时对一些生僻或难以理解的字词加注释或注音。
六.在前言中说明所用底本,参考本等相关内容。以示后人一个明晰的版本情况。
在编辑的努力下本套丛书终于在2009年底出版了。虽然在诸多方面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修正和改进,但编辑的初衷得以实现,读者的需求与反馈:一句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让我们倍感欣慰。
后记
写在《伤寒论著十人书》出版之后
古人有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纵观中医的上下数千年,可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言医之大道也。历代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之经典,崇仲景谓医圣,恰当至极也。
《伤寒论》以条文形式著成,经过后世众多医家之手予以重新编次整理,其原貌已不得而知。但无可非议的是,仲景在其大论中,创六经辨证之法,撰用《黄帝内经》之理、《神农本草经》之药用,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方药上有随证加减变化之异,兼详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实为方书之祖。
然凡言大道者均至简,后世多目其为精奥古籍,非读之数遍,不可谓学也;非“入骨三分”而铭刻于心,亦不可谓学也。故古今中外,伤寒注家层出不穷,代有煞费苦心、呕心沥血者,或引经疏注,或附意发挥,使对《伤寒论》一书的理解阐释各具匠心又众说纷纭,矛盾重重。
作为编辑,我们则一直对《伤寒论》怀着既崇敬又畏惧的心理,崇敬的是它的授人以渔,“法而世为天下则,方而世为万病祖”,每每迫不及待想给读者呈现最能还原仲景思想体悟的伤寒之书;畏惧的是伤寒注本数之可百、推之可千,各有所长,这又使得评判、甄选的过程相当困难且疑虑不断。
直到我们在出版《<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时读到了张大昌先生评介伤寒注家的文字:
“注解伤寒诸家,大约可分四派。宋代朱肱以经络讲,清代柯琴以部位讲,张志聪以运气讲,近世日人丹波氏以证候讲,实宗徐大椿之类方” …… “张氏所论者,伤寒之理而论也;朱氏所言者,乃伤寒之事也;柯氏所记者,乃伤寒之体也;徐氏及丹波氏所论者,乃伤寒之用也。夫理以明事,事以显综,体以定局,用以施治,读《伤寒论》者通达此四者,庶乎登堂入室矣。” (张大昌《医哲心法·序》)
此言让我们有豁然开朗之快。所谓“振裘者必挈其领,振网者必提其纲 ,不知出此,而徒事区别,纵极清楚,亦何适于用哉!”于是我们想到,精选历代优秀伤寒注本,分清书的纲目,也就是领会书籍编排体例的实质,分门别类展现精研《伤寒论》的几大法则,既示人规矩,又予人方圆。这是我们想为读者呈现的一种系统阅读理解《伤寒论》的新思路,所以有了《伤寒论著十人书》的问世。
根据注家观点所导致的注本阐释角度的不同,我们将十人书分为重在研究《伤寒论》方药的运用法则和重在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理论基础两大类。
根据《伤寒论》中各证候而侧重研究方药的运用法则则万变不离以下几个方面:
1.以方类证。代表作为柯琴《伤寒来苏集》,徐大椿《伤寒类方》。
2.以法类证。代表作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3.按因类证。代表作为钱潢《伤寒溯源集》。
4按证类证。代表作为沈金鳌《伤寒论纲目》。
侧重从理论角度着手深入分析仲景的辨证思想则可宗以下三方面:
1、三阴三阳实质-气化派。代表作为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2、三阴三阳实质-经络派。代表作为朱肱《南阳活人书》
3、三阴三阳实质-三纲鼎立派。代表作为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以及以其为基础而作的喻昌《尚论》。
再加上以经注论、经论結合,开创注解伤寒之先河,引百家争鸣之端始的注解《伤寒论》第一书——《注解伤寒论》。共计十部而成丛书,名曰《伤寒论著十人书》。
常言“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仲景药法,能令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之于外”。今《伤寒论著十人书》,要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学者,若力求按以上纲领划分历代各注家注本,则传承清晰,化繁为简,既可明先贤之见,又可提炼纳诸家之精华化为己有。
学苑出版社医药编辑室
付国英
2009-11-5
醫道傳承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 國醫大師推薦,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 醫道:區別於僅僅著眼醫技的中醫學大道,究天人之際,貫穿中醫哲學、中醫理論、中醫臨床的生生之道,是中醫學最本質、最具指導意義的核心與神髓。
★ 權威讎校、最佳底本、豎排繁體、現代標點;附有版本源流、學術考證。
名譽總主編:干祖望
叢書總主編:王心遠
叢書副總主編:邱浩
《醫道傳承叢書》專家顧問委員會:
(按姓氏筆畫排序)
干祖望 王子瑜 王玉川 孔光一 印會河 朱良春 李今庸 李振華
李 鼎 李濟仁 何 任 余瀛鰲 金世元 周仲瑛 孟景春 胡海牙
馬繼興 郭子光 唐由之 陸廣莘 陳彤雲 許潤三 張士傑 張 琪
張舜華 張學文 程莘農 費開揚 賀普仁 路志正 劉士和 錢超塵
顔正華 顔德馨
《醫道傳承叢書》書目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 著
《瀕湖脈學》 【明】李時珍 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明】張元素 李東垣 龔廷賢 著
《醫方集解》 【清】汪 昂 著
《長沙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金匱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時方歌括》 【清】陳修園 著
第二輯:醫道准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 【北宋】史崧 音釋
《難經·新難經集注》 【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神農本草經》 【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 【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匱要略》 【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晉】皇甫謐原撰【宋】高保衡 孫奇 林億校正
《脈經》 【魏晉】 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 薛雪 著
《溫病條辨》 【清】吳鞠通 著
《溫熱經緯》 【清】王士雄 著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 【宋】朱 熹 撰
《道德經》 【東周】 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尚書洪範·五行大義》 【商周】 箕子 撰 【隋】 蕭吉 撰
微店精品
扫描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http://shop111227.cn/jPuz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