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槐寓言哲理诗选(连载十三): 寓言的魔力(评论)

李继槐寓言哲理诗选(连载十三)
寓言的魔力(评论)

李继槐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都曾经有过极其繁盛的时期,特别是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不仅创作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对政治、思想、社会的影响也是空前巨大的。

在以后一些历史时期,寓言被逐渐地冷落了,在报刊杂志中,它不得不在其他文学体裁都就座之后,才在一些不显眼的角落里悄悄地挤下来。有关寓言的研究也极少见。

直到1984年,由著名诗人公木先生等寓言大师们倡导发起并在长春举行了首届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创立大会(国家一级学会、本人亦受邀为首届会员),寓言才开始被人们重新重视,紧接着的《寓言》杂志的创刊,是寓言开始振兴的显著标志,但是由于某些传统的偏见,寓言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所以研究寓言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实际上,只要我们翻阅一下历史和思考一下现实,就会发现,一则几百字的寓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那些洋洋百万字的宏篇巨著的社会作用还要巨大得多。它凭借它本身所揭示的深刻哲理,曾经启迪过许多有名的政治领导人,在他们治国安邦的事业中,产生过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千古名篇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齐国的大臣邹忌,向齐王讲了一个真实的寓言故事。说是城北有一个徐公,本来比自己长得美得多,可有一天徐公从家里走后,他的妾、妻和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长得美,他实事求是地进行了分析,意识到“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并由此联想到齐王的处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齐王听了这个故事,觉得邹忌对问题的分析,十分中肯,于是当即下令:“群臣黎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毁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于是,数年之后,齐国果然大治,诸候皆朝拜齐。

还有一则寓言叫“海大鱼”,说是齐威王的儿子靖郭君,要在薛地花费很多钱财,为自己筑一座坚城,许多客人来劝阻他,他给守门人一道命令:不许通报!

有一个齐人求见他,说是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情愿就烹刑。靖郭君接见了他,那人果然只说了“海大鱼”三字,扭头就走。靖郭君不解其意,将他叫回,答应不惩罚他,要他把话说完。齐人就说:“海中有一条大鱼,网逮不住,箭射不惧,可如果让它离开了大海,连蝼蚁也敢欺负它,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离开了水的缘故。你身为齐国重臣,整个齐国就是你的大海,如果这个海存在,你何愁没有安身地,如果这个大海保不住,你把孤城筑得再坚固,也是没有用的”。骄横的靖郭君,听了这个寓言,恍然大悟,马上命令停止筑城,终于避免了一场劳民伤财的行动。

楚国的名将昭阳好大喜功,在战胜了魏国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还要转兵伐齐,齐使陈轸求见,给他讲了一个“画蛇添足”的故事,终于使他受到启迪而罢兵,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与此相反的,还有一篇“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散文,说是周厉王因施政暴虐,国人怨声载道,厉王为了止谤,派了许多间谍人物到各地,发现有说坏话的,立即杀之,国人莫敢言之,只好“道路以目”,即因不敢说话,在路上碰到只好以目传语。他的大臣召公,意识到厉王这种作法的危险性,于是进殿给他讲了一个“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小寓言故事,劝他对待人民的意见,要像对待洪水那样,只可疏导不可堵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典故,就始于此。然而厉王没有接受这个寓言的劝阻。反而变本加厉,结果数年之后,终于被国人的暴动推翻了,只好落荒逃走,导致了惨败。

像上述这些寓言故事劝诫统治者改恶从善或防微杜渐的例子,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真是俯拾即是,在以后的历代文献记载中,也不乏其例。这充分说明了寓言这种文体宝贵的价值。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流传了数千年的古代寓言,至今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当它们变为无产阶级领袖手中的工具后,就更加生发出新的光彩,发挥出古人所难以想象的作用。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是最善于运用寓言这一哲理武器,来治理国家的雄才,早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他就以战略家的眼光写下了“愚公移山”这篇家喻户晓的文章,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革命人民,以这个古代寓言中的主人公老愚公为榜样,以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民主革命胜利后,他又号召全国人民以老愚公为榜样,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于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口号,几乎写遍了祖国的山山岭岭、大河上下,成为鼓舞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伟大的不竭的力量的源泉,以致这个不过三百多字的寓言,竟成为中国人民的民族之魂,它所化作的改天换地的物质力量,是很难用数字来计算的。

他还在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用“叶公好龙”的寓言,揭露了蒋介石表面上打着革命的旗号,实际上十分害怕革命、仇视革命的反动本质。

他用“坐山观虎斗”的寓言,有力地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法等国反动派的帝国主义险恶用心。

抗日战争时期,他又用“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的寓言,来劝诫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用“坐井观天”的寓言,批判张国焘对革命事业的悲观情绪,指出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观察问题的重要性。

此外,“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杞人忧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空中楼阁”、“黔驴之技”、“为虎作伥”、“得过且过”等等许多寓言,都被毛泽东同志用作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价值,在革命领袖手中,显得更为突出了。

千百年来,寓言的丰富的哲理还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它以群众喜闻乐见极易接受的形式,教给人们如何作人,如何学习,如何区别和对待敌友,给予人们丰富的启迪,使千百万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东郭先生”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本性残忍的恶人,是不可能被善良的人们感化的,否则就会反受其害,对付它的只能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乌鸦和狐狸”告诉我们:爱听花言巧语的奉承话,是很容易被狡猾的人们所利用,从而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拔苗助长”告诉我们: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急于求成,其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只有反复的实践才能逐步认识和熟练掌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

“东施效颦”告诫我们:向别人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学其本质,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差异,机械地模仿别人,只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鹬蚌相争”则告诫我们: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双方互相争斗,必然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到头来,相持的双方都会身受其害。

像上述这样一些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寓言,在中、外寓言史上,是灿若星河、不胜枚举的,它像一盏盏智慧之灯,为千百万人照耀着前进的人生之路,使他们在夜路中能避免摔跤,在航海中能找到灯塔,在迷雾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事业中找到前进的动力,在工作中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寓言的这一特殊功能,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可能代替的。

寓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持久、这么巨大的社会效果呢?一是它的深刻的哲理性。绝大部分寓言作品,都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一般都不受时代和历史阶段的局限,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而这些哲理大都是作者对生活深刻体验中获得的,因而它容易使人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二是它的形式精悍,几分钟就可读完一则,再加上大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所以它不仅受到青少年的欢迎,也受到成人的欢迎。因此,它的读者对象也是各种文学形式中较为广阔的一种。

(1984年6月于郑州。载《山海情》一书)

李继槐,河南省济源市人,现为海南省委宣传部高级编审、省政协历届委员联谊会委员、入列《海南省高级专家名录》及省政府高层次人才。

历任中国寓言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协委员、省纪委监察厅特邀监督员、省公安交警等系统的行风评议组组长等。曾领銜创办《人生与伴侣》、《人生在世》、华晖出版社、《成与败》杂志;参与创办《戏曲战报》、《河南文艺》(《奔流》前身)、《戏曲艺术》、《妇女生活》、《特区展望》、《视界》、《中学语数外》等杂志,任多家境内外省级报刊、出版社社长、总编、编审等,至今已从事编辑记者和文学创作六十余年,为国内资深编审(正教授级)、著名作家、诗人及出版专家,其代表作有长诗《神力》、《百篇寓言集》、《读书改变命运》等。有多部(篇)作品在河南、海南及全国获奖,部分作品被美国、香港、台湾等转载并以德、法等外文向国外介绍或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其传略被《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寓言辞典》、《济源市志》、《济源历史文化精编》等十数家辞书、志书收录。

李继槐先生的主要成就是编辑、记者及文学创作。他自1966年河南大学毕业至今,六十余年从亊报刊杂志出版亊业从未间断,为培养工、农、兵文学新人尽心竭力,被誉为“河南工人创作史上的伯乐”;在海南工作期间,多次被全国省级党委宣传部部刋理事会授予优秀编辑称号;作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的创会重要会员,他的作品哲理深刻、语言精练、独辟蹊径,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他的被誉为“几十年少见的”长篇叙亊诗《神力》,并称为具永恒文学价值的精品。

李继槐相关作品链接

【李继槐 文集】

▲李继槐寓言哲理诗选(连载十一):暴风雨前的骚动(外四首)

▲李继槐寓言哲理诗选(连载十二):砥柱与泥沙(外七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