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三):锦衣卫

一代雄主朱元璋

平心而论朱元璋确实是一位很重视法律宣传与司法公平性的皇帝。

为了宣传明律,朱元璋亲自审定了《大诰》。

明《大诰》

为了让这本书广为人知,朱元璋还专门制定了宣传政策:

《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拒不接收者,迁居化外,永不令归。

为了能更好的宣传《大诰》,朱元璋还规定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要以《大诰》为题,这使得近大明20万学子专门到京城学习《大诰》。

守法的先决条件是知法,朱元璋这么做可以说是在根子上杜绝违法,这种做法很值得称道。

而为了保证司法的公平性,朱元璋还规定了三司会审的制度,既重大案件由刑部(司法部)、大理寺(最高法院)、都察院(最高检察院)三个最高司法部门会同审理。

三法司之一的刑部既是今天的司法部

从朱元璋的这一系列举措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法制立国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但是,朱元璋同时也是明朝法制崩坏的始作俑者,明朝著名的锦衣卫便是出自他的手笔。

说到明朝锦衣卫与东厂那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这两者在明朝呼风唤雨上演了一幕幕大戏。

大家印象中认为锦衣卫是朱元璋独创的一个特务机构,这并不完全正确。

锦衣卫本身是皇帝出行的车马仪仗队,所以它存在的时间非常久,只不过各个朝代叫法各不相同罢了。

锦衣卫在明朝的前身是亲军都尉府下辖的仪鸾司——负责皇帝的仪仗与侍卫工作,与它的那些前辈们工作性质并无区别。

然而在朱元璋的手下仪鸾司逐渐地变味了,它慢慢地担当起了监视京官捕拿犯臣的兼职,尤其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中表现突出令朱元璋很是满意。

于是到了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裁撤了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新建立的机构根据成员锦衣服饰的特点正式命名为锦衣卫。

改制后的锦衣卫主要功能——巡查缉捕,而且朱元璋还给予了锦衣卫只需皇帝下诏就可以逮捕任何人和自行设立监牢的权力。

这意味着皇帝就是最高法官,圣旨就是判决,在正常的司法体系之外有了一套独立的系统各。

司法的权威性独立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大理寺既最高法院无权过问锦衣卫审的案子。

都察院这个全国官员监督机构无权过问锦衣卫的活动,三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也无权插手锦衣卫审案,而锦衣卫审讯犯人的结果只向朱元璋奏报。

于是明朝的金陵城中开始出现一幕日常,官员们发现头天还一起上朝的同僚第二天便不知所踪,而过一段时间后失踪的人死讯突然被公布——死在了锦衣卫的大牢里。

就这样明朝臣子人人闻之色变的一个词——昭狱,就此诞生了。

昭狱,这个明朝司法体系中的怪胎是明朝司法中最黑暗的部分。

其实昭狱并不是单单指的锦衣卫的大牢,而是指明帝下旨拿人到锦衣卫牢中严刑逼供获得供状的全过程。能从锦衣卫大牢里走着出来的,尤其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那都是祖宗坟头冒青烟的主。

凡是被朱元璋扔进昭狱的官员必须是有罪的,而且为了让朱老板满意,锦衣卫往往拔出萝卜还要带出泥,不让罪臣多吐出几个同党来罪臣想死都死不了。

在昭狱的累累白骨面前,那些口口声声把锦衣卫硬套成FBI的说辞多么苍白无力。

而所谓锦衣卫对外收集了多少多少重要情报的说辞,码字的至今也没见谁整理出一份功绩表来,就是看那空洞的说辞在被一再地重复着。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号称能知道天下事的锦衣卫,在正德年间居然连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北元小王子姓甚名谁都没搞清楚。而这个北元小王子正是著名的达延汗,他在庆州之战同年神秘去世留下了诸多谜团。

朱元璋在法制建设上是一个矛盾的载体。

他确实很重视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这从他推出三司会审制度可见一斑。然而锦衣卫这种特务机构秘密抓捕秘密审讯,没有任何的监督机构能管控它,这对司法的公平公正公开又是极大的破坏。

这么做根本自相矛盾,作为人杰的朱元璋他怎么会不清楚害处有多大呢?

后来的事情发展让我们明白了,朱元璋这是为对武勋集团出手做的准备工作。

但是锦衣卫的权力实在太大,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锦衣卫滥捕滥杀引起了广大臣民的不满,来自朝堂和民间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并不是只有锦衣卫这么一个机构在帮他打探消息(这是朱元璋与后世明朝皇帝的一个很大不同,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怨声很快就被反馈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朱元璋是一位很重视民意与民间风评的皇帝,而且锦衣卫权力过于巨大也威胁到了皇权的安全。

在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随着蓝玉案尘埃落定,朱元璋立即鸟尽弓藏收回了锦衣卫的审讯权和羁押权,变相地废除了昭狱。

本该成为锦衣卫终结的蓝玉案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音yà)密告蓝玉谋反有功,朱元璋直接赏了他一碗断头饭以堵天下人的悠悠众口,在洪武朝煊赫了10余年的锦衣卫就此暂时偃旗息鼓。

蒋指挥使不知在临刑前有没有想起他的前任,有记载的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这位毛大指挥使一手制造了胡惟庸案的一系列牵连大案。而鞍前马后为朱元璋拼命杀人的毛大指挥使,也自然比蒋指挥使更早地领了堵天下人悠悠众口的便当。

上图胡军版《朱元璋》中的二虎,应该是第三任锦衣卫指挥使宋忠,也是朱元璋手下唯一没被诛杀的锦衣卫指挥使。不过宋忠的结局也不好,建文时被派去北平监视燕王结果被燕王叛军所杀,他的十子中七子随他同死。

这些年总有人跳出来给锦衣卫找借口唱赞歌,很多人发文说什么锦衣卫是东厂阉宦们可怜的工具,一派胡言!

锦衣卫是大明皇帝用完就扔的工具!杀人的是明君,锦衣卫就是一把明君手中的绣春刀,杀完人后明君把罪过都推给刀,丢炉里熔了再换一把继续杀。

锦衣卫这把皇帝想砍谁就砍谁的刀确实很称手。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解除锦衣卫监视京官捕拿犯臣的职责,而已经大为膨胀的锦衣卫机构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他没有解释过,但是不难想象这么做等于是在群臣的脑袋上悬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群臣谁敢懈怠谁敢乱言都等着掉脑袋吧。

锦衣卫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督促群臣的作用,但是这么一个缺乏有效管控制度的特务机构滥权是必然的。而朱元璋保留锦衣卫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在他驾崩后昭狱重开,也为另一个更加令人闻风丧胆的明朝特务机构诞生准备了土壤。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锦衣卫是朱元璋为监控群臣,对勋臣集团下毒手准备的一件工具。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将这件工具掌控在手中,他也确实将这件工具掌控得住。

可是朱元璋他的寿命是有限的,而锦衣卫给予皇帝的生杀予夺的快感是那么地吸引明朝的朱家后世皇帝们,在他之后注定锦衣卫将重新回到历史的前台演出一幕幕活剧来。

锦衣卫在明朝历史上多有不法几乎没起到什么正面的作用,即便是风评不算太差的陆炳也是多有违法,做得坏事比好事多。

锦衣卫是朱元璋为了自己巩固皇权弄出的一个私器怪胎,清朝在入关一年后就将锦衣卫改回了它的老本行——皇帝车马仪仗队,兜兜转转了两百多年后锦衣卫还是该干嘛干嘛去了。

如果对本文感兴趣,您可以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四个小字,那是明亡帝责系列——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二):军户的传送门。

(0)

相关推荐

  • 锦衣卫存在了279年历史,我们该如何正确评价它

    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地主建立的政权,锦衣卫制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382年,明政府撤销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设置"锦衣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锦衣卫制度正式产生开始.到16 ...

  • 锦衣卫东厂西厂六扇门四大机构有何区别,哪个最厉害,一文说清楚

    先把明朝的这四大机构简单地下个定义: 锦衣卫是指具备守卫值宿.监察百官.收集内外情报.侦查与逮捕.审理诏狱等职责,由皇帝直接领导,设置于宫门之外,并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军政情报机构. 东厂是指具备监察百官 ...

  •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期末考前小测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期末考前小测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 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 2. ...

  • 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A)

    ■有人说,明朝亡于厂卫之毒,厂则指东西厂,卫即是锦衣卫.朱元璋一上台,便开始了一系列针对老臣功将的杀戮行动,从此开启了明朝残酷的统治历史,厂卫泛滥成灾,明太祖朱元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锦衣卫的产生与 ...

  • 明朝哪些方面不如宋朝?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成就上

                     在经济以及军事方面明朝肯定是要强于宋朝的,不过明朝也有不如宋朝的地方.宋朝的文化发展,在历朝历代以内都能排至前列,而明朝在文化上的成就以及诞生的文学精英可以说是乏善可 ...

  • 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四):郭桓案的背后②

    朱元璋的短板你知道是什么吗? 前面码字的详细分析了郭桓案,结果字数实在太多,所以不得不分两篇来继续说郭桓案的后果. 朱元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个弊政,一个是封藩,而另一个就是郭桓案产生的后果. 郭桓案归 ...

  • 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二):军户

    艾自忠同学是一位充满热血的明粉少年,他一直渴望着能穿越回明朝去报效他心中的汉家天下. 这一天艾自忠竟然真的成功得穿越到了大明朝! 当他一脸激动得看着渡口岗楼上那高高飘扬的明字旗时,渡口的守卒们也发现了 ...

  • 明亡帝责——朱元璋的理想主义之殇(一):封藩

    本文重点说责任贡献不会多提,请读者诸君明鉴. 一代人杰朱元璋. 从一个衣不蔽体的游方僧到雄霸天下的开国帝,朱元璋的神奇转身即便是最荒诞的小说情节都不敢这么写! 作为驱逐鞑虏再造华夏的一代雄主,毛爷爷曾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袁崇焕之罪(下)

    崇祯给袁崇焕定的'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罪名对不对呢? 上接前文. 袁崇焕的罪名: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前文已经说明这里就不再啰嗦了,在说'纵敌长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袁崇焕之罪(上)

    甩锅开始 上接前文.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 这是崇祯诛杀袁崇焕罗列的最主要的几条理由,可是这些理由能站住脚吗? 以谋款则斩帅. 前文说过了袁崇焕谈和都是跟朝廷报备的,崇祯明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毛文龙之死

    上接前文. 袁崇焕在粮饷上并没掐过毛文龙的脖子该啥时发就啥时发,但是他在觉华岛设立的饷司对船只的检查却比登莱时更加严格,于是毛大帅的生意就没法做下去了. 从饷司设立后袁毛二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前面提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自寻死路

    崇祯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前文码字的说到了大量的战船出现在了登莱附近的海面上,登莱兵备道王廷试和登莱总兵杨国栋赶紧调兵遣将准备迎击. 毛 文 龙 再 拜 上 书 於 满 洲 国 皇 帝 陛 下.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崇祯元年七月

    崇祯帝其实也该算是年青有为者 上接前文. 袁崇焕紧赶慢赶地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赶到了北京,然后他就不着急了. 一个月的时间他在北京一直待着没有要挪窝的意思,对此性急的崇祯多次在平台召见了他,主要 ...

  • 明亡帝责——崇祯悲歌:一错再错

    没有留下画像的崇祯帝 上接前文. 明朝正儿八经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留下了肖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说是基本上是因为有三人因为不可抗力没有留下肖像,他们是建文帝朱允文.明代宗朱祁钰.明思宗朱由检. 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