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圣人可汗
圣人可汗
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熟知的,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号称天可汗,意思是说,他不光是中原王朝唐朝的皇帝,同时还是北方游牧民族共同的可汗,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极大荣耀,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皇帝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可汗,并不是始于唐太宗,而是始于隋文帝,隋文帝被突厥人称圣人可汗。而这个圣人可汗并不是通过武力打出来,逼着人家承认的,而是当时的突厥首领自动自觉,心甘情愿给隋文帝送上的称号。
隋离强合弱的战略,扶持突利可汗,这触怒了都蓝可汗,和达头可汗联盟进攻隋。十万精兵到了漠南。隋文帝派儿子带兵从灵武出发,迎击。王子挂帅,这是惯例,实际是当时的宰相杨素。是当时的政治明星,有两平江南的功业,希望他再立新功。没走多远,与达头遭遇。突厥擅长进攻,中原善于防守,不善正面冲突。一般中原以防守为主,搞战车,集结方阵,来抵御大面积的冲突。可是杨素觉得再防都只是不输,我们要打赢,所以要进攻。也像突厥人一样搞骑兵作战。摆了骑兵阵,达头大军也来了,看到杨素的骑兵阵,达头拜天,送来这个笨蛋将军,率大军冲了过来。出乎意料的是,杨素领兵却不弱。他这人严苛,他的兵不怕死,只知道向前冲,遇到突厥人就冲了上去,这太出乎意料了。过去突厥兵是既要钱也要命,韧性就不足,打不赢就跑,技术好但是作风并不顽强。碰上杨素,当然杨素更厉害。开始时,杨素兵还是以一挡一,后来越战越勇,达头身负重伤,仓皇逃跑了。达头的威胁暂时消除了。
开皇十九年,都蓝与达头卷土重来,还是十几万,隋派五儿子汉王杨谅与高熲迎敌。达头就避开了正面冲突,扑向突利了,跟突利军队厮杀。都蓝可汗不甘心自己失败的结局,想通过与突利可汗交火,进而再去攻打隋朝。而突利可汗是一个弱小的势力,当时隋朝为了控制突厥的发展,专门扶植弱小的突利可汗,以抗衡其他突厥部落的发展。那么现在面对都蓝可汗强烈的进攻,突利可汗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三个可汗中,突利可汗是最弱小的,现在两强联手打他,哪是对手?兄弟子侄全部被杀,只剩下五个骑兵跟着逃,第二天天亮,跑到了山西灵丘界,才慢慢停了下来,这时联合了几百人,在茫茫草原上算不了什么,根本没法立足。突利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投降隋,一是投降突厥。到底选哪一条?投降隋,只这几个人,公主都丢了,谁还待见呀?现在只能受窝囊气,所以不能投降隋,他们觉得还是投降突厥吧。跟达头可是无冤无仇,应该可以收留。眼看着要定了,如果真这样,不是白扶持他了?怎么办?
这时,有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这是长孙晟将军。他怎么会在这儿?本是出使突厥没想到遇到战争,跟着逃的,现在听到这,怎么能让突利投降突厥呢?怎么留?他派手下找人去了。这是蔚州了,他派人到了怀远镇,跟守军讲,点起烽火,造声势,越大越好。这一点,马上突利看到了,这是隋人的烽火。问长孙晟,他说,肯定是看到大股敌人来了,烽火制度规定,敌人多,烽火就多。最高级别才四支,现在全点起来了,可见是大批敌人,一定是达头带着大批军队来了。他想这不是投降的时候,所以,想投降都不行,长孙晟说,怀远镇守军不少,要不先去躲一躲,到了,可就由不得他了。长孙晟不停地让他出发,直接来到了大兴城,即长安城。
突利到的时候,正好都蓝使者也在,相见眼红,隋文帝主持正义来了。突利一听,就说事实,他没想到这个使者是职业演讲家,全是道理,感觉道理都在他这儿。突利郁闷了,怎么自己这么窝囊?本怕瞧不起,他心情更是绝望了。隋文帝一定会抛弃他。
完全不是这样。隋文帝看重的正是他的表现,正是他要的人才,让他来统领突厥,我放心。送四个礼包:一是给钱,招流亡的百姓。二是给名分,这一年册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为聪明勇敢。所以他变成了启民可汗。这个号还有重要的意思,有了这个,隋表态了,尽管你此刻流亡,可是你是我们隋认可的正式政府。三是给地盘,百姓投奔的有一万多人了,隋文帝让长孙晟带五万人修大利城,给他们居住。四是给公主,开皇十七年,安义公主嫁给他过,现在没逃出来。这个纽带不能断,重新册封义成公主,跟他再次和亲,启民感动了。启民可汗重建东突厥帝国。都蓝可汗要倒霉了。高熲带领大军把都蓝可汗打得大败。草原帝国靠武力,关系松散,大败仗一来,众叛亲离。现在大败后不久,都蓝被人杀了。一死,手下许多人都投靠了达头可汗,取代都蓝成了隋头号敌人。
隋文帝对突厥的政策一直是离强合弱,在他的这种政策的指引下,一些有实力的可汗慢慢地都被隋文帝所灭,都蓝可汗也被达头可汗所取代,成为草原上新的霸主,这当然也是隋朝在北方的头号敌人,那么有这个敌人在,谁去解决它呢?
历史把机会给了杨广。开皇二十年,600年六月,隋文帝令他为元帅,与汉王一道来打。晋王杨广也就是西路军进攻灵州道;汉王杨谅即东路军进攻马邑道。西路军从山西朔县出发,重要将领是长孙晟,而东路大将是史万岁。杨广这边,长孙晟熟悉突厥,知道大营。他献上投毒计,在营地上游投毒,顺流而下,中毒了,许多士兵死的有伤的也有,丧失了战斗力,他们还以为是天降恶水,所以纷纷罗拜上天,拔营而去。
长孙晟率领大军追。长孙晟让突厥人惊慌失措,西路军胜了。东路这边,史万岁也厉害,现在,与达头在大斤山遭遇上了。惯例,得通报姓名,达头一听,吓得腿都软了。本就怯,再碰上史万岁,也不用打了,逃。打得大败。斩首几千骑。两路大军得胜回朝,杨广作为总管,积累了自己的声望。但是达头的实力还在,启民可汗就难立足。601年,隋文帝改元仁寿年,年底,长孙晟上了著名的表,说夜登城楼,看到蒙古飘来红雾,查兵书,说是天象叫洒血,意味着帝国必将灭亡。看来灭亡突厥的时候到了。长孙晟提出这个来,是因为连年战争,达头内部出了问题。这几年,达头从一方面的可汗扩张成了大可汗,脚步快,争兵争马,把附属部落搞得疲惫。现在便宜没占着,结果部落成了炮灰,离心离德了,长孙晟知道这个情况,知道再从外部使一点劲,突厥就可能爆发革命,不怕他不垮台。隋文帝听了,倍增信心。
602年派杨素、长孙晟、启民可汗,北伐。三人有明确分工:杨素负责打击达头;长孙晟,政治代表,前去游说其他部落;启民可汗,是钦定的蒙古草原的新主人。脱离达头后就跟着他了。想让启民取代他。打败达头后,附属的部落就纷纷反叛,达头只带少数亲信,从此再也没踏上过蒙古草原。启民可汗成了草原的大可汗,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隋朝全力扶持的结果。启民可汗对此心知,对隋文帝感激不已。他上书:“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大隋内羊马。”这里出现了大隋圣人可汗的名号了。我像枯树长出了新叶一样,活了过来,我愿意为你典养羊马。隋文帝就不仅是隋皇帝也成了突厥人认可的可汗了。这是唐朝天可汗的先例。突厥问题得以解决,变成了隋货真价实的附属国。
在隋朝的帮助下,本来只有五十多人的小突利可汗,让许多部落归附,他也成为东突厥大可汗。隋文帝的这种心灵征服,在根本上解决了突厥问题,彻底改变了两百多年来汉族饱受欺凌这一局面,他本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被突厥人誉为“圣人可汗”。至此,困扰了隋朝近二十年的突厥问题基本解决,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隋突战争对隋朝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巩固了隋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启民可汗一直友好。可以看一段文字:“已前圣人先帝,莫缘可汗存在之日,怜臣赐臣安义公主,种种无少短,臣种末为圣人先帝怜养,世兄弟妒恶,相共杀臣,臣当时无处去,向上看只见天,下看只见地。实忆圣人先帝言语,投命去来,圣人先帝见臣,大怜臣。死命养活,胜于往前,遣臣作大可汗坐著也。其突厥百姓,死者以外,还聚作百姓也。”这是隋炀帝时,启民可汗与他夜谈时说的话。这段话说得感人肺腑,说以前圣人先帝在时,一向爱怜我,赐公主,给好处,引起自己兄弟的妒忌,想要灭了我,我无处去,这时,想起圣人可汗了,决定投奔他了。更可怜我,死命地养活我,让我做大可汗,还把百姓都重新收回来,这是我不忘的恩德。启民可汗念念不忘当初危难时的救命之恩。与再造之情,这种心灵征服比军事征服来得更可靠与长久。隋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实力真正巩固了东亚的主导地位。
二是树立了农耕民族和北方民族交往的典范。我们知道,中国的地理是这样,农耕与昔草原民族共生,草原处于攻势,这是不可更改的,农耕的中原王朝怎么保持自己的文明成果呢?法国的沙畹说过:“中国始终用其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政策,是为妨碍突厥建设一持久帝国之要因,设无此种反间政策,突厥之国势不难推想得之。”其实讲的正是隋朝智取为主的战略。这是隋赢得战争的关键。不盲目相信武力,重视智力比拼,这才是中原王朝的优势。这是政治智慧,也是中原发展已久的军事智慧的结晶。
三是又一次成就了杨广的名声。他虽然只是名义上的统帅,但是毕竟是他作为总指挥做了对突厥的最后一击。此前有了两平江南的功劳,此时加上这些,更让他在王子中地位与众不同。而且同时在这一次次征战中,与重量级的大臣们结成了朋友,最重量级的要数杨素,这一点,对杨广对隋后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