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德与好色
艺述史官方原创
在《论语》里,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说我还没有见到过好德就像好色一样的人,而关于这点,王阳明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期望人们能够“好德如好色”,能够像喜欢美丽的女子一样喜欢美德,将美德作为人类一种从骨子里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品行。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好德如好色”。
儒家讲究是“内外皆美”,他们认为不念旧恶,君子怀德是一种美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也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在王阳明看来其实就是发自于内心的一种道德使然,行动起于心智。如果内心缺少道德的约束,只会说漂亮话、空话,并没有真才实干,也没有付出行动,那么这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举个例子,根据史书记载,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农民,他一年四季辛勤耕作,每年都有额外的收成,跟同村的其他农民比,算是小康水平。他就跟村里的人说,“以后大家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找我,我一定会帮忙的。”半年后,这户农民的兄弟家遇难了,离开家乡来投靠这个农民。农民就先让兄弟住在好多年没有翻新的老房子里,说过阵子给他盖个新房子。他的兄弟听了之后很开心,逢人就说他的好。结果过了三个月,新房子还没有动静,这个兄弟就问了一下农民,结果农民给忘了,说会把这件事提上日程,自己家兄弟的事情肯定不会不管的。结果一直到冬天来了,兄弟家还是没有搬进新房子里,而农民却在好房子里喝茶听曲的。村子里的人知道这件事之后,都背地里议论农民,很快他就成为了全村唾弃的对象。
如果说,“好色”是一种在人内心天然生成的本能反应,那么,“好德”就是一种经过教化之后能够自然流露的理性反应。好德的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他们能自然而然得从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相反,那些只是把德行挂在嘴边的人,就跟明朝的那个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王阳明的弟子梁日孚曾经问他,说:“程颐说‘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可不察”,您觉得这个看法如何?”王阳明说:“我就没那闲工夫了。我认为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涵养自己的性情,修养自己的品德。了解了人性之后,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道理。”也就是说,人应该先在“好德”的本性上,而不是其它无关的琐事上下工夫,真正的智者都是将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最可靠的支柱的。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将“好德”深入自己的内心,并为之付出行动的话,那你就离成功的目标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