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仰慕的杭州大先生
一个令人仰慕的杭州大先生
-----《袁枚正传》自序
杭州 徐清祥
我为杭州曾经生养过袁枚先生而骄傲,因为他不仅在清一代就有卓越贡献,赢得大名,活得潇洒,而且后来人如杨鸿烈、胡适、蔡尚之等名学者名教授仍然愿意为他鸣不平----袁枚首先是思想家,其次才是诗人。
我为杭州能培育出一个大人才而喜不自禁,因为在二十一岁前,袁先生经历家教的启蒙、私塾十年的苦读、书院三年的深造,打下了深厚的文战基础和史学功底,在远赴广西谋差事时,能够在金鉷巡抚面前一挥而就,写出载入《广西省志》的第一名篇《铜鼓赋》,而被金巡抚特荐参加京考,从而开始人生命运的转折。
我更为自己能写作袁先生的传记而深自庆幸,因为我和袁先生虽说相隔二百多年,但同样住在杭州东园,勉强可算邻居吧。更因为袁先生是清朝大隐士,作为后来人的我,淡泊利禄,远离权欲,奉行自在,勉强可称为一个小隐士;小隐士为大隐士作传记,很有点亲和感。
以上是我景仰袁先生的真心话,那么我为什么要为袁先生写传记呢?是否另有为袁先生鸣不平之意?应该说:有。
一、从正面形象为袁先生鸣不平。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分别有杨鸿烈先生和蔡尚之先生为袁先生作过传记,作了肯定,将袁先生称为古代中国罕见的大思想家(其次才是诗人),杨先生在和胡适先生通信中得到胡的认同;杨先生的《大思想家袁枚评传》已经出版,蔡先生的传记稿本毁于“文革“。这是从正面为袁先生“鸣不平”之始。吾辈是小人物,只能以同乡身份,作点补充性的“小鸣”,如袁先生孝亲、和谐、高尚、侠义的家风和义行;创造了随园这一立体式建筑文明-----成为江南第一名园;在科学技术上有多项真知灼见和发现,迄今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等。
二、从“反面形象”为袁先生鸣不平。
袁先生被称为风流才子,已不是个别人的说法,这是当年道学先生抱团攻击的结果。才子是事实,但“风流”这个词,带有贬意,近乎“贪色”之义。这应该是不公吧!其原因是不是议论者未看到或不愿意看到袁先生有代嫁金姬之妹凤龄之类的善行义举?也就是说,这顶“帽子”戴得不合适。
三、从历史“待遇”上为袁先生鸣不平。
袁先生当世时,著作已等身,弟子半天下,《全集》极“抡手”;在古代中国有哪几位文化名人的著作,能卖到五两银子一部?而且一经刷出即被购去!有哪几位文化名人的著作能够被外国人(琉球和朝鲜)主动来中国购买?有哪几部著作会被东邻日本国翻译?我看在清一代很难找到第二人!即使汉唐宋元明各朝,亦很少有这样的人吧!
然而象袁先生这样有大贡献的名人,他的诗文虽有收入教科书的。但依笔者看来,他仍然没有得到公平待遇。举例说,在他的故乡杭州和迁居地南京,居然没有一处纪念馆或故居。而贡献和“档次”都不及袁先生的,大多有纪念馆或故居之设。再就纪念活动来说吧,2016年是他诞辰二百周年,2018年又是袁先生逝世220周年,可在全国无声无息,在故乡杭州亦是一片沉寂,这是不是“冷若冰霜”呢!
四、从大事件方面为袁先生鸣不平。
袁先生虽未被历史埋没,但总体来说,他的成就和业绩远未得到发掘和承认。如定本《辞海》,仅将袁先生定位为“清诗人,只是在书信中有些特色。”特色是什么意思呢?撰写词条者说不清。又如袁先生发现随园后,一心想买下,但受《大清律》的约束,他不能亦不敢买。怎么办?“以官易园”,亦难实现。就以请长假形式,避开了“见职”两字,打了个“擦边球”。正因为打擦边球,所以之后才有三次被逐出江宁的风险。如果这样的大事不写,还能称为袁枚传记吗?
五、从细节处为袁先生鸣不平。
袁先生祖籍慈溪,已有三代人生活在杭州,应该是道地的杭州人吧。他的出生地、居住地、读书地都在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清代以县为基本单元。他的籍贯应是浙江省仁和县无疑。然而极大多数《袁枚传》均写成“袁枚钱塘人”或“袁枚钱塘县人”,袁先生见了,一定会在泉下摇头;关于袁先生的籍贯,笔者在书中有阐述。
六、从名人间比较为袁先生鸣不平。
袁先生和东坡先生颇有相似之处。就外形来说,东坡先生被称为“苏长公”或苏长子,袁先生被写为“长身玉立”。再以成就、人品、思想、遭遇等方面比较。一个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根”之誉,一个有外出旅行时,因《袁太史稿》被让船、让榻、主动陪游等优待;一个有《东坡七集》传世,一个有《袁枚全集》刊行;一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称为唐宋时期文坛丰碑之一,一个是乾隆三大家之首,也可称为乾隆时代文化界的第一丰碑;一个有建设苏堤的留痕,一个有拒绝传唱其德政的坚决措施;一个在仕时有被谤而两次流放的磨难,一个在隐居后外出旅行有将军列队伍欢迎的意外且活得滋润。从以上简单举例、比较大体可知,袁先生的业绩并不亚于东坡先生。再以袁先生与同时代的龚自珍先生比较,袭在杭州早有纪念馆之设,且有召集研讨会之举。两者对比,这是不是太小看了袁先生呢?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序为什么用“一个令人仰慕的杭州大先生”作标题?一则系笔者表示仰慕之情,二则袁先生四十岁时将全家迁居江宁,有人误会袁先生是江宁人;三则清代时杭州有大先生一语。据乡先贤清范祖述在《杭俗遗风》中载,清朝时,杭州有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之说。三先生指大户人家的仆役,虽说穿短袄、做粗活,但为了尊重他们,称之为三先生;二先生相当于人们称呼为先生,外在形象是穿长衫马挂,身份是文化人或有点恒产的店王或地主;大先生则必然是品德高尚,造福乡里,受人尊敬、有贵族精神的文化人。依愚见袁枚先生可称为大先生中的大先生。这既是还原清朝时杭州人对大德大贤者的称呼,保留一点历史记忆,亦是笔者对袁先生敬仰之情的表达。
限于时间和撰者的水平,书中的误差一定很多,恳切地希望得到识者的指正。
杭州徐清祥于东园书屋
公元2018年10月18日
作者邮箱:XQX3555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