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郁茂——家乡的桥梁
家乡的桥梁
文/铁四师 梁郁茂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高州市大坡镇。地处山区,山高林密,水源充足。一条主河流一一朋晶河,几乎贯通全镇,直接流入高州水库,还有分散在乡村间的小河小沟更是为数不少。河多桥多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30多公里的乡镇公路就有桥梁20多座,支河道上还有30多座的中小桥梁横贯各个乡村。
祖国的改革开放,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昔日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过去,村民们一日三餐吃不饱,秋冬时节穿不暖,出门走路,翻山越岭,淌河跨沟,路面窄小坑洼。如今,人们一日三餐喝粥吃饭随意选择,买鱼买肉送进村子,自养家禽,随手抓来,想吃就杀。过去的泥瓦房已无踪影,全部建起二三层、甚至为四五层的小楼房,居家家俬电器样样齐全,电灯、网线进村入户,水泥路面直达各家门前,小汽车进入农户已司空见惯。困难家庭国家救助,低保人家,衣、食、住、病,政府全包。乡亲们个个都夸赞只有共产党才待农民这么好。
要致富,先修路,想便捷,建桥梁。纵横在全镇和各乡村的数十座大小桥梁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后才修建的。
记得我读书时,全镇仅有两座桥梁建在主公路上。乡村的土路窄小泥泞、坑洼不平,越河过沟主要依靠石墩子、竹木桥、栏河坝,既不牢固也不安全。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到人民公社教育委员会参加“学雷锋积极分子”表彰大会,通过一条栏河大坝时,由于水流湍急,刚买的一双新凉鞋被大水冲走了,令我无比伤心,至今仍紧记心。好在参加会议时,奖给了我一本《雷锋的故事》,弥补了掉鞋子的不愉快。过去,发生水灾时,洪水冲走过河路客的事情常有听说。
改革开放后,乡亲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要建楼房的人家多了,想买小汽车的村民也有了,但道路不通畅,如何拉材料?有汽车河沟沒桥怎么过?大家便在如何让道路安全畅通上,动脑筋、想办法,陆续开始修道路、建桥梁。使昔日烟尘滚滚的乡镇公路变成宽畅牢固的水泥沥青路,使那窄小摇晃的过河跨渠的石敦子、竹木桥全部建成钢筋水泥桥。
在修建的这些桥梁中,既有百余米长的乡镇公路大桥,也有二三十米的乡村河沟小桥。原先,修建桥梁除乡镇公路由国家出资外,其他乡村小桥均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出资的办法,多方融资修建。个人出资部分,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按村划片、按户计钱,集体凑钱出工,自己动手修建。
建桥修路是一项造福万代的公益事业,乡亲们热情十分高涨,个个都很舍得掏钱。有的为了一个村庄几户人的方便,也在就近的河岸修建一道桥梁,以至相隔不足1公里的三个村庄就修了三道桥梁。还有一个单门独户的人家,为了方便,自己掏出数万元资金,国家再补贴一部分,修建了一道独户桥。
2010年9月21日,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把家乡的数十座大小桥梁冲垮,仅剩下两道跨越主公路的老桥。这一下子让乡亲们焦急万分,大灾之时桥塌屋坍,如何是好。很快,解放军救援队伍、各级政府的帮扶解困人员迅速住镇入村,了解受灾情况,为生活困难的人员发放粮食、生活用品,解决生活急需,为墙倒屋坍农户出资修建楼房,为被冲垮的数十座大小桥梁,统一摸底排查,重新合理设置,迅速施工重建。
很快各种施工机械进入现场,修便道、灌注桥墩、架设桥梁,不足一年时间,数十座大小桥梁一一建成通车。乡亲们说:“要是在国民党时期,如遇上这么大的水灾,真不知要饿死多少人,贫穷多少年。国家富强了,人民就是幸福,眨眼之间新楼房、新桥梁举目可见。”
如今,我们家乡的乡镇公路是全市最为宽阔美观的乡镇公路之一,我们的乡村桥梁则仍然是全市乡村桥梁最多的。
校对:心系远山
责任编辑: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