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多阆风,数人未知刘公作台铭
阆风寺大雄宝殿
宋,刘倓《阆风台铭》: “山欲其秀,以川为耀。川欲其媚,以山为貌。此山之土,岱衡并造。呈献万状,包括众妙。伊昔隐居,栖神乐道。褒德扬芳,载于真浩。天门浩荡,双阙缥缈。里曰阆风,岙曰蓬岛。十洲三岛。可望而曜。四明百粤,可览而小。于休我祖,采药误到。福地藏春,桃花夹道。至于宋村舍既立,幽趣乃讨。嗟尔后人,念予勤教。污一拳石,是为不好。折一草木,是为不孝。睹此遗规,奉为至宝。”
刘倓
(1152--1215)
刘倓自号阆风居士,人称刘阆风,西店里(现作礼)村人,南宋宁海名士,历代县志均有记载。
少时,宁海街头有“阆风轩”,不解其意,只觉得高冷、飘逸。稍长,偶尔读到“无诗莫入阆风里”,平添几分神秘。
几年前,拜读阆风先生诗文和生平,满满的都是崇拜和敬畏。
阆风寺内佛像
然而对于二位阆风先生,特别是刘阆风,很多人却知之甚少,这是为何?明代大儒方孝孺先生的《刘樗园先生文集序》中我们找到答案。他写道“先生所尊善者,惟同邑阆风舒公……阆风南山与先生皆自谓宋遗人,不屑仕,故文行虽高而不大彰著于世。使而知之者,惟邑人而已。”随着年代更替,邑人知道的也不多了,留下诸多诗文的舒阆风尚且如此,早于先生几十年的刘阆风知名度也就可想而知。
阆风寺天王殿
二十多年前出土的墓碑及墓志铭,是宁海现存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碑文是刘倓的弟弟刘炔撰写的,生平概况叙述的详尽真实。
刘倓墓志铭
刘倓(1152--1215)自号阆风居士,人称刘阆风,西店里(现作礼)村人,南宋宁海名士,历代县志均有记载。先生一心求真学,不为科举而做学问,深得“淳熙四先生”之一的沈焕一先生的赏识,欣然收于其门下。此后,先生学识大有长进,并结识了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鼻祖陆九渊,称“此兄所论极切近”,可见先生学识非凡。但先生多次参加科举不第,直到他弟弟刘炔考中进士,他才以特奏名(宋代的一种规定,多次不中者,可上奏,特赐本科出身。)朝廷授迪功郎,任黄陂薄,还未到任,知州孙礿知道先生才学过人,邀他主持州学。
刘倓像
先生在黄陂任上,应付蝗灾,与民共度饥荒,更是完备了州学规模,把州学二程祠内程颢、程颐的立像改为坐像,修葺书舍数十间,使州学焕然一新。
墓志铭局部
可惜此时,先生已疾病缠身,但“吟赏登眺,殆无虚日”;“林泉逸兴,终始不渝”,遍访名山秀水,可知先生虽然有从政之心,其隐逸之心也是早已有之。
此后先生弃仕返里,隐居在里村西南方向的天门山上,山上有香岩、古井、钩台、柏竹岗,相传著名道家陶弘景和张少霞曾在此修行炼丹。
又因羡慕东坡先生的风致,刘先生把书屋命名为“雪斋”,在此读书作诗,迎客共吟,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真是吴山高、越水清,竹里茅茨路萦纡,隐居寺,隐居山,刘公文章栖其间。
偶日,先生联想到此山与传说中的阆风山极其相似,阆风乃昆仑之巅,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遂把此山改为阆风山,所居之所称作阆风台,雪斋亦称阆风吟室,又把自己改名号为“阆风居士”。
阆风寺赑屓
先生藏书万卷,著述颇多,晚年对《易经》有心得,编成《易经自义》,对《诗经》和《论语》作注释,《老子》和《杜诗》增释,把自己的诗文编撰在《阆风集》里,可惜遭遇宋末连年兵祸,散落遗失,如今存世的已不多了。
不过,先生为后世留下更多的是精神和风范。最著名的追随者舒岳祥,也称阆风先生,也有《阆风集》,《四库全书》收录了其800多首诗文。二位阆风先生开创了浙东诗歌之源,阆风作为诗文之乡的代名词,俨然成了宁海人的精神之托。一时间,阆风里、阆风台、阆风轩、阆风庵、阆风桥、阆风阁和阆风先生遍及故里,名扬四方。
刘倓墓
拜谒先生墓,探寻古碑文,与先生塑像四目相对,不觉肃然起敬。隐居求志,本不计较东华尘土北窗风,茅屋数间,无事无事,石上坐看云起,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想这正是先生超凡脱俗的隐逸境界。
! 乡土信息
二十多年前出土的墓志铭,
是宁海现存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
现在却是常年倚在墙下,
任凭风吹雨打日头晒,
试问我们该怎样去保护?
阆风庵半拉子工程,
该怎样去清理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