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万卷系天下——《论语》悟读【474】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论语》第十九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优裕从容,有余力)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悟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对联,至今依然挂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旧址。
对联强调了读书与参政的完美结合。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史上有着太多的误解和曲解,批评者多以此言批评儒学一味强调读书为当官的功利目的。必须指出的是,大多读者多为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
仕,从政;优,优裕从容;学,是指学习诗书礼乐、先王之道。学而优,是通过学习诗书礼乐,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广阔,良知变得更清明,仁爱变得更厚重。
子夏此言的核心思想是,读书人须把“个人修养和服务社会”有机统一,须把务虚与务实结合。这恰好也迎合儒家的两种修为,一曰仕,二曰学。仕,是通过政治来引领百姓向道;学,是通过民间的教育来引领百姓向道。
“学而优则仕”,乃是子夏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发出的肺腑之言。子夏与夫子一样心怀天下,情系苍生;天下人之苦,子夏感同身受,他不愿旁观,心思有为。于是,有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崇高理想。子夏本是性格偏狭之人,后来心量变得极其宽广,也是学习的结果。
本章涉及到一个人生境界的话题。《孔子家语》按人品高低把人依次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类。所谓庸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他,随波逐流;所谓士人,虽不通达却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则,然往往活在自我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谓君子,明智通达,自强不息,不诱于誉,不怨于谤,率道直行;所谓贤人,德合法度,行合规范,乐善好施,心怀大众,普济天下;所谓圣人,德侔天地,变通无方,穷究万事,“明立日月,化行若神”。
对于人生之境界,宋代张商英在《素书序》中进一步总结道,“离有离无之谓道,无而有之谓贤,有而无之谓圣,非有非无之谓神”。
人的一生,应该是追求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一生。夫子的身上,既有凡人的一面,更有圣人的一面,他是即凡而圣,超凡入圣。
生命不息,修养不已。须知,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