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言俊语: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三大政策因素

浩言俊语: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三大政策因素

谭浩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0.7%,但民间投资增速只有5.7%,落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相当于拦腰斩跌。

相反,从历年数据来看,2013~2015年的36个月里,民间投资增速一直都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2013年增速更是高达23.1%。但进入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与全社会投资开始分道扬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民间投资增速却一路下滑,从2015年同期的13.6%急速跌落至5.7%,比腰斩一半还多。对此,国务院也派出专项调查组,对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问题展开调查。

我们说,民间投资是经济的风向标。特别是民间资本对制造业的投资,更被认为是经济景气度和对市场预期认可度的重要标志。因此,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央一直十分关注民间资本的态度,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民间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也正是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民间投资才从2013年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再度以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速度增长。

那么,今年以来出现的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减缓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为什么会突然增速放缓呢?笔者认为,政策因素或是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亦即在现行政策的影响下,民间资本再度出现了等待观望和惜投现象。

楼市政策放松,无疑是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自去年以来,为了稳增长和去库存,楼市政策被迅速放松了,不仅绝大多数城市退出了限购,而且房贷政策也全面放开,甚至在对不规范行为的监管方面也明显松懈,以至于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反弹。如深圳的房价涨幅超过了50%,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房价也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上涨,迫使这些地区不得不出台相关的调控政策。

房价上涨,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暴利又回来了。有了暴利,资本就不可避免地会再度流向房地产市场。深圳等地房产中介、互联网企业等都在从事首付贷,说到底,就是看中了房地产市新的暴利。而资本流向房地产市场,自然就会撤离其他领域,特别是制造业,又会被民间资本边缘化,被民间资本抛弃。去年年底以来民间投资增长乏力,与楼市政策过于宽松,民间资本再度流向房地产市场不无关系。

债转股政策的再度实施,对民间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说上世纪90年代的债转股政策,对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减轻企业负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因此摆脱了困境,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不要忘了,那次的债转股政策能够发挥作用,与当时市场供求关系比较平衡、供仍小于求,以及此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有关。也就是说,通过债转股,企业负担减轻的同时,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做支撑,企业能够很快缓过气来。更重要的,当时的民营企业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而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供求关系不同了,供过于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已经占据绝对地位,大中型企业中民营企业也与国有企业不分上下。而债转股政策,更多的是向国有企业倾斜,为国有企业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对民间投资者产生不利的心理影响,影响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尤其是实体产业投资热情。

垄断领域开放力度不大,让民间投资者难以看到政府的诚意。虽然管理层一再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垄断领域开放力度,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垄断领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似乎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从大的方面来看,能源、铁路、航空、通信等垄断领域,仍然由国有牢牢控制着,没有给民间资本多大的进入空间。即便开放,也大多是风险比较大、效益比较差、投入比较多的领域,民间资本兴趣不大。好的领域,要么被国有控制,要么进入的门槛很高。自然,民间资本就仍然面临没有出路的现象了,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也就很好理解了。

从小的方面来看,在提出PPP等吸引民间资本的政策措施以来,虽然各地都推出了大量的PPP项目,国家层面也公告了许多PPP项目,但是,成功率却相当低。更多情况下,所谓的PPP,仍然是国有资本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民间资本大多在观望。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政治风险,不大愿意与民间资本合作。即便合作,也把回报率放得很低,防止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所以,民间资本也就没有多少可供选择的余地,增速下滑,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正因为这些政策方面的制度制约和政策障碍,才使得民间资本愿意出手的很少。久而久之,也就直接反映到投资上来,反映到投资增速中去,形成增速放缓的现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