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CPI和PPI的冷与热
【原创】
6月CPI和PPI的冷与热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2018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9%;P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4.7%。
透过数据不难看出,虽然CPI同比增幅略有扩大,但是,仍然是温和上涨态势,并没有出现明显上涨的迹象。PPI则继续保持比较强势的上涨态势,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6个百分点,且没有收缩的感觉。
一个温和,一个强势,意味着什么呢?将对经济运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后认为,CPI是“冷”中带热,PPI是“热”中有冷。CPI的“冷”,具有一定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重视,PPI的“热”,也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先来说说CPI的“冷”。所谓“冷”,就是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低位徘徊以后,CPI仍然运行在“1”通道,尤其是PPI已经连续很长时间高速运行的情况下,也没有能够对CPI产生传导作用。显然,消费市场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不可否认,在投资、出口都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的大背景下,消费确实扮演了拉动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在过去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中,是很少见的。但是,由于投资和出口面临的矛盾与阻力很大,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被不断压缩。所以,迫切需要消费来充当救援部队的作用。不仅要救援,而且要在以后的作战中充当主力部队。所以,通过CPI来看,主力部队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仍然需要做积极的努力和准备。
从CPI的反应来看,没有能够温和地上涨,而是稳稳地站在“1”字路上,说明消费市场仍然处于稳定平和状态,没有能够实现由稳转旺的变化,导致CPI仍然比较“冷”。一方面,说明消费者的消费动力尚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最终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影响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型经济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还需要时间去打磨,需要消费者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困难的局面,尤其是成本上升、负担较重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大减负力度,降低企业成本,改善下游企业的发展环境和经营状况。只有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变了,供需矛盾缓解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型经济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所以,CPI“冷”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比较尖锐的。
相反,从CPI的结构来看,蔬菜、水果等价格起伏较大,波动的热度偏高,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因为,频繁的波动,幅度较大的波动,不仅会给消费市场带来不利影响,对生产的影响也会很大,从而造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动不畅,市场的稳定性不好。所以,“冷”中带热,对CPI的温和上涨也是不利的。尤其是房价,仍然处于较热状态,更是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从PPI的运行来看,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幅度,说明经济仍然是处于比较“热”的状态,而不会出现通缩现象。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热”的重点仍然是以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上游产品为主,是这些上游产品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火热、效益的改善、经济增长率的稳定,那么,对下游企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因为,上游产品的“热”,只有与市场、与需求的“热”同步,才能让这样的“热”发挥出最佳效用,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很显然,PPI的“热”,并没有能够有效传导到CPI上,没有能够对下游行业、下游企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是无形中加大了下游企业的运行成本。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对下游企业的发展是显然是不利的,也是会影响下游企业尽快走出困难状态的。
PPI反映出来的情况,应当说比CPI更为严重。毕竟,经济要复苏,就必须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复苏,其中,中小企业是关键。恰恰是,PPI反映出来的下游企业运行不佳的现象,大多是中小企业、实体企业。这也进一步说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甚至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迹象。PPI维持高位增长,关键还是上游企业和产品。如果只维持上游企业和产品的“繁荣”,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共同繁荣。下游企业偏“冷”的问题,必须解决,必须从政策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