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交流有学问
与孩子交流有学问
与孩子交流,是每位家长必须有的事。
有的交流效果好,孩子不仅能听进去,还能落实得好,而有的交流效果不好甚至是反效果,孩子不仅听不进去,甚至会“敌对”,为什么呢?这就是交流的学问!
什么是交流?
交流就是信息互换、信息解读和信息反映的过程。这个信息除包括语言信息外,还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信息。
对交流的错误认知
认为交流只是单一的语言信息互换,是对交流的狭义理解,是错误的。
对交流的错误使用
只善于使用语言交流,不善于使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形式的交流(比如,交流时心不在焉),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反效果,是对交流的错误使用。
解析交流
人与人的交流,语言交流只是一个方面,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都是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交流是意识层面的处理,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方式的交流往往是潜意识在处理,人们的潜意识对这些信息是非常敏感的。而这些潜意识处理的信息对信息的解读和应用至关重要。只重视意识层面的语言的作用,而忽略潜意识层面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的作用是我们常犯而不自知的大错误。
在语言交流的同时,目光接触的瞬间,潜意识也在关注和解读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方面的信息,如果解读到的信息是尊重、友好的,那么双方就会产生很好的链接,如果解读到的信息是不尊重、不友好甚至是侮辱,他就会反感、厌恶甚至是敌视,那么交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反效果。
举一个反效果的例子:女儿和看手机的妈妈讲话,妈妈一边听着,一边时不时地回答着:噢,嗯,好,噢,嗯,好......但女儿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对妈妈嚷嚷道:妈妈,你能听我说吗?妈妈说:我一直在听啊,你没听见我一直有回答吗?虽然妈妈听到了,也在回答,但是妈妈没有和孩子有效沟通,女儿为妈妈对自己的无视感到愤怒,所以,女孩会不断地提醒妈妈:“听我说”!并且把声音越提越高,用音量来吸引妈妈的关注。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妈妈在于女儿交流时心不在焉,没有应用好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潜意识方面的信息,使女儿感觉到自己被忽视,产生了抗拒和反感。
温馨提示:家长在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利用好语言交流,还要学会利用好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音等形式的交流,同时要警惕无效交流和交流的反效果。
——春华家庭教育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