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活出“攻击性”的人,活得都很累
攻击性让很多人都惧怕,因为惧怕而压抑或否认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为自己的攻击幻想而内疚自责。
殊不知,攻击性不仅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还是奋斗与成就的驱动力。
01
你活得累,因为你缺少攻击性
不知道大家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人。
只要有事求他,他一般都不会拒绝,即使有时候自己有事真的忙不过来。
其实,很多事情他本可以拒绝的,但是他偏偏要做个老好人,没有拒绝的攻击性,于是既麻烦自己又耽误别人。
其实有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不懂得拒绝,最后总在生活学习上吃尽苦头,最后还要招人抱怨。
我们每个人的首要任务就是:
尊重自己的感受,先把自己照顾好,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有边界感。
也只有这样,别人才能更好地尊重我们。
01
你活得累,因为你缺少攻击性
什么是“攻击性”?
我们知道,谁都不好惹,包括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攻击性。
攻击性,不是很多人误解的骂人、爆粗口。
而是敢于为自己发声、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敢于拒绝、敢于表达、敢于创造、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特立独行,即敢于做自己。
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见'老好人',感觉他们从不发脾气,但那是真实的他们吗?
当然不是,因为谁都有攻击性,不可能事事都按照外在的要求去做。
他们一样会有愤怒,只是没有表达出来,甚至他们都觉知不到。
就像那些讨好型的人,他们忘记了为自己考虑,只想着自己付出。
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只是讨来的好,并不是真正的好,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好。
因为习惯讨好的人,是没有自我、没有原则、没有界限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也没人愿意和这样的人建立深度关系。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就是讨好型的人。
小时候为了讨好父亲,习惯做鬼脸,结果落下后遗症,一紧张就会做鬼脸,导致自己很多场合尴尬不已。
长大工作后,不敢为自己利益争辩,委曲求全,失去工作。
恋爱后,更是没有自我,爱得卑微,最后过完了自己无聊的一生。
02
人的攻击性其实与生俱来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力,是本能的一部分,无法被消除。
生活中你所看到的那些没有攻击性的人,很可能是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
攻击性是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对应的是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所成就的人,身上都散发着或多或少的攻击性。
毛主席的名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将内心对于攻击的强烈兴趣表达的淋漓尽致。
呈现政客内心世界的美剧《纸牌屋》近年来颇受关注,其中有很多经典台词。
比如:
“只有一条规矩,成为狩猎者,或成为猎物”
“对于爬到食物链顶端的我们而言,决不能心慈手软。”
“我们的世界只有一条规则:弱肉强食”
等深刻的呈现出了政坛厉害人物内心巨大的攻击驱力。
除了上述例子,具有攻击性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常见。
外表看起来完全不具攻击性的男人,比较缺乏男性的魅力和力量,通常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而外表看来完全不具攻击性的女人,则是忍让温和却又单一无趣的,她们很难在家庭和工作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03
活出攻击性,你才算真正为自己活
我们要为自己而活,就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就必须活出攻击性!
当然,活出自己,并不代表我们要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的人。
而是在任何时候,处于任何关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
很多人都担心人情世故,考虑交际关系:
“会不会得罪人”
“会不会显得我不够意思”
“会不会让他不开心”
……
其实大部分人往往忽略了重要一点,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一次拒绝而变质。
那些舍得让你为难的人,本身就不会成为你的朋友,他们也不值得你在意!
没有攻击性的人,就是一块没有磁性的木头,不会被其他人所排斥,当然也不会吸引其他人。
武志红说: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就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因为做好人太累,而做一个真实的人才自在且充满活力。”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只有你让别人觉得你不好惹的时候,你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最后的话:
很多成功人士都将自己内心的攻击驱力转变为促进职业发展和成就的驱动力,这就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男性在竞技运动中体验竞争,争夺和比拼也是在以一种转换了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攻击驱力。
总之,攻击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否认,压抑,和拒绝。
释放攻击并不危险,危险的是没有给它找到所适合的道路。
让我们拥抱内心的攻击,并让其成为一种健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