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过桥之后,列强给他们的屈辱,远大于日军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按照进入租界之后谢晋元在被困在孤军营营地里接受采访时的说法,他们在四行仓库粮食、弹药和饮用水储备充足,足够他们坚持战斗三年之用。他们之所以退出四行仓库,并不是因为他们支持不下去了,而是为了避免累及租界的安全,所以才最终选择奉命放弃战斗,撤离四行仓库,进入租界。也就是说,他们在四行仓库继续战斗没有任何问题。
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说,四行仓库在苏州河以北,西藏路以西,而苏州河以南和西藏路以东都是租界,所以日军是无法从这个方向进攻的,进攻只能从北边和西边发起。所以四行仓库守军在通过西藏路桥撤退进入租界的时候,日军同样也只能从这两个方向攻击,但因为西边有四行仓库阻挡射界,所以也不能从西边封锁桥面,如果封锁,只能从西藏路北边的高处进行。
按照当事人的回忆,尤其是当时的88师参谋处长张柏亭,也就是片中黄晓明扮演的特派员的回忆,撤退是租界当局要求的,因为租界认为四行仓库的战斗已经没有意义,无助于改变整个战局,而且会对租界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要求守军撤离。具体负责办理交涉相关事宜的是88师副师长以及当时的上海市长俞鸿钧,他们与租界当局以及英军司令斯马特来将军进行了交涉。
淞沪会战本身就是在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之后已经开始全面侵华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希望在淞沪战场上打起来,引起国际关注,并争取英美等欧洲列强进行调停,迫使日军停战,恢复到战前的态势。因为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就是这样结束的,在淞沪会战之前,国军不能在上海驻扎,而作为侵略者一方的日军却可以,就是那次调停的结果。委员长这次就是打的这个算盘。
在淞沪会战投入七十万兵力的情况下,国军最终仍然被日军击败,不得不退过苏州河,准备向西撤退,这时候委员长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对列强的这种幻想,所以他才下令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在闸北坚守,以利在调停的时候可以证明中国并未完全放弃闸北,以避免日本以中国军队完全撤离闸北而将闸北也变成日本租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淞沪会战本身就是表演性的战争,四行仓库战斗就更是如此了。
但委员长没想到的是,他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没有等来国际调停和干预,等来的却是租界当局的抗议,要求国军撤离四行仓库。为了达到目的,租界甚至通过妇女组织找到了委员长夫人,给委员长吹枕头风。迫于各种压力,委员长最后不得不同意了租界的这一要求,下令四行仓库守军结束战斗,撤离四行仓库。但委员长认为,撤退的理由是四行仓库战斗已经达到了目的,引起了国际关注。
实际上,这时候委员长仍然把结束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上。之前1932年,中国曾向国际联盟申诉日本侵略中国,国际联盟派李顿调查团调查了一段时间,做出的结论确实也是日本侵略了中国,并要求日本退出东北,恢复九一八事变之前的状态,但日本并未这样做,反而直接宣布退出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也无可奈何。这时候委员长又把希望寄托在九国公约会议上。
这倒不是说委员长真的天真无邪到了指望英美能够为中国主持公道,而是他认为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方面改变之前九国公约达成的列强在华势力均衡的格局,因为这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一部分,如果列强坐视不管,那么日本坐大之后,必然会伤害到列强在华的商业利益。但委员长这时候又低估了列强维持东亚国际秩序的决心,在日本已经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再要日本吐出来,那就比较难了。
最终委员长期待的国际干预也没有出现,只有德国一度进行了调停,但因为日本和委员长的要价差距太大,也没有谈拢。而在四行仓库战斗结束的时候,九月公约会议尚未召开,所以委员长仍然抱有一线希望,为了顾及友邦人士,就下令四行仓库守军撤离,经租界回归本部。结果因为沟通问题,导致守军进入租界之后就成了事实上的战俘,在租界被圈禁的日子更加屈辱和憋屈,比电影中过桥的伤亡大多了。
总而言之,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