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农三、四毛钱一斤的西瓜卖不出去,消费者却吃不起,谁在撒谎?
瓜农三、四毛钱一斤的西瓜卖不出去,
消费者却吃不起,谁在撒谎?
看看网上发布的消息发现,一些地方的瓜农,西瓜三、四毛钱一斤还卖出去,甚至不少都烂在地里。到地消费者这里,少则一元五、两元一斤,取个好名、挂个优质西瓜名称的,则三元、四元一斤,很多消费者大呼吃不起。网友直呼,这是真的吗?到底谁在撒谎?
应当说,谁也没有撒谎,一切都是真的。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产地价贱、销地价贵的现象,是经常的。水果如此,蔬菜也如此,其他一些家电产品都存在类似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为什么说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产地的情况销地不清楚,销地的情况产地不清楚。尤其是产地的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只能根据上一年的市场销售和价格情况,很是盲目。表现在瓜果上,农民种的瓜果,城市商贩不了解。城市商贩需要的瓜果,农民不知道。如果双方信息对称,能够互通有无,特别是在种植、销售方面能够相互配合,这种产地价贱,甚至大量坏掉、烂掉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销地价贵、供不应求,且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能解决。所以,要解决瓜农三、四毛钱一斤都无法将西瓜卖出去、消费者一、两元吃不到西瓜的问题,就必须加大信息发布和交流力度,使产销双方能够保持信息畅通。
其二是运输成本高。按理,经销商、超市、商贩等,信息也是比较多的,对产地也有一定了解,为什么不组织力量到产地收购和采购呢,如果联系几名产地的农民,就可以让他们通过某固定价格帮助收购,经销商和商贩等只要出车去拉就行,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与目前的运输成本太高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像西瓜这样的产品,原本就是运输过程中消耗比较大的产品,且存放时间和新鲜度都有一定要求,是不能摆放时间太长的,需要及时销售出去,因此,商贩等需要尽可能缩短运送时间。但是,要缩短运送时间,就不能走普通公路,而要走高速公路。走高速公路,就要缴纳高速公路费。如此一来,每车西瓜的成本也就提高很多。如果再有些坏的什么的,西瓜的价格就必须卖高一点。到了销地,价格就不可能便宜了,消费者也就只能吃高价瓜了。如何降低运输成本,是解决产地与销地之间矛盾,最大限度减少瓜农损失、减轻销地居民吃瓜负担不可忽视的方面。
第三是关心力度小。无论是产地农民,还是销地居民,都是政府需要关注的对象。瓜果、蔬菜等,都应当在生产、销售、价格等方面关心和保护。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等方面了,很少有关注农民生产、居民生活的。如果真正关心农民,就该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同时,连接城市居民米袋子、菜篮子,包括瓜果等,都能将双方的距离拉近。正是这方面的缺位,才导致产销之间大脱节,最终形成产地价贱、销地价贵的问题。要想化解这一矛盾,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作为,必须把重点向农民下沉,向居民下沉,而不是都去做所谓的“高大上”工作,脱离实际,不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