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梅江的水运业和松口“火船码头”

梅江的水运业和松口“火船码头”


梁德新

  2005年5月24日晚,中央电视四台“走遍中国·梅州专辑”镜头中的松口“上坝头大街”和“火船码头”,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松口镇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松口沿江店铺一角

  公路还没有普及之前,在闽粤赣边区的传统商道上,活跃着众多的挑脚夫、排工、船工与搬运工等“苦力工”。水陆货运主要依赖木船、竹筏和人力肩挑。民国时期整个梅江航道,木船有近2000艘,汽轮有70艘(《梅县志》,1992年版,第462页)。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民国初年每日停靠民船多达五百条,货运码头20多个。

  停泊在松口港的船只

  松口火船码头和松江大酒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捷安”号汽轮始行梅江从潮州到达松口港,那时称机动船为“火船”(船上的蒸汽机用木炭作燃料)。解放前梅江河上虽然有客轮航行,但是没有固定的船班。解放前来往的人多,乘坐火船的人少,乘坐篷船、驳艇(无机器的木船)的人多。篷船、驳艇是以装载货物为主兼载零星乘客,要等上好几天装满货才开航,故乘客要问好停靠在港口船只那艘最快起航。解放初期,松口港有了松口—潮州,松口—梅县,松口—茶阳(原大埔县城)固定航班。而今公路发达,水运业衰退,现在停靠在松口港的船只大部分是运水泥的货船。

  据笔者调查,上坝头大街是由松口大黄村的廖访珠先生建造的。

  廖南屏是廖访珠先生父亲。南屏先生是廖氏家族第一代出南洋开拓创业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穷苦佃农,住在大黄村的偏僻山沟“黄蚊畲”。他自小天资聪颖,念过几年老书,他从师学医,后在村中行医。中年时在松口镇开设“广和堂”药铺,为民治病济世。他出身穷苦家庭而怜惜贫苦人家,经常赠医赐药。后来将松口产业卖掉,到印尼巴城仍开设“广和堂”药铺,继续行医。廖访珠先生继承和发扬了父亲的高尚医德,除在“广和堂”行医济世外,还在巴城成立“义和”商号,增加商行从事各种贸易。经过父子的多年努力,他经营的“义和”商号生意十分兴隆,在印尼置办了很多产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廖访珠投资家乡建设,回松口办实业。松口镇的“上坝头”原来是个养猪寮和种芭蕉、竹子的荒坝。廖访珠在这里建了三十多间店宇的一条街;建造了唯一能停泊“火船”的码头。此码头是韩江水运出海的港口,旧时梅州各县出南洋的华侨都是从这个码头上小轮船的,是粤东各县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这条街有众多雄伟的建筑群,也是当时松口镇最繁华、热闹的街市。1950年前松江旅社是梅州市最大的一间旅店。

  建于清朝中期的古街道

  建于民国年间的街道

  现在松口镇的商业区已在新区开发,上坝头大街已失去昔日的繁华。这些钢筋水泥建造的旧店铺已成为历史文物。因为上坝头大街还保持了20世纪30年代文化气息,这条街道成为电视台、电影厂常来拍摄外景的最佳景点,也是外地旅游者来松口游览的必游之处。

  (本文摘自2019年出版梁德新編著的《松囗民俗文化风情》写作资料由松口健民医院陈大光医生和廖南屏先生的后裔提供和查阅有关地方历史资料)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梁德新 卢荣斋║梅县农历“四月八”习俗

梁德新║回忆牧牛的日子

梁德新║韩素音《目的地重庆》一书的写作过程

梁德新║客家吹笛人

饶熙龙、梁德新║“余狗古”成为翰林的老师

梁德新║旧时的鸡公车

梁德新║自行车

梁德新║一个与中国“大人物”有交往的家庭

梁德新║重庆北碚澄江梁氏考察

梁德新、黄水泉║义盗夏阿陋的故事

梁德新、吴世育║南汉王朝与梅县松口的史迹

梁德新、黄水泉║漫话老梅城

梁德新║“文魁塔”与仙口村的人文

梁德新║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梁德新║百年前的侨乡梅县松口镇为何远近闻名?

梁德新║活跃在家乡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梁德新、李淼达║石窟河上的潮盐运输

作者简介

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年幼时因诸多原因而生活艰辛坎坷。老三届的中学生,曾参加学生大串联活动。1968年离开学校后,当过农民、村榨糖厂工人,学修家用电器、学修钟表,在福建等地流浪做工。知识和机遇攺变了命运,参加高考后终于圆了读书梦,读了师范中专在小学任教,读了大学后在中学任教。对文学情有独钟,喜欢看书写作是业余自由撰稿人,在国内的二十余家刊物发表文章约千篇(含网站);编著有《客家乡情》《客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等书8本。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1998年吸收为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在职其间兼职及短期借调文化部门。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受地方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影响,对地方文化和客家文化有兴趣。先后聘为梅州市《客家人》《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梅州市华侨历史学会顾冋、《梅州侨乡月报》特约撰稿人。2009年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14年聘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邀请参加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学术研讨会、西安客家学研讨会、赣州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宁化石壁客家论坛等学术研讨会,有学术论文在在华南理工大家客家研究所、嘉应学院、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学院)等刊物发表。

(0)

相关推荐

  • 码头文化雕塑,了解重庆的码头文化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绵延近百公里,重庆有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水运便利,重庆的码头文化因此逐渐兴起.自古以来,重庆就因处于两江相汇,而水域通达,从朝天门码头到新建的寸滩集装箱码 ...

  • 梁德新‖​麦姓人——梅江流域的水上人家

    麦姓人--梅江流域的水上人家 文/梁德新  梅县松口麦姓人家的生活习俗,别具一格. 1949年之前,麦家渔民都是以船为家.之所以如此,当地有一种说法,麦姓人是外来族群,当地人以"麦子麦子,落 ...

  • 走进安徽歙县渔梁古镇

    渔梁古镇在安徽省歙县东南2公里处,处于练江的下水口(相对于歙县)古称"梁下".渔梁镇早先是歙县在练江上的码头,往来集散,生意兴隆,歙县的物资,从这里由练江上码头直下,经深渡港进入新 ...

  • 廖是添II有一条叫梅江的河流【客都原创】

    有一条叫梅江的河流 文/廖是添 一条叫梅江的河流, 发源于岭南红土地上的七星岽, 穿行于客家话丛生的山区林地, 最先融进南北琴江汉子的铿锵, 宁江儿女的精明,畲江风土的 淳厚.激情澎湃,浩浩汤汤, 奔 ...

  • 遂川旧事之——顺流而下

    顺流而下                                     刘述涛 从南风面的岩石中慢慢渗出,顺着右溪水,流进遂川江,汇聚到赣江,再流经万安,趟过泰和,到了吉安,短暂停留,然后一 ...

  • 松口古镇

    松口古镇2019.11 离开云水谣,我们又直奔松口古镇,这也是网上临时发现的景点.网上说:梅州的松口古镇与汕头的澄海.顺德杏坛和南雄珠玑被称为岭南四大古镇,然而只有松口古镇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过去的样 ...

  • 安徽渔梁坝被誉为“江南都江堰”

    若是去安徽歙县旅游,有一个地方必去,那就是被人赞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渔梁坝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 ...

  • 梁德新II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松口古镇 文/梁德新 松口是个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松口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历史上大小战事繁多,境内至今还留下战 ...

  • 梁德新‖神奇梅教村,名人母亲的故乡

    神奇梅教村,名人母亲的故乡 梁德新/整理 前泰国总理他信到其母亲曾经居住过的故居广东梅县松口镇梅教村寻根问祖,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网站都作了报道,使梅教村一时成为众人关汀的焦点.这重新唤起人们关于 ...

  • 梁德新‖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略谈中国的老人教育 梁德新 辑录 "老年学"是研究人的寿命和人的老龄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老年学的渊源久远,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炼丹术对人的长寿研究.西方古代许多医学家如希腊的希波格 ...

  • 梁德新‖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回忆我看"禁书"的经历 文/梁德新 1966年秋至1968年秋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初期.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破四旧,揪斗资产阶级当权派,红卫兵大串联,有些地方还发生武斗,全国乱哄哄 ...

  • 梁德新‖山村学校二三事

    山村学校二三事 文/梁德新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岩头村小学只有一.二年级十多个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约2公里的下早小学读书.那时学校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姓钟是二十余岁的上 ...

  • 梁德新║老人有事做日子快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2亿多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大国.现在的老人有如下现象,他们在家除了看书.看报.看电视外,似乎与社会半隔离,产生了失落感和孤独感.有的老人住在家里,深居简出,生活单调 ...

  • 梁德新║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回忆我到人才市场应聘的事 梁德新 我人生的历程中做过诸多职业.我曾到广州的人才市场应由聘. 2009年7月,我从学校退休.8月上旬我到深圳.广州的亲友家住了几天.有一天,我到广州天河书城的买书,10楼 ...

  • 梁德新║打工仔看理论书

    打工仔看理论书 梁德新 我有一个亲友在福建永安县林业局工作,他介绍我到永安县做工.1975年冬至1976年春,我在福建省永安县曹远公社岩头村做工.岩头村是个约三百人的山村,当时有50余个外地人做工,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