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武器四:不到万挺的哈奇开斯和麦德森的引进以及试图量产过程
#寻找真知派##国防科普##历史冷故事#
在前面三篇文章中,小编给大家介绍了捷克ZB26系列、比利时FN1930、瑞士启拉利、日式歪把子和拐把子,以及苏联DP、英国刘易斯等六大类轻机枪,这些武器在抗战时期装备相对较多,总量加起来有21万挺之多。
高射状态的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
而除此之外,做为万国武器博览会的民国,还装备了多种非主流的轻机枪。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两种装备数千挺的相对小众轻机枪:法国哈奇开斯1922和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
一、哈奇开斯轻机枪4500挺以上
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是法国货,它的性能中规中矩,要说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就是用15发弹排供弹,火力持续性较差。而相对来说,这种弹排省去了弹匣、弹盘等相对容易损坏的部件,也减轻了全枪重量,可以说是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的。
该枪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装备中国军队却很早。哈奇开斯1922早在1930年前就进入了中国,而且在东北军中大量使用,取得了相当多的好评。早在1929年的《制式兵器刍议》中就被定位制式轻机枪,一度准备装备全国。
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七旅曾经装备了半数进口捷克式轻机枪、半数哈奇开斯轻机枪。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进行对比试用,以选择出最优良的一种。
当时日军在第七旅北大营驻地的缴获品中,有24挺哈奇开斯轻机枪、25挺捷克式轻机枪,就反应出了这一情况。而在东北系洪中掌握兵工署后,对当时捷克式、启拉利、哈奇开斯、维克斯四种最新锐的轻机枪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实验,结果是哈奇开斯综合性能最好。
因此在后来的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中,就把哈奇开斯的最新款1931轻机枪做为了全国制式武器,而没有选择当时装备量更大的捷克式。从东北兵工系的这个判断来看,当时东北军和国府兵工署比较使用的结果,都是哈奇开斯要优于捷克式轻机枪。
不过在这以后,1932制式会议的结果并没有贯彻执行。而其后因为种种原因,东北兵工系失去了国府兵工署大权,也直接导致了哈奇开斯1931成为中国制式轻机枪的设想破产。
但是即便如此,云南的龙云依靠与法国殖民地越南接壤的地理优势,给滇军整体换装了法械。而国府中也有不少坚定的法系轻机枪支持者,他们主持进口了多批哈奇开斯轻机枪,用以装备部分嫡系部队,比如汤恩伯的89师中就有324挺之多。
要注意的是,当时的蒋军嫡系部队的武器弹药非常充足。以汤恩伯89师参加南口战役前为例:该师步枪子弹平均每支280发左右,轻机枪每挺4000发左右,重机枪每挺(包括高射机枪)近13000发,共拥有79步枪弹1 197 500发,79轻机枪弹1224 000发,79重机枪弹837 500发,79钢芯弹143200发,79曳光弹4 800发,信号枪弹4 127发,驳壳手枪弹76 700发,勃朗宁手枪弹4 400发,左轮手枪弹2 990发。
除信号枪弹外,该师装备各种子弹3491090发!而相比之下,八路军120师有各种子弹276955发,129师全师更是只有102518发子弹。同样是一个师,蒋军嫡系的子弹数量是八路军的35倍!这种武器弹药分配上的极度不均衡,其实是抗战时期的一大普遍现象,这也直接影响了很多精锐善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
截止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府从哈奇开斯公司一共购买了2600挺轻机枪,主要用于装备蒋军嫡系。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在法国的影响力较大,不能提交大批量的订单,该枪的大规模采购计划就此中断。不过要说当时的采购人员还是有办法的,他们又通过关系,私下从哈奇开斯公司订购了1400挺。最终,哈奇开斯公司通过第三国商行中转,在抗战中陆续运到了925挺。
除此之外在1938年的时候,由于桂系军队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中伤亡很大,蒋介石给的补充又远远少于消耗,李宗仁就私下动用关系,又从法国进口了500挺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
全部加起来的话,当时的中国一共进口了4520挺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该枪主要装备蒋军嫡系、桂军和滇军使用,其他部队使用较少。
二、麦德森机枪约4000挺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可是个老家伙,它于1890年设计,1902年研制成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轻机枪。该枪由于研制很早,因此缺点其实很多,具体的可以去看那个著名的外国佬测评麦德森机枪的视频,这里小编就不过多占用篇幅了。
这种机枪最大的问题,是不只是零件多,而是小零件特别多,在拆装过程中要借助专用工具。这无疑在维修保养时是相当困难的,也相对更容易出故障。虽然在原装进口的时候因为加工精密故障率很低,但是如果国内大规模生产的话,以当时的机加工水平,这无疑是会造成不少问题的。而这样的缺点,无疑是非常不适合于基层士兵素质不高的中国的。不过由于发明的早,该枪同样很早就进入了中国,不仅在清末的时候就开始装备,而且当时的广东兵工厂、开封兵工厂还曾经进行了仿制。
1909年,两广总督张人骏致陆军部电中说: 此项轻机炮系试仿丹国八米里口径,每尊大小机件149件(DP才65个零件),全用手工仿造,每月只能造二尊。每尊工料银502两。6月送轻机炮抵陆军部,于南苑试射。
日产10具,也就是年产约3600挺的机器只需30万两,可以说这种机枪制造起来并不费事,自产成本也相对低廉,可以说如果能早早量产并统一制式的话,也就没有日后的那么多事了。可惜事与愿违,不久以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进口机器量产麦德森的计划破产。其后在漫长的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更先进的后来者进入中国,麦德森由于产量有限,逐步沉寂了下来。
可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这种老枪突然又焕发了第二春,国府兵工署看上了它,要把它作为中国的制式机枪。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说起来这也是阴差阳错的结果,这其中首先有两个原因:
1.麦德森有三脚架,是轻重两用机枪。
麦德森其实是轻重两用机枪,它的浮动三脚枪架是个非常好的发明,让它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而且还是高平两用的!这在实际战场上,可是个很大的优势。国府当时主要就是看中了麦德森的这个高平两用的枪架,想得到一种重量远比马克沁轻的重机枪。
也就是说,国军1938年的麦德森采购计划,其实并不是准备用来当班用轻机枪,而是用来当重机枪用的。它的作战对象,是准备用来对抗日本的三年式、九二式重机枪用的。而比较来说,九二式的射速只是理论上比麦德森要快,真实的战斗射速是半斤八两的。
2.麦德森重量轻,机动性好。
麦德森哪怕是加上三脚架,也不过才20多公斤,只有九二式不到一半的重量,两个人就可以背着走,机动性远比九二式好的多,同样的可携带弹药量也大得多。它重量轻便于机动的特点,在大量装备有九二步兵炮和掷弹筒的日军面前,无疑是大大提高了生存性的。
可以说国军之所以选择麦德森重机枪,是因为实战中水冷式重机枪过重不方便转移,导致大量损失的教训的结果。
3.麦德森有32发弹匣,容弹量更大。
当时国军选择麦德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麦德森机枪弹匣容量更大。它的32发弹匣对于捷克式的20发,那可是有极大优势的。而如果在重机枪状态下,它的32发火力持续性虽然不如民二四式重机枪的250发弹链,但是和30发弹板的日军重机枪相比,那也是半斤八两的。
除此之外,麦德森也可以更换枪管,只是比起捷克式来要稍长一点时间。在真实的战场上,重机枪型的麦德森在持续战斗时间这方面,也是不弱于九二式重机枪的。
当然了,虽然说了种种优点,麦德森的本质也是一挺轻机枪。这拿三脚架麦德森去代替重机枪来用,也是纯属赶鸭子上架瞎凑合。不说别的,就7.92麦德森这仅有477毫米枪管,就是没法和枪管长度在721毫米的日式重机枪比射程和精度的。
而拥有602短管和675长管的捷克式,在看着自己那同样的软式三脚架大惑不解,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自己失宠的原因,那也是肯定的。
总之呢,国府兵工署的这个思路,咱也不好说,咱也不敢问。要知道捷克式、启拉利这些轻机枪,其实都有三脚架,也都是可以换用大容量弹匣的。相比之下,给已经有成熟生产经验的部分国产捷克式、启拉利加装三脚架、换用50发弹匣,无论如何比重建麦德森的新生产线要容易得多。国军的这次大换装,确实比较让人难以理解。
咱只知道,抗战打了好几年了,国府兵工署突然决定在成熟的捷克式轻机枪和民二四重机枪的体系之外,再引进麦德森机枪这个1902年的老人家。为此他们在1938年,就开始联系丹麦购买成品。而在购买了3300挺原装进口货以后,丹麦人就居然就爽快答应出售图纸模板,并直接转让全套生产技术!
这可真的是大大的良心啊,你看看隔壁的那个捷克式,仗着年轻貌美恃美行凶,买了5000挺只给了一套模板,前后都买了3万多挺了,得到的仍然是“下次大量采购就转让技术”。这不断撩人不停加彩礼就是不结婚的行为,彻底惹毛了国府兵工署。而这时候看到了麦德森这成熟大气干脆的转让协议以后,他们终于意识到了熟女的好处!然后这国府果断变卦,立刻决定上车前换新娘,改为正式迎娶麦德森。在达成转让协议后,兵工署以罕见的高效率,于1939年4月成立了兵工署第51工厂筹备处,在昆明建厂并订购了1000多台机器设备。
当年常凯申的国府啊,真的是不知说他什么好。仅就他的嫡系部队来说,先是喜欢瑞士启拉利、接着是追求比利时FN1930,然后又看上了法国哈奇开斯1922,这紧接着又相中了捷克ZB26这个1926年的十几岁小姑娘,被她迷得神魂颠倒直接是投入了巨资追求。可是海量资金砸下去,彩礼嫁妆送出去一批批,人家就是不扯证。这好不容易答应转让技术结婚了,这又婚内出轨,看上了麦德森这个1890年代设计的近五十岁高龄老人家!我说你这口味也太奇特了吧,你这已经不仅是“渣男”所能形容的了,你这是荤素不忌的“海王”啊。
说句不好听的,当年那个国府,就像是个兜里穷得叮当响的普通工薪一族,本来那几个钱省着花,还是能维持个温饱体面的。可是人家偏偏是个喜欢逛奢侈品店的小资,而且性格漂移不定,是这个也喜欢,那个也能看上,而且非常有收集癖,大概是要集齐七个葫芦娃救爷爷,什么都要买上一些。这战时非要更改机枪制式,你确定没问题吗?
好吧言归正传,这熟女嫁人就是干脆利落,3300挺的彩礼付过去,人家是立刻就扯证,立马签了转让生产协议。而且这丹麦人那可是很有商业信用的,国府大把的真金白银砸出去,丹麦上千部机器设备立刻运过来,人家马上就带着嫁妆来结婚了。
女方都这么主动了,男方自然也不能含糊。1939年4月,国府建立51工厂筹备处,先在昆明城外的留坝桥第20工厂附近,建立了临时制造工厂着手制造通用工具,接着又紧锣密鼓的准备新房,勘定了昆阳县海口之山冲为厂址,建筑起了山洞厂房准备接新娘入住。按照计划,工厂建起来后可以月产500挺麦德森机枪。国府这个十几年的老新郎,终于可以准备入洞房了!
估计这时候国府肠子都悔青了,白白给捷克式这个渣女耽误了几年!这要是1932年左右就订购3300麦德森扯证结婚,33年就能建起生产线,最迟34年就能稳定量产!这到了1939年,这国产量至少有3万!而且在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后还可以扩大规模,这时候娃儿都抱了好几个了!这十几岁年轻貌美的就是不靠谱,还是四十多的熟女好啊!
但是事与愿违,国府这熟女新娘的美梦也没做多久。最大的问题,是国府低估了日本人的凶狠,和战时运输大量机器设备的难度。在1940年6月,预定的全套生产麦德森的设备及图纸模板,在滇缅公路艰难的运输过程中,被日军炸毁于西南运输处的存放站,熟女新娘还没入洞房,就先在路上被日本人害死了。国府量产麦德森的计划,就此也就彻底破产。虽然51工厂比较倔强,在1941年时还是生产出了12挺麦德森机枪,但这种没有专用生产设备的测绘仿制,压根无法形成量产,除了对亡妻祭奠一下表表忠心,毫无现实意义。
于是最终该厂迫于无奈,只好回去撩捷克那个没良心的小妖精,继续生产已经熟悉的捷克式,并于当年制造了450挺,后于22工厂合并组建53工厂,开始了大规模测绘仿制捷克式。
概算下来,麦德森轻重两用机枪进口3300,拟仿制年6000。加上以前各厂仿制和装备的,总量大概在4000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