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50后,满满的回忆!
Click on the blue font above to follow 'Instrumentalists', so you can receive more great classical music every day for free. Classic old songs, folk songs, prairie songs, saxophone, violin, harmonica, dance and so on are Shared every day. Completely free subscription, please rest assured to pay attention.
在未来的某一天,走过世事沧桑,回忆过往,我们依然会想起。无意中翻看的老照片,像是推开封尘已久的大门,当尘埃再次扬起,我们是50后,满满的回忆!送给大家~
我们是50后(上)
我们是50后(下)
我出生在50年代末期,成长在鲁西南大平原上。回忆起我童年的吃穿住行,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难
吃
当时能吃饱肚子就是幸福,哪怕是地瓜干、高粱面。我记得六岁那年,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朋友为了让我陪他挖猪草,邀请我去他姥姥家,条件是有干粮吃,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来回走了12里路,吃了一块杂面饼子却感到很满足。
穿
当时对小孩来讲最富有诱惑力的一句话,就是过年给你做件新衣服,在那时不仅是没钱,既是有钱也买不到布,因为布票很少。有一年过年,母亲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袄,不知咋地,年三十在我偷偷玩火时穿在身上被烧了,让父亲打了个半死,似乎孩子还没有新棉袄值钱。
住
一家人往往都是挤在一个屋里,我家虽然房子多些,但兄弟也必须挤在一起住,其原因:一是分开睡需要多床被褥。二是还需要多点几盏煤油灯。当时煤油、火柴都是定量供购。一到晚上做作业,兄弟几个只能围在一张小方桌上,灯头点的不能太大。
行
现在人们愁的是到处没地方停车,那时人们愁的是看不到车,出行靠的是两条腿走路,乡亲们幽默的称之为“11”号。我家有辆自行车,比现在家有“宝马”、“奔驰”还稀罕,成了全村人的交通工具。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很幸运在很远的公路上看到了一辆小轿车,目送到无影无踪后,大人们便议论开了,有的说这是省里大官坐的,还有的说这种车两头都能开。现在才知道被忽悠了几十年。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