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木头人”王夫人,说她冷漠无情?那是因为没有读懂她!
人生如戏,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将扮演什么角色,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读红楼,很容易对王夫人产生憎恶感:作为母亲,太过严肃;作为舅母,太过生疏;作为主母,太过无情。
当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终于读到了真实的她,一位活得隐忍的女性,一位让母爱延伸的母亲,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
1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可以任性地做自己,比如王熙凤、林黛玉,哭哭笑笑都可以由着心情来;一类必须活成别人希望的样子,把自己真实的情感都隐藏起来,活成了标本,比如王夫人、薛宝钗。(关于宝钗的分析,可见拙文:漫话红楼:艳冠群芳薛宝钗,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天给王夫人分配的角色。
她是四大家庭中王家的嫡长女,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她人生的使命就是通过联姻,让家族更趋鼎盛。
王家是不让女孩读书的,但对于王夫人的教育,应该是遵循了主流社会对女孩的要求: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所谓贤良淑德,包括贞静、内敛,情绪不外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端着”。遍览两府,王夫人是唯一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夫人,儒家制度对夫人的要求,她都做到了。
贾母说她是“木头人”,表面看是指责,其实是赞许,是对她“称职”的赞许。社会主流对夫人的要求,不就是木头人吗?
这才符合她的人设——贾政的夫人。这两口子,就是当时的模范夫妻,一言一行都不逾矩,永远政治正确。
这不是王夫人想要的人生,但却是她必然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演好,她就不能被贾府相中,成为贾政的夫人;如果没有演好,她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儒家夫人。
2
成功的角色扮演,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首先为娘家哥哥带来了官场的升迁,完成了家族从富到贵的转型升级。要知道,往前推一代,贾家的权势是力压其他三大家族的,所以才会居四大家族之首。
从她自身来说,她赢得了合府的尊重,上至婆婆,下至奴仆,都对她没有闲话。而且,她育有两儿一女,虽然长子早夭,但女儿进宫荣封贵妃。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大的荣耀!
在主流价值观里,一个女人能活到这个份上,那可是足够让人羡慕死的:钱、权、人丁,哪样都不缺,做梦都能笑醒了。
3
可她依然是那个守规矩的夫人。
对婆婆,她的孝顺无可挑剔,除非婆婆发话了不必陪着,她就永远陪侍在身旁,娘家哥哥做寿,因为婆婆不去,她也不便去,也就没去了。
对老公的小妾,她有着极大的包容:面对赵姨娘的各种作,从没见她用夫人的身份发过威,唯一一次的开骂,是因为贾环蓄意伤害宝玉。我敢保证,任何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突然遭此大难,很难做到淡定而不指责。
最有意思的是第六十七回,宝钗给每个人送了礼物,赵姨娘有意拿到王夫人面前显摆,说了一长串的话,结果王夫人“头也没抬,手也没伸,只口内说了声:好,给环哥儿玩罢。”
这个情境,就像孩子拿了新鲜玩意儿到大人面前显摆,结果大人的心思不在这里,只是淡淡地回应一句。
赵姨娘因此很不爽,很多读者也很不爽,觉得王夫人太瞧不起人了。
曾经有位妈妈抱怨婆婆,说好心好意倒茶给婆婆喝,结果婆婆头也没抬,只说“放那儿吧”,就觉得婆婆太难侍候。
我问她:如果对方是你亲妈,也是这样的表现,你会不会觉得亲妈太难侍候?
她说:当然不会。
往往就是这样,只是因为内心有隔阂,就容易产生对抗情绪。很多时候,表现得不够客气,恰恰是因为不把你当外人。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此时王夫人的表现,就像是大人对孩子的随意,没有任何的情感倾向。如果此时跑过来的是宝玉,而她恰好又有自己的事情要思考,也会同样简单打发了事。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我们都遇到过这种现象:越是自己人,越不会讲究那么多客套。
但内心自卑想要求关注的人,面对这样的反应,就会很受伤,觉得被忽视了。
王夫人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所以很难对敏感的人感同身受。
4
对王夫人冷漠无情的指责,主要来自两件事:一是逼金钏跳井,二是把晴雯赶出大观园。
其实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会认同王夫人的做法,因为实在无可厚非。
做为一个母亲,王夫人是很无奈的,虽然女儿是贵妃,但望子成龙的心她也有。长子贾珠死后,她所有的希望就在宝玉身上了。
按照贾政夫妇的育儿理念,宝玉应该是苦读考学的,哪能这么整天在脂粉堆里混玩。但是,在“孝比天大”的社会,他们不得不屈从于贾母对宝玉的溺爱。
换到现在社会,这对婆媳早就撕得不可开交:教育理念的不合,常常是婆媳矛盾的导火索。
王夫人必须妥协,而且不能有一丁点的情绪和抱怨。
但她可以在不影响家庭和谐的前提下,尽自己的能力保护儿子不走弯路。
于是,当金钏在她面前口出淫词时,她出手了。金钏犯了两大禁忌:一是王夫人本就是守规矩也讲规矩的人,这样违反礼教的言词不能出现在她面前;二是金钏分明就是在调戏宝玉。试问一个一心希望儿子走正道的母亲,能容忍不入流的女孩当面调戏自己的儿子吗?
所以,王夫人愤怒了,“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并要把她“撵出去”。
在此作者有一段描述:“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
“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注意这一句话,这和后面贾政痛打宝玉的心情是一样的。
贾政能对亲生儿子下死手,王夫人怎么就不能对贴身丫头打一下骂几句呢?这一对夫妇,眼里容不得沙子,对一切有违礼教的行为都视为洪水猛兽,都会严厉禁止。
只是她没想到,金钏却是个烈性子,会因为这件事投井自杀。
晴雯被撵出去也是同样的道理:晴雯的风评本来就不好,王夫人早已听闻,但也并没怎么往心里去,直到出了绣春囊事件。
这件事对王夫人来说,不亚于十级大地震。在自己的治下,居然出现了这样淫邪的物件,简直就是奇耻大辱。而且,这股风一旦刮起来,自己的宝贝儿子就彻底毁了。所以,一向沉稳的她失控了,向王熙凤兴师问罪。
在抄检大观园前,她约见了传说中的“妖艳贱货”晴雯,偏偏那天晴雯衣衫不整,一副病西施的模样,证实了传闻。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留在儿子身边?
不巧的是,晴雯出去以后,很快就病死了。于是,这条人命也算在了王夫人头上。
这就好比说:一个员工不称职被公司辞退,员工因此抑郁成病并死亡,公司要负全责。
只能说,这个夫人太难当了,这个母亲太难当了。在其位则谋其政,无论是作为夫人还是作为母亲,确保公司正常运转、确保儿子健康成长,都是职责所在。
5
如果说护犊子是王夫人作为母亲的私心,那么她对大观园一众姐妹的呵护,充分体现了她的大爱。
首先就是对探春的培养。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的女儿,哪怕是对赵姨娘有一丁点的忌恨之心,也做不到对探春视为己出。把探春培养好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正是因为她对探春的培养以及给她当家理事的机会,才让探春从众姐妹中脱颖而出,被太妃看中,才有了后来和藩远嫁的机会,避开了抄家的横祸。
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后,王熙凤顺便提出“省些用度”,精减姑娘们的丫头。从私心出发,王夫人完全可以顺坡下驴,但她当即提出反对,理由是“你这几个姊妹太可怜了”。
为什么可怜?“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家道中落,姑娘们的待遇比上一辈已经差了很多,如果再减,也“太可怜了”。所以她提出:“如今我可宁省些,别委屈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
这里面的“他们”,没有一个是她亲生的!
这里面的“他们”,包括了黛玉!
说贾敏的这段话,经常被人拿出来诟病王夫人,说是嫉妒贾敏当年的受宠,因而恨屋及乌,不喜欢黛玉。
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种今非昔比的感慨罢了,没有任何爱恨的指向性。
还有,黛玉刚进贾府,王夫人就对她说了一番远离宝玉的话,有人认为这是对黛玉的一个下马威。
换个角度,就能理解王夫人的做法了:知子莫若母,自己儿子喜欢和女孩黏糊的德行王夫人是很清楚的。在此之前,这种行为造不成多大影响,因为毕竟都是自家姐妹。如今黛玉进府且长住,就保不齐那“混世魔王”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与其说这是对黛玉的恐吓,我宁愿相信这是对黛玉的保护:清清白白的女孩儿,别被我那混帐儿子给祸害了。
换到现在,很少有母亲能做到如此地步,通常都是护犊子:反正我家是儿子,不吃亏。
第七十七回,芳官等人不愿意出府,宁愿出家当姑子,王夫人“因思芳官等不过皆系小儿女,一时不遂心,故有此意,但恐将来熬不得清净,反致获罪。”这一段思虑,把王夫人的良善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几个小戏子未来的人生,跟王夫人有什么关系?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人物,有必要为几个小戏子考虑吗?可她就是虑了,是以一种长者的经验来虑,更是以一颗慈母心来虑。
有一句脂批,点出了王夫人的慈母心:在第十二回,王夫人替病危的贾瑞张罗人参,脂批“王夫人之慈若是”。
只是因为她有一张严肃的脸,只是因为她“一直端着”,王夫人就给了读者“冷漠无情”的印象。这张脸谱是命运分配给她的,她无从选择,但她在这张脸谱下面,选择了拥有一颗慈母心,去爱护可爱护的人。
她是真正做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
脸谱误人,所以,如果我们可以选择,还是卸下脸谱,绽放内心的爱与柔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