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小人书情结 (文/张垣)
小人书情结
文/张垣
虽然是大踏步向耄耋门前进的老人,但是到老不改,还是少年心态,喜欢看小人书,因为我收藏了几百本,兴致来了就与小人书亲密接触。
早在上小学时,我这小羊馆就爱上小人书。那是1955年秋,初小毕业后我考进镇上的髙小上五年级。记得9月1日开学第一天,班主任号召我们要学习解放军战士高玉宝,除了上好课外,还要管住自己,刻苦自学。并介绍了高玉宝自学成才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要我们好好读一读。中午时分,我高高兴兴在小镇的石街上游玩,情不自禁走进文化站阅览室,一眼看到《我要读书》的小人书,就如饥似渴地翻阅。一看还是根据《高玉宝》小说改编的,于是赶快看,第一页画的是11岁的玉宝在野外拾草,第二页玉宝发现小伙伴志成背了书包上学,接着玉宝回家求爹娘给他上学,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可是家里穷,爹又生病在床,没钱供他上学,后来好心的周先生不要钱让玉宝去读书。
故事情节环环扣紧,丝丝入扣,打动我心,我一气呵成看完,离开文化站回校,还想着小人书里的故事,感到自己生在新社会的幸福,下决心刻苦学习,这就是小人书的魅力。真的,高小两年我一直努力着,毕业后顺利考进初中,这里有小人书助力之功呀!
从此,我中午休息时总爱往文化站跑,看遍了阅览室所有的小人书,培养了我勤奋好学的习惯。还把过年得的压岁钱,平时拾破烂攒的钱,慷慨送到新华书店,挑喜爱的小人书收藏。
1964年我读高二,有机会欣赏了豫剧《朝阳沟》电影,对高中生王银环与李拴保响应党号召,志在朝阳沟建设新农村的豪情壮志,格外敬佩。不久,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了根据电影拍摄的戏曲连环画《朝阳沟》,当机立断买下来,细细拜读,那段拴保唱的《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的唱词也刊了,我立刻抄在日记上。重温电影情节,心潮澎湃,做好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倘若高中毕业考不取大学,也像《朝阳沟》中的银环、拴保那样,做广阔天地里的新农民,由此可见小人书精神动力之一斑。
直到现在我仍珍藏这本小人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朝阳沟》续篇《朝阳沟内传》也出了戏曲连环画,我理所当然地请进书房,闲瑕拜读,等于看戏,其乐无穷。
小人书人人喜欢,上世纪7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我分配到东台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艺创作组,承蒙组长信任,要我根据报告文学《游击健儿》中《夺粮的故事》改编为《虎口夺粮》的连环画脚本。虽然这是年初一吃酒酿第一糟(遭)的事,但我乐意接受任务,宣传站还安排我与画画的人一起深入到射阳县的一个民兵先进大队深入生活,了解民兵的先进事迹,然后动笔创作。我认真研究原作,吃透故事情节,然后再看别的小人书中的文字,悟出了每一画面必须有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接轨,但又要言简意赅的手法。于是伏案创作,写出了70多个画面文字,向组长交作业。在组长一一审阅,字字句句把关下定稿,再交给画画人根据文字创作画面,大家默契配合,合作愉快,终于交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不署创作者姓名,扉页上"虎口夺粮"的标题下,写着"东台县《虎口夺粮》创作组",这里也有我的汗水。我们创作人都发到了这本小人书,后来我虽然归口到教育岗位,但我一直珍藏这册连环画。儿子识字后我就让他看,这里有打仗的情节,小男孩喜欢看,他还借给小朋友看,把个封面也看掉了,我另有硬纸板加了个封面,视若珍宝哩!
看小人书,购小人书,写小人书脚本,既是娱乐,更是进修,还助我教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敢为人先在供职的天补中学创办补天戏曲社,为中学生普及戏曲知识,我收藏的百多本包括70多个剧种的戏曲连环画,实际上就是袖珍舞台,我推荐给莘莘学子欣赏,实行"五一"方案,要学生看一本戏曲小人书,了解一个剧种,知晓一个故事,推出一篇评论,写出一篇读后感,小人书,大作用,寓教于乐,接轨语文。
我还将戏曲名家舞台内外的髙风亮节,编成小连环画脚本,投稿报刊,编辑认为这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举措,约了画家画我提供的脚本,因此我撰写的《梅兰芳蓄须明志》、《常香玉义演捐飞机》、《袁雪芬教子做人》等十多个连环画亮相《小学生》等报刊,我也因势利导,引到由我主编的《补天戏苑》上,丰富了版面,吸引了读者。
小人书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遗憾的是当今出版界冷漠了它,实在遗憾,借此机会大声疾呼;回来吧,可爱的小人书!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