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真科技之三:绝大多数的品种,稀植更加安全,稀植更加高产
为什么这样说?密植为啥不可以呢?
讲话必须要有证据,因为,这是一个人有基本智慧的基本要求。
如果“人云亦云”地胡乱地追随了一个观点,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的利弊”,这样的人种玉米或者推广玉米品种都是“低人一等”甚至“低人几等”的。
首先,密植玉米必须具备2个条件:早熟7天以上,棒子很小(单株产量低)。
大家先听一段录音:某经销商又是包地大户,连续多年种植密植玉米,施肥也不好,但是,一亩地至少减产500斤果穗=每亩地损失250元以上【因为田间出售果穗约0.50元一斤】。
其次,咱们再用几个不用的证据来说明问题,避免陷入愚蠢的误区:
证据之一:美国的三位玉米专家证实,玉米耐密植“必须早熟”
Tokatlidisa 认为,现代杂交种所要求的高密度和较低的单株产量潜力,造成了它们对高密度的依赖性。【“十星科技”解读:因为“单株产量低(棒子小)”,所以必须依赖高密度“维持正常的产量”——这也解释了前面的录音,密植玉米品种为啥一亩地损失250元以上的原因之所在】。
Otegui 发现,由于早熟杂交种单株叶面积的可塑性较小,以及生长时间较短,要达到相同的辐射截获量,需要更多的植株。【“十星科技”解读:早熟品种,只有“更多的植株”才能不减产;这和2016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对某“小穗品种”在5000株条件下减产,而必须增加密度到6000株,才能产量正常——注意是“产量正常”,而不是“多么高产”】。
Liu发现,与晚熟高秆杂交种相比,早熟矮秆的杂交种遭遇较少的逆境,能在更高的密度下获得它们的最高产量。【“十星科技”解读:早熟品种遭遇较少的逆境——这个结论仅仅是在美国的气候环境下的结论,不能代表在中国的表现——“更高的密度”获得“这个品种的最高产量”=这个品种如果稀植,就会减产的】。
证据之二:美国的多位玉米专家证实,玉米密植的弊端;即使对耐密的杂交种,高密度也会引起不孕的发生!
Rajcan 发现,在较高的密度下,同化物供给减少造成子粒败育,特别是果穗顶部的子粒,并使总的子粒产量降低。即使对耐密的杂交种,高密度也会引起不孕的发生,尤其在各种逆境下,如高温、干旱、缺肥、寡照等,由于花丝延迟,花粉缺乏,受精受阻,或者由于穗基部早形成的受精胚对穗顶部晚形成受精胚的竞争优势而导致的子粒早期败育,都会在开花不同步的情况下,使单穗上的子粒形成受到限制。
Subedi发现,单位面积的理想株数取决于土壤肥力、水分有效性、杂交种的成熟期和行距等因素。
根据 Bolanos 的数据表明,随着密度提高,从播种到吐丝的时间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降低,不孕率显著提高。
Liu发现,早熟矮秆的杂交种较适合密植——但在较高的密度下,散粉吐丝间隔的增加是导致败育,并最终影响子粒产量的关键因素。
Ignacio 发现,尽管高密度没有影响穗原基分化的起始时间,但降低了受精时的有效穗粒数。
证据之三:一个比喻,让你明白玉米稀植好的道理
排除一些“根系短,根系少”,棒子怎么也长不大的少数品种,以及生育期缩短7天以上的品种,以及日照好且没有风雨的特殊区域,95%的品种和95%的种植区,玉米稀植更好。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据青岛农业大学许莹莹硕士研究,普通的抗倒品种(茎秆粗壮),单株增产潜力32%,也就是说,减少1/3的留苗不会减产!
所以呢,像国审“八强十号”或“十星七号”或“十星三号”等稀植大棒品种【只有“根系发达,活秆成熟,抗灾能力强”的品种,才算的上真正的好品种】,亩密度3368株最合适!
一个平方面5棵苗,=3300株。一个平方面7棵苗=4600株。
A,大家想一想:
一个平方面5棵苗= 5斤秸秆+5斤玉米棒子;√
一个平方面7棵苗= 6秸秆+ 4斤玉米棒子; ×
B,大家再想一想:
两个人喝3碗羊汤,
三个人喝2碗羊汤,谁“干活”更多呢?
——稀植的玉米,等于“多施肥”=少长秸秆,多长棒子。所有的玉米都是先长秸秆,在同样的施肥条件下,
证据之四:张世煌先生对“美系品种”的预警已经很多年
美国种质所适应的生态特点类似我国的黑、吉、辽(种子在低温下萌发,苗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根系比较发达),但这类品种黄淮海夏播条件下,由于土壤温度高,玉米根系活性丧失得比较快,根系发育相对较弱,容易发生倒伏。此外,前期高温和中期阴雨寡照也都使美国种质不适应,导致结实障碍和抗病性较差。
证据之五:相对耐密植的郑单958,也是3500株的产量≈5000株的产量
这是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对3个玉米种植区10几个省的多年科研结果。而且,高密度条件下,减产减收的风险加大。
证据之六:玉米密植,倒伏风险巨大
下图是河南省农科院郭书磊博士科研结果:玉米高密度种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减产——基本上是“十密九倒”。
同时,山东农业大学李广群硕士研究结果认为,玉米株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导致节间拉长,抗倒能力随着株高穗位的增高而降低。
请注意,在大风大雨“大树也被刮倒”的时候,密植玉米使用控旺剂,也“扛不住”!河北衡水武邑县一农资经销商,2015年销售的两个大厂家的名牌抗倒剂,竟然在90%的地块“不管用”。
证据之七:玉米密度大,空秆多! 特别是密度大遇上阴雨天或者遇上高温热害,种植户将会欲哭无泪
据《农村科学试验》报道,玉米高密度带来的三大弊端:抗旱变差,抗倒变差,空秆率增多。
下图某玉米专著的截图,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大,由于株间荫蔽、阳光不足,体内有机养分缺乏,也会使植株软弱、空秆率增加,严重地降低产量。
证据之八:旱地,瘠薄地,盐碱地,越稀植越高产 !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60%以上属于“雨养农业”,肥水条件相对较差。
据《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刊载的尚虎山助理研究员的科研结果,干旱地区玉米密度增加,茎粗减小极显著(茎秆变的很细),抗倒性降低,稳产性减弱。
李少昆博士曾明确指出:增加密度不仅是一个“品种耐密性”的问题,它和种植技术、管理水平、地力条件等都有关系。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块,密度肯定要降低。
比如:在河北沧州黄骅和沧县一些“望天收”的旱碱瘠薄的耕地,种植稀植大棒国审品种【超级玉米“八强十号”】,一米留苗三棵(亩密度3368株),在当地表现很好。
证据之九: 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成安县九抗农业科技公司,夏玉米“白加红”或者“红加粉”混播混种,一般每平米留苗5株,亩产棒子3000斤左右,一亩折现1500元左右
据 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成安县九抗农业科技公司多年的实践,夏玉米“白加红”或者“红加粉”混播混种,如白轴“八强十号”2亩混合1亩“十星三号”,或者“八强十号”1亩混合十星七号1亩,或者2亩“十星七号”和1亩“十星三号”混种,或者5亩“八强十号”混合1亩“十星九号”,两个品种混合在一起播种,按照行距60厘米,株距33厘米播种(每平方米留苗5株,一个棒子鲜穗1斤左右),增产率在20%左右【也可以3行玉米间隔一个1米大行空白,株距可以在8寸(27厘米)——三 比比空种植】。
证据之十:玉米产量都是“来自氮磷钾”的结果,如果秸秆多了,要么多施肥,要么减产!
没有足够的氮磷钾供应,任何玉米品种都不会高产。
不管是施肥,还是土壤肥沃,只有供应足够的氮磷钾才能形成产量。
同一块地,种植同一个品种,同样的肥水管理:秸秆产的多了,必然导致“棒子的损失”。
试想:你家雇工用两班人“干同样活儿”,都是每天吃一斤馒头,甲队5个人吃一斤馒头,乙队8个人也是吃一斤馒头,你说,“吃不饱”的乙队能多干活吗?
一些高产的典型案例,他们为了推销品种或者申报项目,都是人为地“巨量施肥”和“精细化管理”的结果。比如,我国某一位农业专家,曾在电视上脱口而出:他创造高产记录的试验田,一亩多投入1000多元钱,实际上是赔本的!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知: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说,除了靠近俄罗斯附近的黑龙江的第三、四、五积温带的玉米种植区,“特早熟品种”由于穗子小、穗行数少、籽粒小,它们“不得不”密植(亩密度5000株以上),才可以维持正常产量(500公斤~700公斤之间)。再排除西北地区光辐射量强、风雨少的区域,也具备密植的环境条件(但是倒伏风险也存在,而且密植和施肥多少的矛盾也客观存在)。
此外,东北玉米种植区、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要想“籽粒机收的密植”,至少满足几个条件:品种生育期提前7天以上,而且“站秆能力好”(抗倒伏)、抗茎腐、抗霉变。籽粒收获时含水15%~20%同时容重高。
如果没有这样的品种出现,不如适当稀植为上策,因为,马兴林博士科研证明:郑单958也是3500株产量≈5000株产量。
李少昆博士说过:培育一个密植的,适合粒收的品种,没有七八年时间很难育成。 目前,一些种子企业宣传的籽粒收获品种,并不完全适合籽粒收获。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 公众号“十星玉米科技”原创文章
特别感谢河北成安县玉多收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