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对酱牛肉中蛋白质降解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酱牛肉是我国传统酱卤肉制品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产品肉质鲜嫩,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同时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酱牛肉风味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酱牛肉加工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质的降解、氨基酸的Strecker降解、氨基酸与还原糖之间的Maillard反应、香辛料及辅料等的复杂反应,共同形成和影响酱牛肉的风味,蛋白质降解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肉类加工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吴倩蓉、朱 宁*等人对加工过程及不同杀菌温度酱牛肉(原料肉,滚揉、煮制、90 ℃、105 ℃、110 ℃、120 ℃杀菌样品)中蛋白质量浓度、氮含量、蛋白粒径、蛋白表面疏水性进行测定分析,并进行SDS-PAGE分析,同时采用HS-SPME结合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以期确定对风味物质影响最小的杀菌温度及样品蛋白降解、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规律,为传统酱牛肉的工业化以及风味调控以及进一步研究蛋白降解与风味形成机制的关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全肌肉蛋白、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
总氮、水溶性氮、非蛋白氮含量变化
3
SDS-PAGE结果
4
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粒径分析
5
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如图5所示,滚揉过程使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明显上升,这可能是由于滚揉过程破坏了维持α-螺旋结构稳定的氢键,而促使其向其他结构转化,表面疏水性增强;同时,滚揉液中所含的食盐,也会使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大,这与Melander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熟制过程中蛋白质发生变性,暴露的疏水面互相作用而发生聚集,使蛋白分子比表面积减小,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P<0.05)。C~G,随着杀菌温度的升高,用于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氢键、范德华力、二硫键等遭到破坏,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发生改变,原先位于分子内部的一些疏水性基团暴露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从而使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加。
6
酱牛肉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变化
结 论
对加工过程及不同杀菌温度酱牛肉样品(原料肉、滚揉、煮制、90 ℃、105 ℃、110 ℃、120 ℃杀菌)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浓度、蛋白降解指数、SDS-PAGE、蛋白粒径、表面疏水性以及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7 组样品中分别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42、50、79、70、75、79、74 种,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醚类等物质,总量分别为79.21、107.82、613.49、458.81、577.68、483.58、385.85 μg/kg。滚揉过程以及滚揉液的加入,使蛋白质量浓度下降,粒径和表面疏水性增加,蛋白降解程度不明显,风味物质的增加主要来源于香辛料的作用。热加工过程使蛋白质构象发生改变,蛋白质量浓度及蛋白粒径、表面疏水性显著下降,蛋白质降解生成风味物质或风味前体物质,使煮制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经过杀菌后,各组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均有所降低,蛋白降解指数显著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减慢,结合SDS-PAGE结果,过高的杀菌温度可能造成蛋白的过度变性,形成新的聚合体,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有所降低。综上,酱牛肉加工过程中,加工过程能够促进蛋白质降解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但过高的杀菌温度会影响酱牛肉中蛋白质的过度变性及氧化,105 ℃杀菌的酱牛肉风味与未杀菌样品最为接近,显著高于(P<0.05)其他杀菌温度的样品,为传统酱牛肉产品的工业化及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蛋白降解与风味形成机制的关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本文《加工工艺对酱牛肉中蛋白质降解及风味物质的影响》来源于《食品科学》2021年42卷12期76-84页,作者:吴倩蓉,朱宁,陈松,周慧敏,李素,赵冰,刘梦,潘晓倩,张顺亮,乔晓玲。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518-206。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