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形式去爱
换一种形式去爱
从来都是把孩子的事情作为家里最重要的事情,尽可能给她最好的物质生活,哪怕我们再辛苦也不会委屈半点她。这,大概是每个父母不约而同的做法。而我们,也一直以为只有这样的做法才叫爱。
看了央视家庭情感教育片《镜子》,当我看到纪录片里孩子撕心裂肺的叫喊,甚至对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父母欲哭无泪的无奈、绝望时,这些画面一下子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刻那根心弦,使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群所谓的“无可救药”的孩子们,不同的家庭成长经历,却有一个个共同的特点:愤怒、仇恨父母。是什么让世间最美的亲情变得如此不堪?这是一个让所有父母都惊醒的问题。当孩子降生的那一刻,为人父母都是欣喜的,给孩子取寓意志向远大的名字,送最好的幼儿园,吃最高档的配方奶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刻骨的爱;当孩子摔了、痛了、痒了,父母的心跟着煎熬,宁可将一切痛苦嫁接到自己身上,这种超越世间所有感情的情感就是父母的爱;当孩子上学以后,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给他们请家教、上补习班、报各种兴趣班,只是为了将来他们可以少吃一点苦,幸福指数高点。父母何其错?
其实,所有的付出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从头到尾没有一个父母问过孩子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他们爱什么?原来,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定格孩子的理想,按我们的模式去定位孩子的模式。孩子的内心世界,究竟有多少父母知道?
影片中,出现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孩子,从14岁的泽清到25岁的夏阳,都因为被父母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因而送到了一个训练营。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强烈反抗入营,然后渐渐适应,到后来甚至喜欢营地。14岁的泽清还说,这里比外面好,虽然物质匮乏一点,但精神上比外面要好。我想,是因为这里有理解他们的朋友,有能倾听他们心声的老师,有能让心灵暂时喘息的空间……
想想身边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朋友的儿子小学学习超级棒,大家都叫他“神童”,父母也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走向叛逆,几乎被所有的中学都开出过,最后流浪社会,彻夜不归。夫妻二人,气得生病,总是说着这样的话:“丢人呀!叫我们还有何脸面去谈教育?”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心理的状况,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在人前没有面子。倘若早一天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就不至于让孩子如此叛逆,缺乏沟通,甚至对父母产生厌倦和仇恨。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会得到相等的收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多少年来一直是父母们谨记的名言,过重的负担压在幼小的身上,攀比的虚荣心让父母们在一起“比娃”。谁谁家孩子钢琴过几级了,谁谁这次奥数考了第一……可,作为父母,有谁真正问过:“孩子,你最快乐的是什么?”假如孩子回答:“最快乐的事就是上网、玩。”这下,父母一定会进行一番教育说服,务必把他们引向“正道”。
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品行与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改变,总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够从事一种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忽略了在孩子教育中的德育培养,导致孩子长久以来生活在父母的“高压”之下,无法喘息,才有了影片中的一幕幕……
我在感慨的同时,也在回顾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我也犯过影片中父母类似的错误,总是对她寄予厚望,要求她这个,要求她那个,甚至希望她能给我长脸,添光彩。但,我更多的是对她的鼓励,无论她取得多小的成绩,我都会为她骄傲,因为我知道孩子需要我,需要妈妈的陪伴。
换一种形式爱孩子,不是放弃,是让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作为父母,多鼓励孩子,少给孩子定位思想和定格理想。让他们做一只快乐的小鸟,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而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给他们做个表率。
花前月下,写字煮茶。听雨公众号欢迎你关注
个人微信:yctywx780622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