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天,全世界都在包容这个女人的反复无常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婚礼大操大办?囤儿以为那是因为对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而言,婚礼可能是一生仅有的成为全场绝对焦点的机会吧。不过对于公众人物而言,过多次成为焦点反而会带来麻烦,让他们生厌。明星固然会为了争焦点而打个破头烂额,其它领域的“明星”显然要辛苦得多。新片《第一夫人》的主人公杰姬(娜塔丽·波特曼饰)就是一个超级公众人物。她在丈夫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的几天里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全世界都想知道的谜。

《第一夫人》的故事核心是从肯尼迪遇刺到肯尼迪葬礼举行这四天时间。不过电影并没有平铺直叙这四天,而是用一周后《生活》杂志对杰姬专访为切入口。虽然此时的杰姬已经可以理性地提醒记者各种注意事项和采访底线,但她内心是否真的已经完全平静了呢?无人可知,无人可以预料,同时也无人会因此而降低对此次采访的期待。影片很好地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甚至把观众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和对影片戏剧矛盾的好奇合二为一。

果然,就算你当年曾看过《生活》刊登的这篇采访,也不会真的完整地了解到杰姬的那四天。采访中杰姬并没有完全公关化,其讲述呈现出非线性和碎片化两大特征。电影也就相应地运用蒙太奇技术,进行了相当艺术化的视觉拼接。杰姬的行动、杰姬的心理波动、杰姬对白宫的历史影响,被不同的线性段落所承载着。这些线性段落进行了非线性的穿插,让观众看得懂、看得真、看得深。

杰姬从担上“第一夫人”这个称号的时候,在全世界人的眼里就变成了特殊的存在。人们需要她传递女性的力量,却希望她没有女性的弱点。她努力满足着大众的寄望,把一切需要“第一夫人”做的事情都做得很漂亮。然而,肯尼迪遇刺对于她而言并非大众认知中的总统遇刺,而是丈夫遇害,是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父亲。我们很难强求她能够真的保持端庄。娜塔丽·波特曼的演技如今也是相当走心,总能在恰当的时刻让杰姬的内心曝光。这4天里,面对葬礼问题、遗产问题、孩子的疑问等等,她表现得有些反复无常。尤其是在葬礼的细节上,她前后改变了好几次主意。

一般女人的反复无常是很令人生厌的,民间俗称其为“作”。可是在这几天里,整个白宫,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默默包容了杰姬的反复无常。她把那血迹斑斑的粉红套装藏了起来,也就把情绪失控的悲伤藏了起来。她为她的丈夫争取本应属于他的体面,她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未雨绸缪,她不仅仅是一位夫人,更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决心的女性。她的遭遇会被同情,她的悲伤会被包容,她的强大会被记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