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四大特产为啥是这几个?原因或许你也能想到!
作者:油墨布政经
大家好!前期由兰陵好物严选官油墨布政经发起的“兰陵四大特产”评选活动终于结束了,很多网友都通过留言和投票的方式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兰陵特产。经过统计和筛选,兰陵四大特产也浮出水面,它们分别是:
1、兰陵美酒
2、兰陵糖蒜
3、兰陵蒡茶
4、兰陵石砚
这四个产品,组合起来就是兰陵的“砚酒糖茶”。
为什么是它们脱颖而出呢?理由如下:
1、都是兰陵特产或者重要产物;
2、在全国都有影响或者叫得响;
3、便于储存、携带,能够作为礼品进行推广或者销售。
5、除了石砚,其他都是大众消费品;
4、除了糖蒜,其他几个都有文化属性。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详细介绍。
【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是山东省地方历史传统名酒之一,因产于兰陵县兰陵镇,故名。
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采用重酿工艺制成。取黍米为原料,以纯净甘冽的古老深井水制糊,放麦曲糖化,然后添优质大曲酒,入瓷缸密封,重酿半年启缸。
酒色呈琥珀光泽,晶莹明澈;保有原料的天然混合香气,浓郁袭人;酒质纯正甘冽;口味醇厚绵软。含酒一般在25度左右,糖14--15%,以及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17种氨基酸,营养丰富。
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鬯其酒"记载,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这里为楚国重邑,曾对中国思想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代圣哲荀子,在这里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
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1995年秋,在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的发掘过程中,一个令整个世界酿酒业和考古界震惊的重大发现公诸于世,即兰陵美酒在沉埋2148年后被发掘出土,重新面世,经专家鉴定,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直接印有贡酒名称的酒品,成为中国95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楚王陵以石成墓,兰陵美酒置于墓室庖橱间,陶制球形坛内。泥封上印有"兰陵贡酒"、"兰陵丞印"、"兰陵之印"戳记,保存完整无缺。打开封泥后,一股浓郁的酒香溢出,令现场考古专家惊叹不已。经国内外考古专家鉴定,与今日兰陵美酒同为一宗,印证了兰陵美酒3000年的酿造历史。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对兰陵美酒生产工艺进行科学分析,加工整理,并载入世界第一部农业科学经典《齐民要术》之中,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至今。
唐代开元盛世,歌舞升平,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兰陵酒业飞速发展,除贡奉皇宫外,还通过京杭大运河,远销江宁、钱塘等地。
唐诗斗李白开元二十八年五月来山东游历,经下邳过兰陵,闻酒香弥漫,见酒旗飞舞,于是痛饮神往已久的兰陵美酒,触发灵感,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千古绝句。李白号称"诗仙"、"酒仙",斗酒诗百篇,唯对兰陵美酒从色、香、味、情进行了综合鉴赏,描绘出兰陵美酒风格独特、色泽殊美、味压群芳的独特个性。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饮兰陵美酒后,挥毫泼墨,写下了:"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的诗句。如今前,这一巨联真迹仍完好存于湖北襄阳的米公。由此可见,北宋年间,兰陵美酒与阳羡春茶驰名于大江南北,被颂为宋代的两大名产。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饮兰陵美酒后,从医学的角度给予高度赞赏,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
清代诗坛盟主王渔洋在《寄任同年》一诗中写道:"阳羡六斑茶,兰陵十千酒。古来佳丽区,遥当五湖口……"这里不仅赞美了兰陵美酒的名贵,而且赞美了兰陵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区。
【兰陵糖蒜】
兰陵县产兰陵大蒜,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兰陵大蒜,亦称葫或葫蒜。据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无所留"。由此知之,那时大蒜便在山东安家落户。
兰陵大蒜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谈及大蒜时说:"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大蒜具有降低胃内亚硝酸盐和抗肿瘤作用,兰陵大蒜的这种作用更为突出,兰陵居民普遍有常年生食大蒜佐餐的习惯,除此之外,在收获大蒜的季节,蒜薹、蒜苗、新鲜大蒜成为家家户户的主要蔬菜。据山东省医学院科研所对山东省胃癌低发区的现场调查,发现兰陵县是长江以北10万人口以上的县中胃癌死亡率最低的县。
兰陵糖蒜就是用兰陵大蒜制作的。
兰陵糖蒜,也称兰陵糖醋蒜、兰陵甜蒜,是一种用红糖、白醋、白酒、酱油及食盐兑水后腌渍大蒜而成,颜色为白色或浅褐色,呈半透明状,口感酸甜嫩爽。
【兰陵蒡茶】
牛蒡原产于亚洲和北欧,我国自东北至西南均有野生种分布,其子实、根、茎、叶皆可入药,在山东、辽宁有零星人工栽培,公元940年前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经栽培驯化,出现许多品种。兰陵栽培牛蒡是于1988年在山东省率先从日本协和种苗株式会社引进种植获得成功,1990年开始大面积的栽培,是国内最早引种日本牛蒡品种成功的地区,为此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又承担了“牛蒡栽培及加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形成了牛蒡产品的企业收购标准和保鲜出口标准,1996年获省星火二等奖,并带动了牛蒡加工业的发展。
目前牛蒡已成为兰陵蔬菜的主要栽培模式之一,主要分布在庄坞、层山、二庙等乡镇或地区,县内种植面积9万余亩,县外发展种植基地11万余亩,总产55万吨,占到全国面积的50%以上。其产品质量优于国内其他地区,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全县与牛蒡相关的加工储藏企业有60余家,相继开发了牛蒡茶、牛蒡酒、牛蒡咸菜、牛蒡营养液和利用牛蒡叶提炼绿原酸等系列加工产品,恒温保鲜,加工储藏产品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兰陵县为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牛蒡生产及加工出口的集散地,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被誉为山东的“洋菜园”。
兰陵的牛蒡茶,能够快分解脂肪酸的速度,它不仅降低胆固醇,促进心脏健康,而且帮助通便、排泄,快速消除并预防体内堆积的有害代谢物,因此对排毒、通便(3小时-3天)、降脂、减肥(20天-40天)十分有效。牛蒡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胡萝卜的150倍。这些营养成分可促进新1陈代谢,蛋白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新生细胞生长,具有驻颜抗衰老的功能。牛蒡茶所含营养成分有助维持人体平衡、调节人体功能、对防1癌1起着重要的作用。
【兰陵石砚】
兰陵多山多石头,很多石头可以用来做砚台,比如薛山石、宗山石、苍山石、匡山石等。
其中薛山石制成的薛山砚久负盛名。据《临沂县云》载:"薛山产石,皆天成砚材。若马蹄,若龟壳,四周若竹节状。小者尤佳。"在地质构造上,薛山石赋存于鲁西尼山穹窿东缘禹王山--兰陵南北向断裂东侧中寒武世张夏组黄绿色页岩夹泥岩、泥灰岩岩层中。砚材为黄绿色页岩中所夹的泥灰岩岩块,此岩块的上下两侧为含泥质的石灰岩,中夹黄灰色显微晶质石灰岩。由于泥质石灰岩表面往往发育有龟裂纹,故岩块的自然溶蚀边即沿龟裂纹分布。其外形呈石饼状,直径约10厘米,最大不超过15厘米。
工艺美术家认为薛南山石色泽柔和、沉绿,有彩纹如尘,时隐时现,质地细腻,温润如玉,硬度适中,坚而不载金碳,研墨无声,发墨有光。如姜书璞创作的双鱼潭薛南山砚就为当今这种石砚的佳作之一。其长22厘米、宽14厘米、高2.5厘米,呈随形。犹如峥嵘崖,景自天成。砚堂像静穆深潭,潭中巧出双鱼,使整个砚作静中有动,从而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艺术观。
近年来用宗山石和兰陵石、匡山石制作的砚台也流行起来,尤其是匡山石制作的砚台,十分近似紫金砚。
紫金石形成于距今约4.5~5亿年前的寒武纪,属浅沉积岩。已经在岩石的表面发现三叶虫化石的破碎遗骸化石。岩性是泥质白云质粉晶灰岩。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另有铁、锰等不透明矿物及白云石和泥质物。含矿层厚1~2米,紫金石多呈透镜状或扁豆状,单体一般厚5~20厘米。
紫金石是在巨厚的沉积碳酸盐岩系形成过程中,由于先后沉积的物质中,铁、锰等含量的不同和化学反应的差异,使紫金石呈紫色或黄褐色不规则条纹,并有不规则的金黄色纹理,故名紫金石。其摩氏硬度为3.5~4.5。色泽呈紫、褐紫、灰紫、酱紫,银灰等变化,嵌有浅黄、浅绿、绿黄、金黄、晕红等色带与色团;纹理大多清晰,少数朦胧,有豆绿色圆眼等。该石质地致密嫩滑,温润如玉,色泽端庄,纹理缭绕,声音清脆,磨光面显油脂光泽。
现存世的两方紫金砚应是唐宋遗物。一方凤字形砚是1972年上半年出土于元大都遗址和义门内后英房。砚长22.7、宽17.5、厚3.9厘米。砚的前部有两足,砚池向后倾斜,砚面有明显的墨痕。其色正紫,有隐约青花和豆绿色小点,映日遍体泛银星,果然是芒润清响,不同凡品。砚背面自右至左竖向阴刻铭文五行,字有残缺,曰:“此琅琊紫金石所制,易得墨,在诸石之上□永□□□,皆以为端,非也。”落款为“元章”二字,应该是书法家米芾。
米芾曾在《紫金帖》中写道:“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来用此石矣。”他还在《砚史》中提到:“紫金石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这方砚台先被宋徽宗所得,后来赐给了米芾,此后又被苏轼借去了,苏轼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子孙要将这方琅琊紫金砚随葬入墓,米芾得知后又将其索要回来。《紫金帖》中记载:“苏子瞻携我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傅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夲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入住哉。”
现在用匡山石(泛指匡山附近,西到驼山、南到石城崮)制作的兰陵石砚已经成为兰陵的独特文创特产。
……………………………………………………………………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点击下方关注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