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初步》箋說(十四):起承轉合法

晋如诗塾是一家互联网国学主题学习社区,提供诗词创作、文化通识、蒙学入门、经典普及等课程学习,定期出品合乎学理的经典诠释+学习干货。

编辑 | 木气🍃

来源 | 晋如诗塾(ID:jinrushishu)

《学诗初步》

晋如按:
  • 民国张廷华萼孙所著《学诗初步》,是旧时诗词写作类书籍中,较简明亲切的一种。从今天开始,晋如诗塾会每周日推送一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詩之為絕為律體雖不同,而法之有起承轉合則一。

譬如絕詩有四句,則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第四句是合,若律詩有八句,則兩句為一聯,其第一聯是起,第二聯是承,第三聯是轉,第四聯是合。

故律詩第一聯為起聯,又名發句,全詩從此起手,不可稍涉平庸,作者應先將題目看清,然後思題目如何破法,破題有明有暗有直有陪,均為起法中所不可不知者,茲再分別言之。

所謂明起者,與直起同。開口即將題面說出,無一毫做作之態。例如唐人詠虢國夫人一首:

題為“虢國夫人”詩曰: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此詩為七絕但七律及五言律絕之起承轉合法無不同,前已言之,學者當可意會。下倣此。

觀乎此,則知題中四字,於第一句即直捷寫出,不得謂之罵題,且得謂之開門見山,凡類乎此者,均為明起,又為直起,但此例不一而足,未能偏舉,學者可類推也。

所謂暗起者,與陪起又不同,暗起不見題字,而題之本意固在焉。例如明于忠肅公詠石灰詩一首:

題為“詠石灰”詩曰: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

本題為“詠石灰”起句不說石灰,只說“千錘萬擊出深山”是即暗起之例,然亦不一而足,特舉此淺近者以為舉一反三之助也。

所謂陪起者,或寫景,或詠物,蓋將欲說彼,必先說此也。

今先舉寫景之例,如唐人詠寒食一首:

題為“寒食”詩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此詩第一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飛花,是寫景也。蓋寒食則春已過半,所以春城之內到處飛花,確是寒食之景象,非閑語也。

詠物之例,如唐人詠十五夜望月一首:

題為“十五夜望月”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其第一句說中庭,說樹,說鴉,是為詠物。

以上二者,皆陪起之例,此外又有頌揚起,感歎起等,如明人詠梅花詩一首:

題為“梅花”詩曰: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此七律詩因論起法故,不全錄

本題為詠梅花,而起句乃曰瓊姿,曰只合在瑤台,曰誰向江南處處栽,此為尊題之法,看得梅花非常名貴,不覺極口稱讚,此為頌揚起也。

又如詠白燕一首:

題為“詠白燕”詩曰:故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謝見應稀。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亦係七律,因現論起法,不全錄

詠白燕則應從白燕詠起,乃必感慨係之曰“故國飄零”曰“事已非”曰“舊時王謝”此所謂感慨起也。

起法既略舉數例如前,茲當再言起法後之承法矣。

律詩中第三第四兩句為頷聯,即第二聯,猶絕詩之第二句頷在領上,有承領之義,承領何物乎?承領上文起句中之意旨耳

故起聯佳者,頷聯亦易著手,若起聯佳而頷聯不佳,則起聯亦等於落空,是以承接處欲緊不可鬆泛。

例如唐人詠黃鶴樓一首:

題為“黃鶴樓”詩曰: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起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承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國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起聯之下句曰“此地空余黃鶴樓”而頷聯即緊接曰“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白雲黃鶴,皆起句中所有,頷聯即仰承意旨而申言之,此承法之最好規模也。

起承既明則當知轉法

律詩之第五第六兩句為頸聯,即第三聯,猶絕詩之第三句頸聯之頸字,余幼時亦嘗疑之,以為律詩共止八句,而頸不在第二句,或稍下如第二聯,乃競在第三聯中之第五第六兩句,若以人體比較之,則其部位當在腹次,而乃名之曰頸,豈非滑稽之甚乎?及後稍事研究,乃恍然於古人命名之妙矣。

蓋人生百體,如手之敏不能反握,如足之捷不能反步,其能俯仰上下照顧前後者,則莫如頸名之。曰頸聯者,亦欲其俯仰上下文照顧前後意耳。俯仰照顧而為轉捩,不可鬆,又不可板,有推開一層轉者,如唐人江村即事一絕云:

釣罷歸來不擊船。起江村月落正堪眠。承縱然一夜風吹去。轉只在蘆花淺水邊。

其起承兩句,謂船不擊而堪眠,使有人問之曰:“不擊之船惝於眠時為風吹去,則如何?”是問者之意,較眠者加一層矣。詩乃更推開一層,轉曰縱然一夜風吹去,“縱然”兩字有未必如此,或竟如此之意,又有或竟如此,亦不過如此之意,是能顧到上文不擊船正堪眠二句,及下文之只在水邊一句,靈而不鬆,活而不板,此為推開一層轉法。

有進一層轉者,例如唐人山房即事一首:

梁園日暮亂棲鴉。起極目蕭條三兩家。承庭樹不知人去盡。轉春來還發舊時花。

說到“極目蕭條三兩家”之後,似已不能再下轉語矣,乃忽歸咎於庭樹之無知,夫庭樹本為植物豈能有知,但上文既言極目蕭條,則轉處當不可再說蕭條,於是於蕭條中轉到庭樹,使情景愈益蕭條,此所謂進一層轉法也。

有反轉者例如唐人春思一首:

草色青青柳色黃。起桃花歷亂李花香。承東風不為吹愁去。轉春日偏能惹恨長。

起承處說有花草,有桃柳,有色有香,何等樂趣,轉句乃忽言有愁,是全反乎上文矣。此所謂反轉法也。

既言起承轉矣,而詩之合法又何如?

律詩之第七第八兩聯為落句,猶絕之第四句結束全詩,俾有下落。例如唐人閨怨一首:

閨中少婦不知愁。起春日凝妝上翠樓。承忽見陌頭楊柳色。轉悔教夫壻覓封侯。合

題為“閨怨”問何以怨?曰夫壻遠別也。何事遠別?曰覓封侯也。何以覓封侯?曰教之也。既教之,又何必怨?曰悔之矣。故“悔教夫壻覓封侯”七字是為閨怨之根。詩之合處,即求題目中之根而揭出之,使全詩都有歸宿,此之為合法。

起承轉合,上既分別言之矣。茲復總舉其例,而引簡單之古詩以證之:

公無渡河。起句公競渡河。承句渡河而死。轉句將奈公何。合句

四言十六字,起承轉合,瞭若指掌,學者能于此求之,思過半矣。又不僅一首中有起承轉合,設一題而作十首,十首之數,必不能再增,亦不能再減,其次序亦有大局之起承轉合,使十首貫串如一首,否則安用十首為也?其法當於編第二集時,再詳細言之。

以上數章,所列調平仄法、押韻法、換韻法,以及起承轉合法,學者當已明瞭,果能依此練習,則古今體詩之規模略具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