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男生女生
【教学案例与反思】男生女生
庄绪琴
东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案例背景:
培智学校学生生活语文新课标提出:生活语文是培智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重要课程,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功能得到改善、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教师要根据培智学生的智力和接受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更好的组织学生学好语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把生活知识和语文知识及运用技能相融合、相辅相成。
《男生女生》是人教版培智学校一年《生活语文》上册中的第5课。教材要求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具体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区分男和女, 知道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能进行初步判断。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根本”,这样,我决定在教学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能力,区别对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较好的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
案例描述:
片断一:情境教学法导入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人群熙攘的火车站和站内排队等待进入卫生间的旅客)
师:同学们,你有和爸爸妈妈乘坐火车出去旅游吗?
师:图中是什么地方?
师:这些排队的人在等待做什么?
片断二:启发探究新知
1、认识“男、女”
师:如果你也在这里,应该去哪个卫生间呢?
师:你是怎样知道应该去那个房间的?
师:谁能告诉同学们这两个门上的这些标志表示什么?
师:图文卡出示男女标志和相应的词语男女,进行图词配对朗读。
师:词卡出示“男、女”,开始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
师:现场模拟情景,教师把男女标志贴在教室的两个门上。
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性别选择自己该去的浴室。
2、比较男生、女生的不同
师:(多媒体出示某生爸爸妈妈的照片)看照片里的爸爸和妈妈哪些地方不同?
师:(现场找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到台前站好)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爸爸和男生的头发是什么样的?
师:他们穿怎样的衣服?
师:妈妈和女生的头发是怎样的?
师:她们穿什么样的衣服?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男生的头发和发型和女生不同,穿得衣服和样式也不一样……
师:图文卡出示男生、女生人物图片和相应的词语“男生、女生”,进行图词配对朗读。
师:词卡出示“男生、女生”,开始大量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
师:说说自己和老师是男生还是女生?
师:多媒体出示本校二班和三班各一名男生和女生,说出其性别,找出对应的词卡。
片断三:知识整合,学用结合
1、带领学生排队来到卫生间门口,实地现场指认“男、女”两个字和男、女标志。
2、多媒体出示公园里的公共卫生间,帮助老爷爷、老奶奶如厕。(指出男厕与女厕)。
教学反思:
一、通过不断研读新课标,我清楚了教师要结合培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生活需要,尽一切力量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课程教学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相结合。
我的授课对象是一群智商比较低的孩子,有的学习状况很差,为此,我在上课开始时给学生展示了他们经常见到的生活场面。首先通过与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出游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集中和调动起来。他们联系亲身体会,再加上现场观察想象,去理解“我是男生,我去男厕所;我是女生,我去女厕所”,从而引出词语:“男、女”,对词意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二、根据培智学生的特殊需求,多为他们创造体验、感知和参与方式的学习条件。
在教学“男生、女生”两个词语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爸爸、妈妈的照片,又创设了现场情境,组织同学们观察班内一男一女两个学生,把直观感受到的“爸爸、妈妈”和“男生、女生”外形、服饰的不同,总结归纳出来,抽象概括出“男生、女生”的区别;然后带领学生认读词语“男生、女生”,再认识自己和老师的性别,观察照片认识本校二班、三班学生的性别,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丰富了生活知识。
三、培智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靠朗读来培养。
对于培智学生来说,朗读可以让他们学习发声,能逐步让学生的语言连贯起来;还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句,同样能增强他们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词语,尤其是分小组、男女生间竞赛形式的朗读,图文配对式朗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新课程标准根据培智学生的身心和注意力的特点,确立了学生适应生活、走上社会需要的学习内容。
生活语文的教学要经历一个由生活到文本再到生活的过程。因此我在反馈练习环节,将本节教学内容与生活适应内容充分融合。先组织学生来到洗手间门口,实地认识标志;指认词语“男、女”;练习说句子:我是男生,我上男厕所;我是女生,我上女厕所;帮助老人正确找出公共卫生间的男厕、女厕。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语文知识,发展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又将语文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分层教学体现的不明显,在新知识的教学和巩固练习时,语言还不能简练,有些话重复罗嗦,对学生的发言评价语言不丰富。
本案例所用教材:2017年人教版培智学校生活语文上册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