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不同意见

作者:浦旻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论到与人交往,我们在地上不是总坐着听道,更多时间是在沟通交流。若看见一致、观点完全相同,自然就引为知己。如果年龄、学历相仿,还会成为密友。这当然是一件美事。“看啊,弟兄和睦相处,多么美好,多么快乐!”

不过,除非贵为君王,更多的情况则是各人的看见各有不同,观念会有碰撞。

如果彼此观念出入很大,在公司里,就需要开会提供各种方案,陈明利弊,让上司做最后决定。在社会上,大家会各抒己见,同时比赛谁嗓门大。往往是聊上半天,也不会形成共识,更无益于增智。只能算摆龙门阵打发时间。

一般来说,同为蒙恩之人与人交流,若只是细微观念不同倒还好,还不至于伤和气。但在网上沟通时,就变得很不客气,甚至有时称得上恶言相向。也许是因为真实身份不为人知,没有什么顾及吧。无论如何动血气都不是好的见证。“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

有不同意见,其实再正常不过。连权威专家都会有不同观点,何况我们对社会、生活、子女教育、时事新闻方面的看法。毕竟各人掌握的证据可能有出入,参考的资料各异,切入点会不同,角度更是多种多样。

有时自己当下的看见都会与以前不同,不要说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别人了。奇妙的是我们很少强烈地反对从前的自己,显得格外宽厚温柔,但对持不同意见的别人就态度有别了。

如果是基 要之真 理,自然应持守与捍卫。遇见另一个关乎恩典的道理,就需要起来争战。“亲爱的弟兄啊,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如果不是基 要真 理,只不过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比如要不要请父母帮忙带孩子,是否生第四个孩子,能不能喝点葡萄酒,或者对唐博士某次发言的态度等,则需要包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 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也就是说,本文说的不同意见,不是指基 要真 理,而是对一些事物的个人性观点。

因对方观点不同而生气的原因如下:

1、觉得自己真理在握,绝对无误,而且有义务教育对方。而对方居然不受教,“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2、觉得自己被冒犯,对方存在轻看自己的嫌疑。“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既然自己被羞辱,匹夫之怒,尚且流血五步。”如此,言辞激烈也就不在话下。

3、觉得对方愚不可及,恐怕有拉低整体社会道德与智商的可能。自己必须及时予以制止。

4、认为对方首先言辞不恭,那么,自己也没有客气的必要。

以上种种,都是随从今世的风俗,中了那恶者的诡计。既不荣耀上主,又不造就人。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如下:

1、只有造物主才是无所不知,全然公正公义,而人的意念则是虚妄的。不要说我们很难掌握全部的真相,就算拥有够多的证据也会因内心残存的罪而导致判断出现误差。就像小猫的眼中只有黄花鱼,人一有成见就很难全面看问题。

2、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把自己看得过重。通常情况是别人没有故意的冒犯,只不过因缺乏信任与必要的沟通而产生误会。

3、认为别人智商低、愚不可及的,那就明显违背了真理。“但我告诉你们,凡无缘无故 向弟兄发怒的,要受审判;凡骂弟兄是白痴的,要受公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笨蛋的,难逃地狱的火。”因为我们所有的,无非是领受的。既然是领受的,就不能用来自夸。

4、即便对方真的恶言相向,我们也不能如法炮制。需要的是怜悯与代 祷。若同样反唇相讥,就不仅有失圣徒的体统,而且得罪上主。

总之,我们既然蒙恩,在对待不同意见上采取激烈的态度并不合适。连世人也知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时统帅还会养一大帮谋士,为的就是遇见事情可以听到不同意见,好为自己提供参考。

可叹今世之子,在许多事上比光明之子更有智慧。我们面对不同意见,岂不更应宽容、能忍耐有节制吗?

我们的建议如下:

首先,不用太往心里去。如今报纸社论都比不到从前的作用,何况网络的一篇文章,私底下的一番谈话。若合乎真理,自然会被上主使用。至少是被纪念。若偏离正道,哪怕很有名气的作品,其作用在历史长河中微乎其微。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其次,不妨让其讲完。如果是文章,需要先看明白再发表自己观点。很多时候是没有搞清楚对方说什么,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平行的交流,没有意义。“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以及纷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因为这都是虚妄无益的。”

第三,若要回复或辩驳,需要先祷 告,看是否出于圣 灵的感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辩论是没有必要的。“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提后2:23。不但不能造就人,反而可能会绊倒听众(读者)。

至少对我而言,与其参与辩论,不如多些聆听、学习与思考。“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1-2

第四,如果要对话或写文反驳,立场可以坚定,言辞则要温柔。“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除非经上有非常清楚的教导,有足够多的圣言支持,不然,我们仍然可能是错的。这就需要我们先有谦卑的心。“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我们需要得着进一步恩典,好有智慧的心与柔和的舌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