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坞官道连福温,古时地名生疑存……

湾坞官道连福温,古时地名生疑存

作者:刘世昌

今年初夏,我们来到湾坞镇湾坞村,沿湾坞至溪尾旧公路而步,约700米逢古官道。一条石板路穿行葡萄园,蜿蜒而前,时而隐竹木间,时而顺茶园边,时而被芒草掩。

这条古官道始于宋朝,从福州北取温州,途径长溪县黄崎镇、环坞村、下邳驿(今为福安市下白石镇区、湾坞镇湾坞村、溪尾镇下邳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福温公路、小浦线和甘下线未建之前,古官道一直被沿用。至八十年代,修建溪尾至下邳公路基本上顺古官道而走,古官道大部分遭毁。如今,腾讯地图上标明着“梅洋亭”一路亭,我们便前往探个究竟。

跋涉荒草之际,眼前俨然有一座年久失修的路亭,亭顶几近坍塌。亭子一面靠山,三面砌墙,墙体底部砌石,上方夯土。亭子临空一侧开窗,又采光又通风。

路亭中樑书“大清宣统元年歲在己丑八月初一日巳时鼎建”,两侧樑则题联“路邇路遥到此都堪聊駐足,亭长亭短從兹或可便登程”,还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眼,题写者则为当时本邑痒生李鑑塘。从横樑上俊秀的题字还获悉,建亭泥水匠为宋聚吉,路亭都绳者则刘德履。

建亭者是谁?樑上写着本都(三十五都)湾坞村李允武、李允斌仝侄及侄孙等人鼎建。亭墙已毁,未见亭名。按常理,乡贤为故里捐建路亭,怎以邻村之名来命亭名呢,腾讯地图标注“梅洋亭”是否属于失误?查阅1991年定稿版《福安交通志》记载,当时湾坞乡古道上尚存湾坞亭、梅洋亭、凉平亭,它们分别位于湾坞村、梅洋村、徐家塘。从记载得知湾坞亭高5米,面积25平方米,建于清宣统元年。显然眼前的路亭即湾坞亭,腾讯地图上标注的“梅洋亭”有误。交通志记载梅洋亭高4米,面积30平方米,建于1964年。据乡亲叙说梅洋亭位于梅洋墓亭村村口,即建福建材有限公司附近,曾因公路拓宽已毁。

湾坞亭所处之地俗呼“野马壑”,也有呼“亭里”,现在土地依然归属湾坞村村民,亭子前方即土坡成岭,前行约一百二十级石阶就达梅洋村,古时称此岭道为“百贰崁”。湾坞村天水郡赵氏宗谱中《梅洋樵唱》一诗呈现了当年官道上的风情。诗曰:

山南山北路纡斜,

樵子無懐興更賖。

一束青薪歸緩緩,

满腔香韻带梅花。

岭道间翼然一亭,古雅极致,宛然入画。夏遮艳阳,冬避烈风,坐憩一片刻,扯一阵闲话,对旅人来说,是何等情怀!愿亭基能永存,哪怕为萋萋荒草掩没。不管换名,还是不明确的标注,都给后人无限的深思,例如福安县志中的松源洞。

凤澳怀古

罗承晋

《闲谈》已佚任西东,凤澳松源叹绝踪。

幸有裔孙如椽笔,千年迷雾一时空。

《凤澳怀古》一诗录自《秋园》诗集,诗后附“闲谈”,注释为“闽威武军节度判官刘山甫著有《金溪闲谈》,为凤澳刘氏始祖,始迁地为凤澳松源洞”。《八闽姚氏源流》作者、福州琴亭姚恩健在《圯塆族叙》中认为,五代盐铁副使姚廷义(姚先生认为《福安县志》误刻作“姚建”)“肇基东蜀松源,发祥松源,死葬松源”。凤澳和东蜀在古代隶属于秦溪东里三十五都,三十五都是否有松源洞呢?有待考证。

据明万历丁酉(1597年)版《福安县志·舆地志》记载:“松源洞,二十二都。有巨木及香炉,仙人所居。五代盐铁副使姚建开基于此,遇大蛇,因移炉而出,乡人神而祀之。”万历丙辰(1616年)版《福宁州志·舆地志》记载:“二十二都有流水坑山,人迹罕至,云起即雨。山有松源洞,有清风亭。”二十二都大概就是现在溪潭镇范围,三十五都大概就是今天湾坞镇范围,湾坞和溪潭两镇并不毗邻,中间还有赛岐镇。是否有一种说法更具体更易懂呢?现抄录李健民先生《闽海赛江》中的叙述如下。

据目前所知,最早迁居湾坞(凤墺)的是姚氏。早在五代时期吴兴姚氏就已进入福安,是已知最早迁入福安、并且繁衍至今的族姓之一。明万历《福安县志》载:“松源洞,二十二都(今溪潭镇范围)……五代盐铁副使姚建开基于此。”北宋时姚氏迁居东蜀姚家坪,诗书传家。逸儒姚国秀还构建东塾书院,在当时很有影响力。南宋时姚瀛迁族于凤墺,成为凤墺姚族的开基始祖。

时过境迁,往事亦如流水逝去,令人兴叹。可是,那断壁残垣和只言片语价值不菲。

沧海桑田话古道,其中奥妙谁知道?

(0)

相关推荐